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意  金东辉  刘琼  殷召雪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15-1218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三类肥胖指标判定的肥胖率分别与湖南省13个监测点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相关性,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能力。 方法 采用具有省级代表性的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湖南省老年人不同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适宜的BMI、WC、WHtR切点。 结果 湖南省13个监测点6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率(BMI≥24)为42.91%,中心性肥胖率为31.26%,WHtR≥0.5的肥胖率68.97%。以高血压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男、女性WHtR的曲线下面积相对较高,其切点值分别为0.50、0.53;以血脂异常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MI的曲线下面积最高,其切点值分别为21.40、22.06。 结论 评价肥胖的不同指标对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预测效果不同,其中腰高比在预测老年人高血压中的效果最好;BMI是诊断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最佳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和体重指数(BMI)预测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济南市城区1 170名7~17 岁儿童青少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WC、WHtR和BMI预测代谢紊乱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C、WHtR和BMI诊断的肥胖预测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风险。结果 WC预测4种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压、低HDL-C和高TG)中≥1项或≥2项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63(0.59~0.66)和0.74(0.69~0.79),WHtR对应值分别为0.62(0.58~0.65)和0.74(0.69~0.79),BMI对应值分别为0.64(0.60~0.67)和0.75(0.70~0.80)。WC诊断的腹型肥胖(WC≥性别和年龄别的P90)预测儿童青少年4种代谢紊乱中的≥1项或≥2项组分的OR(95%CI)值分别为2.88(2.15~3.86)和6.83(4.47~10.44),WHtR诊断的腹型肥胖(WHtR≥0.50)对应的OR(95%CI)值分别为2.63(1.86~3.71)和5.77(3.65~9.13),BMI诊断的肥胖(BMI≥性别和年龄别的肥胖界值) 对应的OR(95%CI)值分别为3.03(2.17~4.23)和6.35(4.03~10.00)。结论 WC、WHtR和BMI均可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重要预测因子,WC、WHtR和BMI预测代谢紊乱的效果相当。考虑到WHtR 界值的简单易记性,WHtR或许可替代WC和BMI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肥胖测量指标BMI(体质指数)、WC(腰围)、WHR(腰臀比)、WHtR(腰身比)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乡镇/街道≥35岁的居民11599名进行问卷调查并体检,分析BMI、WC、WHR、WHtR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常熟市≥35岁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2.18%,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5.66±1.32)mmol/L.不同BMI、WC、WHR、WHtR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WC、WHR、WHtR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BMI、WC、WHR、WHtR最高分位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是最低分位组的4.40、2.50、2.26、2.13倍(P值均<0.05).BMI、WC、WHR、WHtR每增加1个标准差,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0%、50.4%、52.3%、46.2%.结论 肥胖测量指标BMI、WC、WHR、WHtR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糖尿病患病风险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中心性肥胖指标对糖尿病的筛查价值优于BMI.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体质指数(BMI)、年龄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重庆两地抽取79 012名20~80岁参加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男、女性平均BMI在20~29岁时最低,分别为(23.9±3.5)和(20.6±2.5)kg/m~2,男性在40~49岁最高,为(25.5±2.9)kg/m~2,女性在60~69岁最高,为(24.6±3.3)kg/m~2;男、女性收缩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的舒张压在50~59岁时最高,为(81.6±11.8)mm Hg,女性在60~69岁时最高,为(76.5±11.5)mm 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349、0.318,均P0.001),年龄与BM I、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194、0.454、0.226,均P0.001);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0.57、0.37和0.32倍,超重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1.94、2.91和3.70倍,肥胖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3.31、7.62和12.24倍。结论老龄化、超重和肥胖均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干预的人群、时机和特征,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分析银川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定义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分层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抽取银川市6~18岁中小学生1 939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检测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不同指标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FMP)、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WC)肥胖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MI,FMP,WHtR,WC均可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OR值均>1,P值均<0.01),其中BMI和WC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正常组的1.46~1.86,1.51~1.91倍,预测效果优于FMP和WHtR.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BMI与WC肥胖组心血管危险因素≥1项或≥2项的检出风险预测分别是正常组的3.12(2.2~4.3)倍和5.36(3.8~7.5)倍,优于其他不同定义肥胖指标分组组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结论 不同指标定义肥胖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BMI和WC定义肥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高于FMP和WHtR,BIM与WC定义肥胖相结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测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体测量指标对儿童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作用,探讨不同指标筛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切点值。方法 选取自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分泌门诊就诊的94例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肥胖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5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测量身高(H)、体重(W)、腰围(WC)、臀围(HC)和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行肝脏B超的检查。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腹部体积指数(AVI)、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等指标。通过绘制人体测量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人体测量指标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并比较各项人体测量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切点值。结果 肥胖组BMI、WC、WHR、WHtR、AVI、LAP、VAI及TG均高于对照组(t=23.090、21.068、12.547、22.855、17.578、8.159、5.394、6.183,P<0.001)。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MI、WC、AVI、LAP、VAI均高于肥胖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组(t=2.180、2.389、2.362、3.643、2.839,P<0.05)。人体测量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 LAP、VAI、 WC、 AVI、 BMI。对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联合诊断指标进行筛查效能分析结果显示,LAP+AVI 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595~0.817,P<0.001);AVI+VAI 曲线下面积为0.685(95%CI:0.570~0.800,P<0.01);BMI+WC 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0.537~0.768,P<0.05)。联合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为LAP+AVI、AVI+VAI、BMI+WC。结论 LAP联合AVI对儿童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筛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比较臀围相关肥胖指数识别儿童高血压的诊断价值,为促进儿童高血压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秦皇岛市5所小学1 352名7~12岁汉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臀围、血压等指标测量.结果 共检出高血压小学生82例(6.1%),其中男生46例,检出率为6.8%;女生36例,检出率为5.3%.男生收缩压(SBP)与体质量指数(BMI)(r=0.49)、腰围(WC)(r=0.50)、臀围(HC)(r=0.50)、人体肥胖指数(BAI)(r=0.26)和儿童人体肥胖指数(BAIp)(r=0.45)均呈正相关,舒张压(DBP)与BMI(r=0.23),WC(r=0.24),HC(r=0.24),BAI(r=0.11)和BAIp(r=0.21)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女生SBP与BMI(r=0.44),WC(r=0.40),HC(r=0.48),BAI(r=0.20)和BAIp(r=0.44)均呈正相关,DBP与BMI(r=0.30),WC(r=0.28),HC(r=0.34),BAI(r=0.14)和BAIp(r=0.31)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男生各臀围相关指数识别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HC:0.87,BAI:0.61,BAIp:0.79(P值均<0.05),女生各臀围相关指数识别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HC:0.84,BAI:0.71,BAIp:0.82(P值均<0.01).HC识别儿童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与BMI和W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臀围相关肥胖指标可作为识别儿童高血压的有效指标.BAI和BAIp并不优于H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LEPR)基因多态性与未绝经女性近5年体质指数(BMI,)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3月~6月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和成都双流区妇保院体检中心未绝经健康女性463人,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人口测量指标、日均能量摄入等信息,以5年前BMI与现在的BMI变化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低风险组(BMI5year24 kg/m~2→BMI_(present)24 kg/m~2BMI_5year≥24 kg/m~2→BMI_(present)24 kg/m~2)、增重至超重组(BMI_5year24kg/m~2→BMI_(present)≥24kg/m)、持续超重/肥胖组(BMI_5year≥24 kg/m2→BMI_(present)≥24kg/m~2)。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LEPRrs1137100,LEPRrs1137101基因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估计LEPR基因多态性与未绝经健康女性人群近5年BMI变化的关联值(OR)。结果 LEPR rs1137100和LEPR rs1137101突变等位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3.3%和89.0%;调整重要的混杂因素后,携带LEPRrs1137100AA+AG或LEPRrs1137101AA+AG可增加发生持续超重/肥胖的风险(OR=1.67,95%CI:1.02-2.73;OR=1.76,95%CI:1.01-3.07)。结论LEPRrs1137100和LEPRrs113710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未绝经女性持续超重/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居民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测量辽宁、河南、湖南三省1022名18~69岁成年居民的身体数据,描述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腰臀比(WHR)和体脂率(BF%)判定的超重/肥胖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体测指标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能力。结果各项身体测量指标的比较中,男性WC显著高于女性[(86.1±10.2)vs.(80.7±9.9),P0.001],腿围(T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5.3)vs.(51.7±4.5)],而腿围身高比(THtR)男性低于女性[(0.31±0.03)vs.(0.33±0.03),P0.001]。根据各肥胖指标判定我国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率:WHtR(58.7%)WHR(50.4%)BMI(49.1%)BF%(35.7%)WC(35.3%),其中BMI的肥胖检出率为13.2%,大幅低于其他指标。以高血压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男、女性WHtR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最高,切点值分别为0.53和0.56;以高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男、女性WHR的AUC均最大且在男性中为唯一有意义的指标;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MI、WC、WHtR、WHR、BF%的预测效果相当;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ThC和THtR的预测效果优于BMI、WC、WHR等常用指标,尤其在男性居民中差异更加显著,得到男、女性ThC的切点值分别为52.50和55.40,THtR的切点值分别为0.31和0.35。结论男性脂肪更易囤积于腹部,女性脂肪易于在腿部蓄积;WHtR是预测高血压的最佳肥胖指标,在预测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中切点值较稳定且性别差异小,适宜切点值在0.51~0.54之间;血脂异常的不同临床分类与肥胖指标间的关系不尽相同:WHR在预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中效果最好,ThC和THtR在预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风险中效果优于BMI、WC等常用指标,在男性居民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肥胖类型与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10 079人,测量受试者腰围、身高、体重、颈-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 PWV)及空腹血脂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及血脂促动脉硬化指数(PAI)。结果 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 PWV及PAI分别为(9.15±1.62)m/s和(2.27±0.96),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82±1.78)m/s和(2.56±1.18),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分别为(9.45±1.82)m/s和(2.44±1.19),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分别为(10.99±1.91)m/s和(3.21±1.71)。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其余各组cf 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与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比较,BM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cf PWV明显升高(P0.05)。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比较,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cf PWV及PAI明显升高(P0.05)。BM I及腰围对cf PWV及PAI共同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1.366、42.682,P0.001)。以BMI28kg/m~2非腹型肥胖组为参照,在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FPG等因素后,BM I≥28 kg/m~2非腹型肥胖组PAI4及cf PWV10m/s的OR值分别为1.649(95%CI=1.154~2.144)和1.551(95%CI=1.117~1.985),P均0.001;BM I28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1.764(95%CI=1.370~2.158)和1.577(95%CI=1.264~1.890),P均0.001;BM I≥28 kg/m~2腹型肥胖组OR值分别为5.666(95%CI=3.726~7.606)和4.631(95%CI=2.615~6.647),P均0.001。结论在山东济南地区35~75岁人群中,单纯性肥胖及腹型肥胖均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腰围及BMI增加在致动脉硬化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肥胖指标与正常偏高血压及高血压风险关系,并确定判定切点,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沈阳、丹东、朝阳市3个国民体质监测点抽取的5 809名20~69岁未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居民进行体格检查。结果 5 809名居民的正常偏高血压率和高血压率分别为16.92%和24.89%,其中男性居民正常偏高血压率和高血压率分别为20.98%和31.57%,均高于女性居民的12.94%和1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0岁和体质指数(BMI)是正常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是正常偏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年龄≥30岁、BMI和腰围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女性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BMI每升高1个标准差,正常偏高血压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大1.38倍(95%CI=1.28~1.50)和1.57倍(95%CI=1.39~1.78);腰围每升高1个标准差,高血压的风险增大1.37倍(95%CI=1.20~1.56);以约登指数最大确定切点,BMI判定正常偏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4.0 kg/m2、女性24.3 kg/m2,BMI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5.1 kg/m2、女性24.3 kg/m2,腰围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87.0 cm,女性80.6 cm;以灵敏度≥80%确定切点,BMI判定正常偏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3.0 kg/m2、女性22.3 kg/m2,BMI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23.4 kg/m2、女性22.8 kg/m2,腰围判定高血压的切点为男性82.0 cm、女性76.9 cm。结论高血压的风险随BMI及腰围的增加而增大,BMI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大于腰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肥胖指标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血压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基于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数据,对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腰臀比(WHR)和人体肥胖指数(BAI)共5种肥胖指标进行标准化转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OR值,比较各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进而综合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调整混杂因素后,WC和WHtR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强于其他肥胖指标。WHtR对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预测能力均强于其他肥胖指标,其AUC及95%CI分别为0.694(0.659~0.728)和0.763(0.732~0.794),其截断值分别为0.51和0.50;女性中各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AUC均大于男性,各肥胖指标对女性高血压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对男女进行年龄分层后,在男性中除WHR外各肥胖指标对于青年组(18~44岁)高血压的预测价值优于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80岁);在女性中各肥胖指标对于高血压的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依次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结论 在综合考虑性别和年龄后,中心型肥胖指标中的WHtR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优于WC、BMI、WHR和BAI。  相似文献   

16.
吴善玉  朱文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77-2779,2781
目的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值(WHtR)3个肥胖指标与MS及其他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延吉市某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血压测量、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对资料完整的886例对象按照不同的BMI、WC水平进行分层,比较分析代谢异常组分患病情况。对WHtR指标与MS其他组分异常数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寻找适合的切点,分析其对MS的患病风险。结果调查对象中肥胖程度比较严重,且各项指标存在性别差异;各项代谢异常患病率均与BMI和WC有关,两者均异常时,各项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的OR值明显高于BMI与WC各单项异常组(P﹤0.01),但仅有腹型肥胖时,其OR值均高于BMI超重而WC正常者;WHtR与代谢异常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79,P﹤0.01),当WHtR超过0.50时,个体MS患病危险度显著增加(OR:1.564,95%CI:1.046~1.896,P﹤0.01)。结论 BMI和WC异常可增加代谢异常疾病的患病风险,WHtR是较好代表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在防治MS其他组分时应将体脂增多同时伴有脂肪分布异常者列为重点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与与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调查杭州市城乡社区居民20~79岁1600人。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的两个主要指标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对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OR值。结果调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等影响因素后,男性超重(24kg/m2≤BMI28kg/m2)和肥胖(BMI≥28kg/m2)均比正常体重更易引起聚集发生,OR值分别为3.187(95%CI:1.731~5.869)和3.050(95%CI:1.248~7.453);女性中心性肥胖(腰围≥80cm)对聚集发生的OR值为2.330(95%CI:1.440~3.771)。结论成人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与肥胖存在一定关联,男性体质指数和女性腰围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肥胖筛查标准判别大学生肥胖的准确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生长发育评判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生物阻抗法(bioelectricalimpedanceanalysis,BIA)对北京体育大学非体育专业1 977名大学生(男生1 320名,女生657名)进行体脂测定.以WHO推荐的体脂率肥胖判定标准(男>25%,女>35%)作为“金标准”,分别对不同BMI筛查标准的真实性、可靠性、收益等进行评价.结果 以体脂率判定标准检出的肥胖率为11.6%;分别以BMI≥28 kg/m2,BMI≥25 kg/m2为肥胖判定标准时,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8.2%;BMI≥28 kg/m2,BMI≥25 kg/m2作为大学生肥胖筛查标准的真实性评价结果为特异度高(0.999和0.966)、灵敏度过低(0.175和0.450),尤其是女生(0.063和0.304);Kappa分析表明,BMI≥25 kg/m2与体脂率“金标准”一致性比BMI≥28 kg/m2高,分别为0.477和0.269;BMI≥28 kg/m2阳性预测率比阴性预测率高,BMI≥25 kg/m2阴性预测率比阳性预测率高.结论 BMI不能客观反映大学生的体脂含量,尤其对女大学生;建议分性别制定BMI肥胖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获得大学生不同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有效控制青少年肥胖、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次研究以芜湖市某高校2018级3 45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使用BMI及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 WHtR)作为判断肥胖的指标。  结果  符合条件的3 349名调查对象中复合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6.51%、4.93%、0.53%。除了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 APOA)外,各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检出率在不同肥胖类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除APOA外,复合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较非肥胖人群均有增加(均有P<0.05)。与非肥胖人群相比,复合型肥胖的青少年出现指标异常数≥2的可能性是6.86倍(OR=6.86, 95% CI: 4.54~10.39)。  结论  复合型肥胖青少年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较高,联合使用BMI和WHtR可提高对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南京市成年人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高比(WHtR)与高血糖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2004年7月对南京市3个城区和1个郊县的35岁以上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对无高血糖的人群于2007年7月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基线4个肥胖指标对高血糖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基线调查时无高血糖者共3727名,3年后共随访3031名,随访率为81.3%.高血糖3年累计发病率为6.7%;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vs.7.0%).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WC、WHR、WHtR平均增加一个单位,随访时空腹血糖值分别增加0.015 mmol/L、0.023 mmol/L、1.923 mmol/L、2.382 mmol/L.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糖的发病危险增加.WHtR≥0.5者发生高血糖的风险,男性(OR=1.998,95%C1:1.231~3.212)和女性(OR=1.832,95%CI:1.157~2.902)均高于其他肥胖指标.4个肥胖指标中,ROC曲线下面积WHtR最大.结论 BMI、WC、WHR和WHtR值的上升均能增加高血糖发病的风险;而WHtR会成为预测高血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