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心率昼夜节律是反映病情进展及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激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心率变异(HRV)可定量测定高血压发生、发展及死亡等各个过程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通过对13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0.5 ~5年追踪随访,以探讨非杓型心率和血压与全因死亡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2.
150例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昼夜节律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 0例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 ,并重点分析死亡时间 ,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 ,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 0 5 :5 9:5 6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 2 0 :2 1:5 8至第二天15 :37:5 4 ;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 0 6 :2 0 :4 8,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 0 1:4 0 :15至11:0 1:2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 0 5 :5 9:31,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 0 1:0 4 :2 3至 10 :5 4 :39。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的特点 ,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3.
心率变异(HRV)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国外许多专家的研究证实,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充血性心衰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心率变异减低。运用频域法研究了心肌梗死患者HRV的昼夜节律。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就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平均年龄563±91岁,诊断符合1978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3例,下壁心肌梗死11例。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3例,侧壁心肌梗死3例。排除房颤、二度及二度以上…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24001)曹秀华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揭示血压呈昼夜波动的客观规律。有报道认为血压昼夜节律状况与高血压的预后有关。本文研究观察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及其昼夜波动情况,探讨年...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  相似文献   

6.
2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曲线类型和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眼底小动脉、肾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34例 ,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将昼夜节律曲线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 4组。检测 2 4h动态血压、眼底、血液生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不同血压曲线类型组之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年龄以及各曲线类型组之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其中 ,反杓型组和非杓型组的年龄显著大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比例高于杓型组 ;而不同血压曲线类型组之间性别、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尿素氮、血肌酐、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4种血压节律曲线类型与年龄明显相关 ,而与性别、眼底小动脉硬化程度、肾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研究发现,许多心血管病理生理现象都具有昼夜节律,诸如心率、血压、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及猝死等.并有研究显示室性心动过速可直接导致猝死或发展成室颤而引起猝死.本研究分析冠心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昼夜节律,旨在为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心性猝死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资料和方法一、对象从我院1988年10月~1995年7月近2万例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选择临床资料完整,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符合下列条件的室性心动过速病例进行分析.①连续出现的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异位搏动,其速率≥100次/分.②持续时间不超过30秒.③剔除24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次数超过5次者.依据其它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下列二组.冠心病组:74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9例),男62例,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杓型心率、非杓型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夜间心率、日间心率的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6例。按昼间均值-夜间均值/昼间均值≥10%者定为杓型心率组,10%者定为非杓型心率组。全部做24h动态心电监测,采集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RHR)、夜间心率(NHR)、昼间心率(DHR)、心率变异的低频(LF)、高频(HF)值以及SDNN,rMSSD,PNN50。结果杓型心率组心率变异昼夜比:夜间LF、HF明显高于昼间(p0.05),但LF/HF比值昼夜。非杓型心率组与杓型HR组比:昼间LF减低,夜间LF、HF均显著减低(p0.05),RHR、AHR、NHR均显著增高(p0.001,p0.01)。SDNN,rMSSD,PNN50均显著减低(p0.05,p0.005)。结论高血压杓型心率患者的心率加快是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所致,非杓型心率患者的心率加快是迷走神经功能过度抑制,交感神经功能过度激活的结果,提示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 60岁老年人 2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 7倍 ,慢性疾病患病率为全人群 2倍 ,人均患有 2~ 3种疾病。近年来增加突出的疾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精神病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残疾、躯体功能减退及生活需照料的人增加 ,其中≥ 65岁以上老年人占失能总数的 49% ,失能率占 95 5 % [1] ,故我院针对 1999~2 0 0 1年死亡老年患者死因及其危险因素进行调查 ,以便更好预防并发症 ,提高生存率 ,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生活质量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死亡病人共计 2 5 1例 ,其中男 14 3例 ,女 10 8…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病患者院内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较准确地认识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多见和少见病种及其危害程度 ;了解在直接死因中 ,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的构成。方法 本所心内科 1993年 7月 1日至 1998年 6月 3 0日五年内死亡总病例数 2 3 3例 ,回顾性分析每种疾病致死的人数及其构成比 ,并计算心力衰竭及心脏猝死在直接死因中的构成比。结果 第一位致死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构成比 2 5 .75 % ( 60 /2 3 3 ) ;第二位致死疾病为风湿性心脏病 ( RHD) ,构成比 2 0 .60 % ( 4 8/2 3 3 ) ;并列第三位是冠心病 ( CHD) (急性心肌梗死另计 )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 ,构成比均为 12 .0 2 % ( 2 8/2 3 3 ) ;其它依次为扩张型心肌病 ( 5 .15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 3 .86%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 3 .43 % )和主动脉瘤 ( 3 .43 % )、高血压性心脏病 ( 3 .0 0 % )、肺源性心脏病 ( 2 .15 % ) ,……。另外 ,在直接死因中 ,心力衰竭占72 .5 3 % ( 169/2 3 3 ) ,心脏猝死占 11.5 9% ( 2 7/2 3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另计 )、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型心肌病是主要的引起死亡的心血管病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患者最多见的直接死因 ,(院内 )心脏猝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死亡原因,探讨影响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HD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998-01-01~2008-12-31HD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同期HD患者共811例,死亡237例,死亡患者透始中位年龄岁67(19~87岁),男性占60.8%,中位生存时间9.6月(0.1~96.6月)。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20.3%)、脑血管疾病(16.5%)、感染(24.9%)[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患者相比,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HD患者女性比例(43.7%vs36.7%,P<0.05)、糖尿病肾病的比例(25.0%vs11.1%,P<0.05)、HD前有左室肥厚史的比例(9.6%vs4.7%,P<0.05)、充血性心衰病史的比例(23.3%vs13.4%,P<0.05)较高,体质量指数(BMI)(21.1 kg/m2vs23.6 kg/m2,P<0.05)、eGFR(7.6 ml/min·1.72 m2vs10.0 ml/min·1.72m2,P<0.05)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较低、透析前有充血性心衰史和左室肥厚史是HD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非感染死因患者相比,死于感染的HD患者透始年龄较大(66岁vs62岁,P<0.05)、透析前血白蛋白较低(30.2g/Lvs33.1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始年龄大、透析前低白蛋白是HD患者死于感染的危险因素。33.3%患者于HD开始3月内死亡,其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38.0%)、心血管疾病(22.8%)、脑血管疾病(11.4%)。HD开始3月内死亡患者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20.6%vs36.2%,P<0.05)、透析前血钙(1.91 mmol/Lvs2.18 mmol/L,P<0.05)、血白蛋白(29.2g/Lvs34.7g/L,P<0.05)、CO2-CP(18.52 mmol/Lvs22.15 mmol/L,P<0.05)、eGFR(7.55 ml/min·1.72m2vs10.29ml/min·1.72m2,P<0.05)均显著较低,HD前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比例(19.4%vs16.3%,P<0.05)、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5~10的比例(25.4%vs13.5%,P<0.05)显著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前低白蛋白血症、eGFR较低、充血性心力衰竭史、CCI≥5是HD 3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H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在HD开始3月内死亡风险较高,尤其是透析前血白蛋白较低、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CCI≥5和开始透析时机较晚的患者。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等并发症、适时开始HD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点,我们将441例高血压患者按是否并发CHD分为两组,并对其血压昼夜节律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组(心衰组)、非心力衰竭组(对照组)各44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用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内最低、最高、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计算昼夜节律百分率。结果:发现心衰组41例(41/44)昼夜节律异常,占93.2%,3例(3/44)昼夜节律存在,占6.8%;对照组23例(23/44)昼夜节律存在,占52.3%,21例(21/44)昼夜节律异常,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80岁的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23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BPM及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情况;对影响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患者72例占75.8%,杓型血压患者23例占24.2%。非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小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吸烟比例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服用ACEI、ARB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是影响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使其表现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夜间血压水平较高,变异系数下降,靶器官损害比较明显;吸烟和糖尿病是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老年心脏病死亡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本文对108例住院死亡的心脏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进行分析,以便提高对老年心脏病伴心律失常死亡的判断能力,降低老年人的病死率,延长老年人寿命。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死亡原因,探讨防止猝死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的CHF死亡患者120例,其中58例(48.3%)发生猝死(A组),62例(51.7%)死于泵功能衰竭(B组)。比较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结果 A组患者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多为Ⅱ、Ⅲ级,B组心功能分级多为Ⅳ级;A组LVEF高于B组。结论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更易发生猝死,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更多死于泵衰竭。LVEDD明显增大者更易发生泵衰竭死亡。LVEF越低,患者越易死于泵衰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日渐增加,而老年患者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升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血液净化治疗的开展,影响了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预后。本文旨在分析近年来我国老年终末期肾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主要死因的变化,分析影响SLE患者病死率和主要死因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86年1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SLE住院患者的死亡病例.结果 近21年SLE的住院患者共2558例,死亡患者195例,其中女性171例,男性24例,女性SLE病死率7.7%,男性SLE病死率7.1%,总病死率7.6%;感染、狼疮脑病和狼疮肾炎(LN)为SLE最常见的主要死因,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0.8%、21.5%和17.4%.SLE发病后第1年内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31.3%,狼疮脑病和感染是发病后第1年内最常见的死因;狼疮脑病患者主要死于发病早期,发病3年内狼疮脑病的死亡人数占狼疮脑病总死亡人数的73.8%;LN多死于狼疮发病10年以后,占LN总死亡人数的32.4%.近21年住院SLE患者的病死率逐渐下降,由1986年至1990年的12.8%降至2001年至2006年11月的5.3%;1986年至1995年SLE最常见的死因为LN,占总死亡人数的29.7%;1996年至2006年11月最常见的死因为感染,占总死亡人数的33.6%.结论 感染、狼疮脑病和LN是SLE的最主要死因,SLE发病第1年内死亡最多见.SLE患者的病死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86年至1995年SLE最常见死因为LN,1996年至2006年11月SLE最常见死因为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特点。方法对9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及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晨峰数值≥35 mm Hg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特点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但20%)与非杓型,非杓型进一步划分为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反杓型(夜间不下降,即0%)。结果 1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62.8%)较对照组(23.3%)明显升高(P0.05)。2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30.3%)、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与对照组(10.0%、8.9%、4.4%)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3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在晨峰高血压组内(69.7%)与非晨峰高血压组(48.6%)之间相比升高(P0.05)。4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特征的患者比例(30.3%)与非晨峰组(10.8%)相比明显升高(P0.05)。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较非晨峰组(24.3%、13.5%)高,但两者无差异(P0.05)。结论晨峰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浅杓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