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国农村在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我国5个地区共20 747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使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文版(BWAQ-RC)、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农村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和心理韧性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共20 747人,平均年龄(13.71±2.51)岁,留守儿童5483人,占26.4%,非留守儿童15 264人,占73.6%。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守儿童中攻击行为阳性检出者1 525人,占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人际协助、情绪控制、家庭支持3个维度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专注维度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主要照料人父或母、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主要照料人管教方式为溺爱、粗暴、变化无常是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农村在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可能对农村留守儿童攻击行为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指导留守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养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在贵州和安徽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4个县,每个县里随机抽取农村户籍为主的小学各4所共16所,在每所小学五六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2 371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蔬菜、水果、肉、蛋、奶、碳酸饮料、快餐等摄入频次,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饮食摄入频率来看,每周能够摄人≥4次水果、蛋类、奶类的留守儿童分别为44.9%,35.1%,28.5%,非留守儿童分别为57.2%,38.5%,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53,10.45,46.67,P值均<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照料人饮食行为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49,P值均<0.05),父亲单方照料儿童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负相关(β=-1.21,P=0.03).结论 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照料人身份和照料人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童年期躯体虐待经历对中国农村4~6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五省农村地区8406名8~14岁小学生,其中男生4443人,女生3963人,利用攻击行为量表和儿童期虐待经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攻击平均分数为(68.58±16.86),攻击水平处于中等。经历中重度躯体虐待的小学生有4061人(48.3%),其中的重度躯体虐待有954人。不同性别(t=10.413,P0.001)、不同家庭经济水平(F=3.868,P=0.021)儿童攻击得分不同。童年期遭遇过躯体虐待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攻击水平均高于未遭遇虐待者(F=285.138,P0.001)。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F=66.16,P0.001),R=0.335,R2=0.112,躯体虐待对儿童攻击性影响最大(b’=0.288),其次为性别(b’=-0.067);家庭经济水平可正向预测儿童攻击水平;重组家庭(t=2.823,P=0.005)和隔代家庭(t=5.004,P0.001),与生活在核心家庭的儿童相比,其攻击性更高。溺爱、放任、粗暴和变化无常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的攻击性相比民主教养的孩子要高。结论性别、家庭类型、家庭收入、教养方式、遭受躯体虐待都会影响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其中童年期遭受躯体虐待是农村4~6年级小学生增加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某山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省某山区抽取4个乡镇12个行政村,以当地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开展入户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及预防接种信息,比较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结果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16份,问卷有效率为99.05%。其中留守儿童家庭97户,非留守儿童家庭319户。留守儿童97人,占23.32%,非留守儿童319人,占76.68%;男童206人,占49.52%,女童210人,占50.48%;农村户籍376人,占90.38%,城镇户籍40人,占9.6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及时率分别为56.94%和6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单种疫苗接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乙肝疫苗第3剂接种及时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乙脑疫苗第1剂接种及时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结论山区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儿童乙肝疫苗第三剂接种及时率低于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5.
分析重庆市某区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重庆某区3 691名青春期留守儿童,采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和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生活质量总分(141.74± 18.09)高于女生(140.47± 17.99),非住校生生活质量总分(142.24±18.35)高于住校生(138.01±16.91),小学生生活质量总分(143.81±18.65)高于初中生(138.06±16.84);与父母联系频率、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好朋友数量等4个因素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总分和4个维度得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类型、监护人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等3个因素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总分和部分维度得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教养方式、好朋友数量、学段、学习成绩、与父母联系频率、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和留守类型(P值均<0.05).结论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加强亲子关系是提高和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黔西县4所中小学的1 485名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黔西县留守儿童人格除了内外向(E)处于倾向型以外,其他各维度均处于中间值范围;留守男生与非留守男生神经质(N)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生精神质(P)、N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女生(P<0.05);留守男生与留守女生的P、掩饰性(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小学生E、L因子分低于留守中学生(P<0.05);留守儿童父母不同外出时间在L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黔西县留守儿童的个性较非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孤独、不关心他人、郁郁不乐、忧心忡忡等问题;留守女生较留守男生易出现P因子;留守中学生性格较留守小学生性格倾向于外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及其与师生互动风格的关系,为降低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辽宁省两所城市15所中小学的880名城市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秩均值为467.35,非留守儿童为413.65;城市留守儿童相关分析显示领导、理解和不满的师生互动风格与攻击行为显著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满的师生风格(β=0.185)与攻击水平密切相关。结论辽宁省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水平较高,师生互动风格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福建省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福建省乡镇中学的963名留守儿童和1 52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34.98±6.01),(35.94±5.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59,P0.05)。非留守儿童和仅父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F=8.699,P0.05)。社会支持水平与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呈负相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高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比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少的情绪行为问题,低社会支持水平的留守女生较男生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P值均0.01)。结论为减少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客观社会支持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其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和培养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国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受忽视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9个省/直辖市抽取农村6~11岁(一~六年级)小学生7 887名,采用“中国农村6~8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及“中国农村9~U岁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制定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岁组(一~三年级)留守儿童占34.1%(1 301/3 819名),9~11岁组(四~六年级)中留守儿童占40.5%(1646/4 068名);6~8岁组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8.5%和35.7%,忽视度分别为(47.64±9.44)和(45.34±8.53)(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8.08±9.53)和(45.52±8.32),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21±9.34)和(45.15±8.75)(P值均<0.01).9~11岁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49.7%和37.4%,忽视度分别为(46.61±10.58)和(43.59±10.15)(P值均<0.01),男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7.33±9.96)和(44.38±10.04),女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忽视度分别为(45.90±11.10)和(42.81±10.21)(P值均<0.01).结论 中国农村小学生的忽视问题非常严重,留守儿童忽视率和忽视度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选取聊城市作为研究现场,然后按照人均GDP水平将聊城市辖下的所有乡镇分为发达、中等及欠发达3类,每类抽取2个大体类似的乡镇,共计6个乡镇实施调查。最后,从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00户3~7岁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35名学龄前儿童。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量表,家长版)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269人(36.6%),非留守儿童466人(63.4%)。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2.17±1.85 vs(1.84+1.70)](P0.05),多动注意不能问题[(4.22±2.06)vs(3.73±2.28)](P0.05)以及总困难[(11.34±5.12)vs(10.43±5.18)](P0.05)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母亲外出务工为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此外,性别、年龄、两周患病情况、监护人的精力状况、监护人照顾孩子感到有负担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总困难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母亲外出务工对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造成不良的影响,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江苏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杀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6-7月,整群抽取南京与盐城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五至八年级学生961人,其中留守儿童418人,使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为(23.24±7.38)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1.18±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01);父母外出工作年数对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对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分别为(87.30±9.62)、(87.82±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年级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22,P0.001)。结论留守儿童自杀风险高于非留守儿童,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应当有针对性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尽快制定应对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响应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农村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个性特征。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农村男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男性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52.00%,男性非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不仅表现在外化性行为问题,如多动、违纪、攻击等,同时,内化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交往不良等也明显增高。男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P分量表和E分量表、L分量表得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N分量表的得分上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结论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应当引起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绍兴市柯桥区4所学校4~9年级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1名,非留守儿童527名。问卷主要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s-EMBU-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文版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edsQL4.0)。结果留守儿童学校表现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获取更高的主观支持和总的社会支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监护人拒绝维度得分较高,情感温暖得分较低。除客观支持和情感功能无相关性外,留守儿童总的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得分与总的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较低的生存质量,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差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了解安徽省12岁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卫生健康知识以及行为现状,为基层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方法 设计制定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问卷,对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的安徽省360名12岁留守儿童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同时随机选取相应年龄段的农村非留守儿童360人为对照.结果 留守儿童对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细菌可引起龋齿”知晓率为29.44%,“细菌引起牙龈出血”知晓率为44.44%,“吃糖容易致龋”知晓率为60.55%,“含氟牙膏”知晓率为18.05%,“刷牙出血非正常”知晓率为48.61%,与非留守儿童组调查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腔卫生行为中,留守儿童组保证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仅占12.50%,经常或偶尔使用牙线的占3.61%,54.17%的留守儿童经常吃糖,与非留守组儿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曾有口腔科就医行为的留守儿童占35.56%,9.72%认为牙疼后需要找医生诊治,1.39%的留守儿童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组(P值均<0.05).结论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口腔卫生知识匮乏,口腔卫生保健行为较差.政府、基层卫生部门、留守儿童家长及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做好留守儿童的口腔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了解凤凰县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体育锻炼、日常饮食行为现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凤凰县4所中学1 3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的报告率非留守初中生(16.56%)高于留守组(11.87%),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的留守中学女生(89.72%)高于非留守组(81.52%),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报告率城市非留守中学生(8.80%)高于城市留守中学生(2.35%),参加体育锻炼态度为不积极的报告率非留守高中生(25.07%)高于留守组(16.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喝牛奶行为报告率留守中学男生(73.61%)高于非留守组(62.02%),偏食行为报告率非留守初中生(31.88%)高于留守组(21.18%),常吃甜食行为报告率农村非留守中学生(30.61%)高于农村留守组(2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针对凤凰县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情况的不同问题,应积极开展促进身体健康的相关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宏  刁华  杨连建  李婷  金凤  蒲杨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32-1035
探讨重庆市某区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取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某区1 244名四至九年级留守儿童,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自编青春期知信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留守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留守男生,初中留守儿童高于小学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4.70,4.27,P值均<0.01).与父母联系频率越高、父母关系越好、家庭经济状况越好、接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水平越高(F值分别为35.86,31.66,3.25,57.23,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春期知信行对留守儿童目标专注(B=0.11)、情绪控制(B=0.07)、积极认知(B=0.09)、家庭支持(B=0.05)、人际协助(B=0.09)及总心理弹性(B=0.41)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0.01).结论 留守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弹性存在正相关,应该重视青春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小学生348名,初中生575名。运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923名调查对象中去除MHT量表7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775份,有效回收率83.97%。其中留守儿童203名,数据显示心理健康状况正常176名(86.70%),心理状态欠佳23名(11.33%),心理问题较严重4名(1.9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恐怖倾向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初中生存在的问题明显多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在独生与非独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浙江省某经济欠发达山区县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为改善欠发达地区预防接种现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该山区县随机抽取4个乡镇,共计12个行政村,通过问卷调查当地0~6周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 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416份,其中留守儿童家庭97户,非留守儿童家庭319户。71.13%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外)祖父母,55.67%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17.18%留守儿童监护不了解预防接种的作用(P=0.002),81.44%留守儿童监护人不知道接种单位咨询电话(P<0.001)。55.67%留守儿童和60.82%非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选择替代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接种反应。11.36%留守儿童到达接种地点时长大于30分钟(P=0.016)。儿童监护人获得预防接种知识主要途径为接种单位,占32.70%。结论 浙江省山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方面的知识掌握和行为情况亟待提高,尤其应针对文化程度偏低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群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生长、营养与食品安全KAP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关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后编制自填式问卷,于2015年以便利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湖南、山西两省农村地区1 026名3~6年级小学生开展问卷调研,由调研员现场指导监督学生填写问卷,运用t检验与χ~2分析,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生长及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态度、行为间的差异。结果被调查留守儿童营养不良比例高达19.37%,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16.32%)(P<0.05)。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多不如非留守儿童,18.1%的留守儿童以零食代替正餐,仅9.4%的非留守儿童以零食代替正餐;二者具备合理饮水习惯的比例分别为:留守儿童16.6%、非留守儿童32.3%,留守儿童饮水习惯更不科学(P<0.05);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均喜爱吃零食,二者零食食用频率、零食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偏好"限制食用类"零食;留守儿童用于购买零食的钱数显著多于非留守儿童,零花钱在2元以上/d的比例分别为19.6%、11.1%(P<0.05)。二者都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留守儿童个人卫生习惯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与营养认知平均得分分别为53.84、58.14,留守儿童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且其营养态度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P<0.05)。结论湖南、山西两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长及营养与食品安全KAP现状较差,建议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开展相关教育,以弥补家庭监护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学一年级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儿童健康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月东中西部5省6县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598例,非留守儿童306例,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饮食行为情况。结果 留守儿童水果、白开水及膨化食品摄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蛋白质、奶类、肉类、新鲜蔬菜及每天吃早餐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留守儿童存在更多饮食不规律的情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都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应加强欠发达地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饮食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