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现状及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规范临床治疗及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医疗费用类型、肾脏病病因、首次透析使用的血管通路、并发症、转归、死亡原因及生存率等。各种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完成。结果 1近5年新进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人数逐年递增。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MH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共计513例,其中男性291例,女性222例,男女比例1.3:1。2ESRD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年龄最主要集中在40~49岁和50~59岁。3发病原因明确431例,居前3位分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207例占48.0%,糖尿病肾病112例占25.9%,高血压肾损害46例占10.7%。4首次透析时使用的血管通路中,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居于第1位,占到76.8%,其次是自体动静脉内瘘占21.5%。5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最常见为贫血,其次为高血压、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等。血红蛋白、血压、血钙、血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的达标率均不足50%。6513例MHD患者,12人行肾移植,11人转为腹膜透析,385人转其他医院治疗,5人脱离透析,9人放弃治疗,67人在我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死亡24人。心脑血管事件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7MHD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3.3%,5年生存率75.3%,10年生存率14.6%,生存期最长1例超过228月仍在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结论本组MHD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原发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首次透析时的血管通路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适时透析的问题需得到关注并改进。贫血、高血压、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仍高且达标率低。心脑血管事件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3年度河北省新增1771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发病年龄、原发病因、地域分布等情况,探讨影响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因素,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13年1月1日~12月河北省所有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机构网上直报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各种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全国血液透析患者病例信息登记系统完成。结果 12013年度新增血液透析患者中农村人口为1032人,占58.27%;城市人口为739人,占41.73%。22013年度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龄集中在45~64岁和20~44岁。农村、城市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龄均集中在45~64岁和20~44岁,平均年龄分别为50.61±15.18岁vs.55.28±15.76岁(P0.01)。3 2013年度新增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的原发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农村、城市新增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原发病因均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42013年度新增血液透析患者所使用的血管通路中,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居于第1位,占60.19%,其次是自体动静脉内瘘占33.84%。农村新增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占65.80%,自体动静脉内瘘占28.32%。城市新增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占52.16%,自体动静脉内瘘占41.76%。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增加的主要原因。农村血液透析患者发病较早、原发病因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血管通路中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记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月12月31日全年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病、血管通路的选择、变更次数、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年血液透析患者157例。新入患者36例,新入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分别为:临时导管26例(72.2%),长期管2例(5.6%),自体动静脉内瘘6例(16.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1例,其中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109例(90.08%),长期管9例(7.4%),临时导管2例(1.65%),人造血管内瘘1例(0.83%)。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主要是血栓形成,肿胀手、肢体缺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7%。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为血流不足,深静脉血栓,感染;只有3例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本组患者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炎(32.48%)、糖尿病肾病(28.66%)、慢性间质性肾炎(16.56%)。死亡前两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出血,共占71.4%。结论研究资料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新入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高于内瘘,影响血管通路选择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龄和透析时机过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首次血液透析之前未制作动静脉内瘘,而行深静脉置管进行透析治疗的原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83例肾内透析患者及家属进行访谈,将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使用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按原发病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首次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率52.5%;慢性肾小球肾炎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在"缺少专科医生对所患病的发展转归指导"和"未曾就诊肾病专科,发现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2个原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明确诊断后,一定要监测肾功能,提前制作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做准备,节约医疗投入,减少痛苦,提高透析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2017年12月北京市民航总医院透析中心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ydrolysis,MHD)患者的现状,为临床规范化治疗及持续性质量改进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7年12月在本中心透析龄大于3个月的患者23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龄、血管通路、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5例患者中,男145例(61.7%),女90例(38.3%),男女比例1.6∶1,平均年龄59.67岁;原发病前三位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7例(32.8%),糖尿病肾病57例(24.3%),高血压肾损害54例(23%);透析龄≥5年占132例(56.2%),透析龄≥10年占42例(17.9%),透析龄≥15年占11人(4.7%);自体动静脉内瘘217例(92.3%),99.1%的患者每周透析3次或3次以上;单纯血液透析者59例(25.1%),血液透析加血液透析滤过者119例(50.6%),血液透析滤过加灌流者43例(18.3%),;血红蛋白Hb≥110 g/L141例(60%),132例(56.2%)钙磷代谢紊乱(包括高钙、低钙、高磷、低磷),150 pg/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600 pg/L 131例(55.7%);医保患者209例(89.0%),农村合作医疗11例(4.6%),公费医疗1例(0.4%),自费患者14例(6.0%)。结论本中心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医保覆盖范围大,内瘘使用比例高,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仍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因素,血红蛋白达标率低,相当多的患者钙磷代谢控制不理想及甲状旁腺激素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6.
袁静  吴龙  查艳  林鑫  杨霞  何珊  熊鸿燕 《临床荟萃》2013,28(2):144-147
目的了解贵阳市终末期肾病(ESRD)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因构成、治疗方法和医疗负担现状。方法收集贵阳市12个血液透析中心规律透析的ESRD病例,以病历记载为依据,采集病例一般特征、原发疾病、并发症、透析方法、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模式等信息并进行分布特征描述。结果 2011~2012年度贵阳市12个血液透析中心ESRD血液透析患者756例,男女之比为1.4∶1;平均年龄(49.1±14.7)岁,文化程度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35例(17.9%)。前5位原发疾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07例(53.8%),糖尿病肾病132例(17.5%),高血压肾损害124例(16.4%),多囊肾28例(3.7%),药物性肾损害13例(1.7%);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自体内瘘466例(61.6%),颈内静脉长期导管243例(32.1%),移植血管瘘33例(4.4%),直接穿刺12例(1.6%),股静脉长期导管2例(0.3%);并发症及相关治疗情况:血红蛋白(Hb)达标271例(35.9%),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747例(98.8%),使用铁剂者仅273例(36.1%),使用叶酸治疗364例(48.2%),血磷达标354例(46.8%),全段甲状旁腺素达标123例(16.2%);患者月均总医疗费用为(6 072.6±3 381.1)元;患者医疗保险模式以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为主,全自费患者仅占2.9%。结论贵阳市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ESRD其原发疾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动静脉自体内瘘为最主要的血管通路;肾性贫血、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等并发症达标率低,治疗的依从性及规范性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联体内血液透析通路标准护理流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实施效果。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5月,以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护联体内10所基层血液透析中心为试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5所血液透析中心作为试验组,其余5所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构建的血液透析通路标准护理流程,对动静脉内瘘进行建立、评估、监测、维护等一体化的规范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比较实施前和实施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水平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143例,对照组155例完成研究。实施后的3、6、12个月,试验组的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后的6、12个月,试验组的血流量、尿素下降率和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后的12个月,试验组的血肿和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联体内血液透析通路标准护理流程的建立,有效提高了MHD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提升了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水平,并减少了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分析影响通路选择的因素,为提高首次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5例进行调查,描述本中心患者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分析影响其首次血透血管通路选择的因素。结果首次血液透析即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占53.600%。插管组和内瘘组在合并高血压(24例比43例,χ~2=6.042,P=0.014)、诊断出肾病到开始透析的间期[1.085(0.000~42.280)年比4.170(0.170~40.112)年,Z=2.314,P=0.021)、首次透析前有肾脏专科随访(23例比53例,χ~2=19.496,P0.001)、医生首次建议建瘘到开始透析的间期方面[0.000(-36.505~13.201)月比4.100(1.000~75.072)月,Z=7.748,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中心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即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比例虽然相对较高,但仍需提高。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与是否合并高血压、诊断肾病的早晚、肾科随访及医生建议建瘘的时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湘潭市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病因构成、年龄分布、并发症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阳性率和医疗负担现状。方法收集2014年11~12月湘潭市所有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例1166例,采用问卷调查、查阅病历及实验室检查等方法,采集病例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原发病诊断、并发症及合并症、血液透析治疗信息、药物治疗信息、透析前血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磷、血钙、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液传播性疾病、医疗费用和医疗保险模式等信息)并进行分布特征描述。结果 116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3:1,平均年龄(54.4±13.2)岁,透析龄范围3个月~20年,透析龄中位数2.0年;前5位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87例(41.8%),糖尿病肾病279例(23.9%),高血压肾损害260例(22.3%),梗阻性肾病51例(4.4%),多囊肾33例(2.8%),近2年的新发病例中糖尿病肾病比例29.7%;患者每周平均透析治疗时间6~10h者占54.2%,≥10h者占38.2%;并发症治疗达标情况:高血压达标率35.8%;血红蛋白达标率41.4%;血磷达标率30.1%,血钙达标率58.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达标率46.8%。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事件(42.4%)、感染(21.6%)、脑血管事件(12.9%)。患者月均医疗费用为(4746.1±1094.1)元;患者医疗保险模式以农合医疗(48.2%)以及职工医保(40.6%)为主,全自费仅仅占1.3%;血液传播性疾病阳性率:乙型肝炎6.69%,丙型肝炎3.52%,梅毒1.03%;所有被调查患者中血液透析后丙型肝炎转阳2例,乙型肝炎及梅毒均为0例。结论湘潭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原发疾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首次透析年龄集中在36~59岁年龄段,每周透析治疗时间6~10h/w为主,高血压、肾性贫血、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等并发症达标率较低,治疗依从性及规范性仍需有待加强;血液透析后血液传播性疾病转阳率低,感染控制措施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透析采用带袖套隧道导管,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透析12个月后血尿素氮、肌酐及C反应蛋白较透析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各实验室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透析后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及患者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1]。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笔者从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及发生瘤样扩张的原因入手,讨论运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维护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3~84岁。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病22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性肾炎13例,多囊肾2例,其他3例。入选标准:使用自体动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临床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长期静脉置管、临时静脉置管、直接动静脉穿刺5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以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42.86%),临时静脉置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19.77%),自体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但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其他4种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重要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多个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以期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个月且转归明确的MHD患者的病历资料,探寻各项指标对MHD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35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02例。MHD患者1年生存率为93.7%,3年生存率81.4%,5年生存率76.2%,10年生存率16.4%,生存期最长1例超过252月。首次透析时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每周透析频率2次/周、透析前高血磷可增加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RR值分别为1.03, 2.24, 2.34,1.34;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34),而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自体内瘘、尿素清除指数(Kt/V)≥1.2、较高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RR值分别为0.78, 0.72,0.76, 0.61;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结论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逐渐下降。首次血液透析时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透析前高血磷为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自体内瘘、透析充分性好、有较高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首选血管通路,中国透析结果和实践模式(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 study,DOPPS)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是患者保证充分透析和维持生命的重要通路,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重庆重钢(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自1997年1月~2003年10月为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成功进行了血液透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直视下钛轮钉吻合组(A组)和显微镜下吻合组(B组)。A组19例,男12例,年龄22~72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1例;B组17例,男10例,年龄26~74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2…  相似文献   

16.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维持其功能通畅、预防及治疗并发症至关重要。动静脉内瘘是目前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据报道MHD患者因血管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永久性的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需做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以减少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和提高护士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得以保证透析患者透析时充足的血流量,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是保证长期MHD患者顺利进行透析的必备重要条件.现将本院96例分别用显微外科血管缝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和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两种手术方法给MHD患者建立一条有效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的完整资料统计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3种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的不同分为向心组、交替组、离心组,每组40例。3组观察时间均为1年,比较3种方法对患者透析效果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组发生1(2.50%)例内瘘闭塞、8(20.00%)例内瘘狭窄和1(2.50%)例动脉瘤;交替组发生2(5.00%)例内瘘狭窄和2(5.00%)例动脉瘤;离心组发生6(15.00%)例内瘘闭塞、1(2.50%)例内瘘狭窄和10(25.00%)例动脉瘤。结论向心与离心交替穿刺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血管瘤的形成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透患者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铁昆  胡月华 《临床荟萃》1999,14(7):295-296
随着血液透析广泛开展,维持性血透(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日趋增多,对其死因进行分析,我们对8年中35例MHD患者死因进行回顾性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2~1997年MHD死亡病例35例,年龄20~80岁,平均51.5岁;男22例,女13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肾小动脉硬化4例,糖尿病肾病3例,狼疮性肾炎2例,多囊肾、多发性骨髓瘤、急进性肾炎和梗阻性肾病各1例。透前血肌酐592.7~1263μmol/L,平均(888.9±178.9)μmol/L,初次透析至死亡时间0.5~62个月,平均41.2个月。 1.2 透析方法 采用瑞典AK-10血透机,醋酸盐透析液,每次透析4小时,每周透析2~3次,铜仿膜或醋酸纤维膜透析器。血管通道采用动静脉内瘘、外瘘或双腔置留管股静脉插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次透析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能否改善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首次透析血管类型及中心静脉置管是否转换为内瘘组分为3组:动静脉内瘘组、中心静脉置管转内瘘组和长期/临时置管组。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5年死亡率。结果共入组360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6.0)岁,糖尿病肾病患者113例(37.2%),男性197例(54.7%),首次透析血管通路类型中自体动静脉内瘘129例(35.8%),移植物动静脉内瘘9例(2.5%),长期置管16例(4.4%)和临时置管206例(57.2%)。3组患者5年死亡率分别为:10/138(7.2%)比9/138(6.5%)比12/84(14.3%),χ~2=80.966,P=0.116。中心静脉置管组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中位间隔时间为47.00(11.00,86.00)天。首次透析采用内瘘为血管通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Z=2.625,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临时置管组患者5年死亡率升高[HR(95%CI)=4.992(1.224~14.840),P=0.025]。结论首次透析采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透析中心应该积极增加内瘘比例,减少导管使用率,缩短建立内瘘的时间间隔,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