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寒热错杂型GE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西药治疗)与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GERD-HRQL评分均降低,LESP、UESP、LESL均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寒热错杂型GERD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食管动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160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黄芪建中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24 h内反流情况与pH4总时间所占比率、生活质量(SF-36)评分、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24 h内超过5分钟反流次数、pH4总时间所占比率、4小时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少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项内容评分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GERD,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减轻胃食管反流情况,促进食管pH值的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短期复发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前后食管压力的变化,并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在评价POE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者3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采用食管HRM检测食管上扩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和食管下括约肌4秒完整松弛压(4s IRP),评价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AC患者的POEM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食管UESP分别为(45.34±26.52)和(41.27±20.09)mm Hg,与术前(49.58±26.47)mm 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术后1周/术前)=0.49,t_(术后1个月/术前)=1.09,均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食管LESP、4s IRP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ESP:t_(术后1周/术前)=3.86,t_(术后1个月/术前)=4.86;4s IRP:t_(术后1周/术前)=4.85,t_(术后1个月/术前)=7.14;均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相比,UESP、LESP、4s IR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0.53,L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6;4s IR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4,均P0.05)。结论POEM后食管LESP明显降低,吞咽困难改善,食管HRM对于评价AC经POEM术的疗效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燕军  胡赤军  鲁明 《临床荟萃》2011,26(9):769-771
目的探讨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在喘息儿童酸反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典型喘息症状的儿童74例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根据pH〈4总时间百分比〈4%且Boix-Ochoa计分〈11.99的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胃食管反流组(pH+组)和非胃食管反流组(pH-组)。结果喘息儿童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66.2%(49/74),pH+组儿童食管pH监测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pH-组儿童。胃食管连接部(EGJ)功能指标中,pH+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低于pH-组(12.1±6.8)mmHg vs(33.5±5.6)mmHg(P〈0.05)。pH+组平静呼吸时的膈脚压(CDP)、EGJ压(EGJP)及与吞咽相关的LES松弛后收缩波幅(post-LESRA)均低于pH-组(14.6±8.4)mmHg vs(21.3±10.3)mmHg(P〈0.05),(28.6±11.1)mmHg vs(38.0±14.5)mmHg(P〈0.05),(37.0±18.9)mmHg vs(71.8±17.2)mmHg(P〈0.05)。结论喘息儿童酸反流发生率高,与其EGJ抗反流功能减弱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络舒筋汤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某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129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64,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及治疗组(n=65,通络舒筋汤+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椎动脉血流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相比对照组[眩晕(0.87±0.35)分、头痛(0.87±0.31)分、肩颈痛积分(1.15±0.68)分],治疗组[眩晕(0.54±0.30)分、头痛(0.59±0.28)分、肩颈痛积分(10.52±0.41)分]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753、5.385、6.384,P 0.001);相比对照组[椎动脉(VS)(40.50±4.72)cm/s、基底动脉(VD)(16.81±2.24)cm/s],治疗组[VS(48.39±5.27)cm/s、VD (20.64±2.18)cm/s]椎动脉血流指标均较高,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8.953、9.842,P0.001)。结论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通络舒筋汤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调节椎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对策.方法 使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测定正常人10例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胸腹段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动力参数.结果 患者组LES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各段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低下,LES1过短,食管体部动力低下,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反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 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临床效果及对食管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初步诊断为LPRD 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雷贝拉唑钠联合多潘立酮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雷贝拉唑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及反流体征计分量表(RFS)评分、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9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RSI和R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RSI和RF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RSI和RF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食管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值(LESP)、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值(UESP)、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平均值(DCI)水平高于治疗前,远端潜伏期(DL)水平低于治疗前;对照组UESP水平高于治疗前,DL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ESP、UESP、DCI水平高于对照组,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22%,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81%,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LPRD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提高患者食管动力功能及食管下段廓清能力,减少胃酸对咽喉部黏膜侵蚀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王爱明 《现代护理》2007,13(26):2478-2479
目的 探讨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对策.方法 使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测定正常人10例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胸腹段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动力参数.结果 患者组LES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各段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低下,LES1过短,食管体部动力低下,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反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方英   《护理与康复》2020,19(8):39-42
目的观察腹式呼吸锻炼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腹式呼吸锻炼,比较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和心理症状。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消化道症状总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8.21±3.89)分、(44.03±4.56)分、(33.26±5.97)分,对照组分别为(11.69±4.77)分、(46.26±4.30)分、(36.24±7.02)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式呼吸锻炼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等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慢性胃炎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本院接收的慢性胃炎患者62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1,接受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与对照组(n=31,单纯接受西药治疗),比较二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与体征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后胃镜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及体征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嗳气反酸、胃胀、胃痛、乏力等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治愈数4例,显效数13例,有效数13例,无效数1例,总有效率为96.77%(30/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65%(25/31)(P<0.05);研究组治疗后胃镜治愈数3例,显效数11例,有效数12例,无效数5例,总有效率为83.87%(26/31),与对照组患者的80.65%(25/3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连用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对提高其治疗效果也具有明显积极意义,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温胆汤对胃痞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脾胃湿热型胃痞病患者,将其分为A组53例、B组53例、C组54例。A组采取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B组采取温胆汤加减治疗,C组采取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小便短黄、痞满、大便稀溏积分。结果 C组治疗总有效率较A、B组显著增高,B组治疗总有效率较A组显著增高(P 0. 05)。治疗后4周,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C组治疗后总积分较A、B组显著下降,而B组治疗后总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P 0. 05)。相比治疗前,3组患者治疗后4周小便短黄、痞满、大便稀溏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 0. 05),且B、C组治疗后3项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P 0. 05)。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4周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胃痛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 0. 05),而3组患者治疗后胃痛证候积分的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4周,3组患者口干口苦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且C组积分较A组显著下降(P 0. 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的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 0. 05)。3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温胆汤加味对脾虚湿热型胃痞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2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 d后,两组的VAS和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胃脘部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研究了Hp阴性和Hp阳性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动力学和食管酸暴露情况,以阐明Hp感染和GERD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GERD患者64例,按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37例,Hp阴性组27例。检测前1周停用抑酸药和胃肠动力药。对2组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和食管24 h pH监测。结果①Hp阳性和Hp阴性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Hp阳性和Hp阴性组食管动力学检测:LES压力、长度及食管体部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Hp阳性和Hp阴性组24 h食管pH监测DeMeester评分、食管pH<4时间百分比、pH<4反流次数、pH<4大于5min反流次数、pH<4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本研究中GERD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为(9.1±1.9)mm Hg,明显低于正常人,但它和DeMeester评分无相关性(r=0.130,P=0.304)。结论①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和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②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酸暴露也没有显著影响;③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临床亚型的食管测压变化,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GERD患者150例,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91例、反流性食管炎(RE)32例、Barrett食管(BE)27例,采用4导液压灌注食管压力检测系统测定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结果 NERD和RE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与LESP异常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高于后者;而在BE患者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与LESP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各亚型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不同,NERD组最高,RE组次之,BE组最低。各亚型LESP异常的发生率亦不同。结论 NERD和RE的动力异常主要表现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而非LESP压力下降,食管体部功能障碍可能在GERD发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3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给予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GS)、中医证候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4.62%,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6.92%(P0.05);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为75.38%,与观察组的86.15%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PGⅠ、GS均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PGⅡ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调节PGⅠ和G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高分辨率食管固态测压(HRM)技术评价脑干卒中患者食管期的吞咽动力学特征。 方法 纳入因脑干卒中住院行康复治疗的患者18例及健康受试者10例,2组的年龄、性别、体重及体重指数均无明显差异。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对UES静息压、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完整松弛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远段收缩延迟时间以及无效蠕动百分比进行分析,并根据芝加哥标准第3版进行食管动力的诊断。 结果 病例组18例脑干卒中患者中,出现食管动力学异常的比例为77.8%,高于对照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3,P=0.001)。病例组患者的食管期吞咽动力学异常表现为无效食管运动、高压收缩食管、胃食管连接部出口梗阻、远端食管痉挛;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RP)[(45.60±20.00)mmHg]较低,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UESRRP)[(9.75±9.80)mmHg]、食管下括约肌完整松弛压(IRP) [(8.57±6.13)mmHg]较高,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时间(UESRT) [(457.22±205.14)ms]较短(P<0.05),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远端收缩延迟时间(DL)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干卒中患者多发食管动力异常,HRM技术可应用于评估脑干卒中患者食管期动力,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管期吞咽障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食管动力指标联合食管pH值检测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抑郁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0例GERD患者,参考是否合并抑郁分为研究组(合并抑郁,37例)与对照组(无抑郁,43例)。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指标、食管pH值;同时,比较不同类型GERD[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合并抑郁患者的食管动力指标、食管pH值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分析SDS评分与食管动力指标、食管pH值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远端收缩积分(DCI)、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eMeester评分、pH<4大于5 min反流次数、pH<4反流次数、立位pH<4的时间比率、pH<4的总时间比率、收缩前沿速度(CF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ERD合并抑郁患者中,RE患者的LESP明显低于NERD患者,SDS评分、DeMeester评分、pH<4大于5 min反流次数、pH<4的总时间比率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h食管pH监测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 pressure,LESP)测定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h食管pH监测,其中15例测定LESP.结果30例GER中22例(73%)为病理性,8例为生理性;病理性GER组的LESP[(2.18±0.32 kPa)]及屏障压[(1.48±0.71 kPa)]显著低于生理性GER组[分别为(2.71±0.39)kPa、(2.66±0.17) kPa],均为P<0.05;综合评分、pH 小于4的总百分率时间分别与LESP、屏障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8,r=-0.595,r=-0.327,r=-0.408,均为P<0.05).结论无创性24h食管pH监测及LESP测定是研究新生儿胃肠动力学的好方法,使新生儿GER得以及早诊断,LESP及屏障压降低是新生儿病理性GER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就诊,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年龄段、BMI分型、胃食管连接处形态等分别分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男性患者食管下括约肌(LES)中心至鼻孔的距离较女性长,男性患者LES静息压力、LES残余压均低于女性患者,LES松弛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各组之间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纳入本研究的4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当中伴有偏胖及肥胖患者占62%,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或偏低者食管体部蠕动成功率约78%,偏胖及肥胖者食管体部蠕动成功率为68%。(4)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远段LES以上3、7、11 cm处压力及平均压力均比正常人降低,远端收缩积分(DCI)明显低于正常人,收缩前沿速度(CFV)、远段各节段蠕动波传导速度均大于正常人。(5)每个完整吞咽的分析,正常蠕动66.10%,失蠕动16.70%,小蠕动缺损9.60%,大蠕动缺损6.50%,快速同步收缩1.10%。(6)每位患者食管动力学的综合分析显示,蠕动正常162例,占40.50%,大缺损弱蠕动61例,占15.25%,小缺损弱蠕动72例,占18%,频发失蠕动85例,占21.25%,无蠕动12例,占3%,快速收缩/同步收缩8例,占2%。(7)根据胃食管连接处形态,51%伴有食管裂孔疝,LES与膈肌脚完全重叠率4.7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男性的食管运动功能差于女性,食管动力学无年龄和体重相关差异性。胃食管反流病与正常人比较,LES压力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明显降低,其中频发失蠕动、小缺损弱蠕动和大缺损弱蠕动为多见。胃食管反流病多伴有食管裂孔疝,因而LES功能明显降低。食管体部运动功能无食管裂孔疝相关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无效食管动力与正常食管动力患者食管功能检查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胃镜、24小时多通路腔内阻抗pH联合监测和高分辨食管内压力联合阻抗测定检查的患者;选出无效食管动力与正常食管动力患者;对比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比两组间食管功能检查的差别。结果 121例无效食管动力和295例正常食管动力患者入选研究。无效食管动力与正常食管动力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值分别为(13.9±9.5)mmHg和(17.6±9.8)mmHg(P=0.001);完整松弛压分别为(7.7±5.1)mmHg和(7.6±4.6)mmHg(P=0.895);食管裂孔疝患比率分别为2.5%和2.4%(P=1.000);食团完全传输率分别为41.2%±29.6%和86.8%±23.9%(P<0.001);DeMeester评分分别为(9.6±11.9)分和(10.4±13.6)分(P=0.560);总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分别为2.9%±4.2%和2.5%±3.5%(P=0.297);立位食团暴露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4%±2.5%和2.5±2.3%(P<0.001);总食团暴露时间百分比分别为2.2%±2.0%和1.5±1.5%(P<0.001);近端总反流次数分别为(18.9±13.4)次和(18.1±15.4)次(P=0.619);远端非酸反流次数分别为(22.5±13.6)次和(18.6±14.5)次(P=0.012);远端总反流次数分别为(38.1±18.4)次和(34.2±24.6)次(P=0.117)。结论无效食管动力患者食管清除功能明显受损,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值明显低于正常食管动力患者,食团暴露时间和远端非酸反流次数明显高于正常食管动力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