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后6个月内心功能、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血流速度特点,以明确TAVR术后心功能、主动瓣跨瓣压差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方法:2013-12至2015-12连续入选常规外科换瓣手术禁忌或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高危、在我院成功行TAVR治疗的49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TAVR治疗前后、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检测,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最大跨瓣压差、最大跨瓣血流速度和血NT-pro BNP浓度。TAVR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分入心功能不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分入心功能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TAVR术后心功能和NT-pro BNP浓度变化。结果:49例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组15例(30.6%),心功能正常组34例(69.4%)。TAVR治疗后7 d内,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56.0±14.6)%vs(52.5±13.8)%]、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11±5)mmH g(1 mmH g=0.133 kP a)vs(58±18)mmH g]、最大跨瓣压差([21.7±9.5)mmH g vs(93.0±28.6)mmH g]、最大跨瓣血流速度([2.3±0.5)m/s vs(4.8±0.7)m/s]、血NT-proB NP浓度[1 831(1 098~3 363)pg/ml vs 3 842(1 763~8 664)pg/ml]、主动脉瓣瓣口面积[(1.57±0.43)cm2 vs(0.58±0.23)cm2]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内,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仍持续上升,尤以心功能不全组为著;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最大跨瓣血流速度、NT-proB NP浓度较术后持续下降,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持续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是外科手术禁忌或STS评分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6个月内可明显且持续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改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92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及多排CT图像分为三叶式主动脉瓣组(49例)和二叶式主动脉瓣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出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 (cTnT)、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术前、术后、术后1年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及瓣口面积等。结果两组患者CK-MB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出院,cTnT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NT-proBNP术后24 h、术后48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术后1年,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术前、术后、术后1年,瓣口面积术后、术后1年,住院时间,住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叶式主动脉瓣组患者出院cTnT[(0.225±0.209)μg/L比(0.129±0.097)μg/L,P=0.010]、术前NT-proBNP[(5356±6235)pg/ml比(2687±3043)pg/ml,P=0.015]、出院NT-proBNP[(3172±4310)pg/ml比(1593±1313)pg/ml,P=0.034]显著大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而术后LVEF[(56.43±12.67)%比(61.21±7.39)%,P=0.047]、术前瓣口面积[(0.62±0.15)cm~2比(0.72±0.19)cm~2,P=0.006]显著小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出院前并发症及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行TAVR患者中,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术前及出院时心功能、术前瓣口面积均优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但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获益更大。在解剖改善、临床结局等方面,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较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无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的患者资料。纳入71例患者,平均年龄(78.6±6.4)岁,女24例,男47例。按肺动脉收缩压(SPAP)值将患者分为三组:SPAP40 mmHg(1 mmHg=0.133 kPa;A组,10例),SPAP 40~60 mmHg(B组,42例)和SPAP≥60mmHg的患者(C组,19例)。并对三组患者TAVR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A、B、C三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2.22±0.44)级比(2.62±0.59)级比(3.12±0.70)级,P=0.003]、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54.11±9.31)mmHg比(56.88±18.40)mmHg比(44.35±18.30)mmHg,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1.73±7.17)%比(56.20±10.89)%比(49.08±15.29)%,P=0.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VR术后,总体上患者术后1周SPAP较术前下降[(42.10±9.49)mmHg比(47.02±13.74)mmHg,P0.001],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者术后1周SPAP出现明显下降,较术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一直延续至1个月、6个月随访。B组术后1周SPAP也出现下降(P0.001),1个月、6个月随访时,持续下降的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变化。术前A、B、C三组患者S PA 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9±4.54)mmHg比(47.02±13.74)mmHg比(65.76±8.95)mmHg,P0.001];术后1周,B、C组SPAP下降,但三组患者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29.55±2.89)mmHg比(40.74±7.23)mmHg比(51.74±7.12)mmHg,P0.001],且在这两个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S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三组患者SPAP术后1个月[(29.44±4.24)mmHg比(33.33±6.51)mmHg比(34.94±5.51)mmHg,P0.05]和术后6个月[(28.89±4.23)mmHg比(31.35±7.56)mmHg比(32.35±8.02)mmHg,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按TAVR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是否≥20%将患者分为两组。SPAP下降≥20%组术前STS评分[9.65(4.08,29.81)分比6.93(3.67,17.29)分,P=0.030]、LVEF升高值[(9.63±8.97)%比(5.77±6.56)%,P=0.048]显著高于SPAP下降20%组。logistic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TS评分≥8分、基线SPAP 40~60 mmHg是患者SPAP下降≥20%的相关因素。结论 TAVR能够有效降低AS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SPAP,且其效果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3.71±8.91)岁,男9例,女1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7.71±5.32) mmHg∶(100.19±30.13) mmHg,1 mmHg=0.133 kPa,P0.01]。术中联合ECMO支持1例,联合经导管二尖瓣球囊扩张1例,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1例,瓣中瓣植入2例。术后消化道出血1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2例,发热2例,急性脑梗死1例,轻度瓣周漏11例,股动脉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1例,临时起搏器置入处皮下血肿1例,死亡1例。术后30 d患者症状及心脏超声指标均改善。结论:TAVR治疗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危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颈动脉途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2月于北京阜外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医院经颈动脉途径TAVR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21例,男性13例,年龄58~91(72.8±8.5)岁。对入选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12例接受全麻手术,9例在局麻下完成手术。20例患者经右颈动脉途径TAVR,1例经左颈动脉行TAVR治疗。置入Venus A瓣膜20例,VitaFlowⅡ瓣膜1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颈动脉血肿,经局部处理后,血肿吸收好转,其余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1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其中2例患者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术后随访(30±7)d,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瓣周漏等不良事件。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未见中量及以上反流;且术后1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61.44±6.48)%vs (51.90±13.17)%,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4.90±8.03)mm Hg(1mm Hg=0.133kPa)vs (59.48±22.43)mm Hg,P0.01;(13.11±8.45)mm Hg vs (59.48±22.43)mm Hg,P0.01]。结论对不适合行股动脉入路的患者以及主动脉瓣病变复杂,尤其是严重钙化、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既往曾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经颈动脉途径TAV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高海拔地区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效果。方法:入选2018-09-2019-09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7例患者,均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观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反流情况,门诊超声心动图随访,分析疗效和并发症经验。结果:7例患者中4例经股动脉途径,3例经心尖途径。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较术前明显变化(P0.05);4例主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跨瓣压差(92.45±15.96)mmHg(1mmHg=0.133kPa),术后即刻导管测跨瓣压差(49.25±1.5)mmHg(P0.0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即刻变为无或微少量反流。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肺部严重感染3例。结论:高海拔地区TAVR安全有效,但术后并发症不同于平原地区,需严格筛选患者和掌握适应证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暂时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过渡性PBAV的20例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2 ±8)岁.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疗效,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PBAV,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0.55±0.09) m2增大至(0.77±0.15)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从术前的(49.5±15.0) mmHg(1 mmHg =0.133 kPa)降至术后的(31.7±12.0) mmHg(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31.7±9.0)%增加至术后的(39.0±11.0)% (P =0.018),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55.1±18.0)mmHg降至术后的(38.7±11.0)mmHg(P =0.025),主动脉瓣反流分级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后发生低血压4例,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术后24 h和30 d分别死亡1例和3例患者.术后30 d内,5例患者实施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实施TAVR,5例等待TAVR.结论 对于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PBAV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一种安全的过渡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后左心室结构与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术并完成术后6月随访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30例。对经TAVR治疗前、术后1周、1、6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左心室功能与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所有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0例患者中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以上25例(83.3%),II级为5例(16.7%),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II级的升高到28例(93.3%),其中2例患者术前急性心力衰竭发作,纠正心力衰竭后行TAVR,术后6个月随访EF接近正常,分别为45%、48%;LVEF[(49.83±11.25)%vs.(56.20±8.97)%]、LVESD[(42.70±11.70)vs.(36.97±7.8) mm,P均0.01],在术后1周即可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LVEDD[(56.60±10.9)vs.(51.40±7.67) mm,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66.1(117.50,215.50)vs.132.03(101.50,146.50) mL,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89.70(44.5,116.75)vs.57.93(34.75,65.75) mL,P0.05]在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这种改变持续存在,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呈正相关。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13.00±1.78)vs.(12.03±1.54) mm,P0.05]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反流情况在术后6个月时明显改善[19例(63.3%)vs.7例(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AS患者经TAVR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左心室的结构存在逆向重构,可以显著改善继发性二尖瓣反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阜外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VR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49例。分析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行随访。结果:二叶式主动脉瓣无嵴与带嵴类型占比相当(55.1%vs 44.9%),瓣叶钙化程度重[钙化体积HU850=(604.1±318.7) mm~3],平均瓣环周长大于平均瓣环上水平周长[(78.8±7.4) mm vs (67.1±6.7) mm,P0.001],平均左心室流出道(LVOT)周长大于平均瓣环周长[(81.6±10.5) mm vs (78.8±7.4) mm,P=0.003]。置入瓣中瓣患者12例(24.5%),瓣膜置入过深患者14例(34.1%)。置入瓣中瓣患者比无瓣中瓣患者瓣环平均内经[(26.8±2.4) mm vs(23.9±2.0) mm,P0.001]、周长[(85.7±7.0) mm vs (76.6±6.1) mm,P0.001]及LVOT平均内径[(28.4±2.7) mm vs (24.3±3.1) mm,P0.001]、周长[(91.3±9.1) mm vs (78.4±8.9) mm,P0.001]更大,LVOT周长/瓣环上水平周长比值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5±12.3)%vs (119.4±15.7)%,P=0.067],但趋近阈值。瓣膜置入过深患者比无置入过深患者LVOT周长/瓣环周长比值更大[(108.0±7.4)%vs (101.2±6.7)%,P=0.005]。结论: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瓣环和LVOT平均内径及LVOT周长/瓣环周长比值对于TAVR中瓣中瓣的置入及瓣膜置入深度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实施TAVR的患者共10例。记录并分析这些患者的基线特征、围术期情况、超声心动图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合并严重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Ⅲ级4例、Ⅳ级6例),平均年龄(75.1±6.2)岁,平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回归评分(logistic Euro SCORE)为(27.2±23.6)%,平均美国胸外医师协会评分(STS)为(9.1±4.8)%,二叶式AS 5例(5/10)。10例手术全部成功,其中1例采用瓣中瓣技术。除1例患者于术后36 d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其余9例均随访(22.0±4.8)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0 d、3个月、12个月未明显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跨主动脉瓣最大流速术后30 d[(4.58±0.56)m/s比(2.31±0.39)m/s]、3个月[(4.58±0.56)m/s比(2.18±0.49)m/s]、12个月[(4.58±0.56)m/s比(2.23±0.29)m/s]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跨主动脉瓣峰值压差术后30 d[(85.9±22.7)mm Hg比(21.5±7.1)mm Hg]、3个月[(85.9±22.7)mm Hg比(20.3±9.8)mm Hg]、12个月[(85.9±22.7)mm Hg比(20.0±5.2)mm Hg]显著降低,平均跨瓣压差术后30 d[(48.4±10.8)mm Hg比(11.9±3.6)mm Hg]、3个月[(48.4±10.8)mm Hg比(11.8±5.9)mm Hg]、12个月[(48.4±10.8)mm Hg比(10.6±3.1)mm Hg]均显著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0 d[(58.9±12.7)%比(46.9±22.2)%]、3个月[(62.0±12.6)%比(46.9±22.2)%]、12个月[(63.7±9.4)%比(46.9±2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中心TAVR的初期经验显示,经过严格病例筛选、规范培训及有效团队协作实施TAVR安全、可行,中期结果良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股动脉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前后围术期内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压差、跨瓣流速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的2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对经TAVR治疗前、术后1d、7 d、1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BNP、LVEF、最大跨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进行分析,观察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围术期内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患者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最大跨瓣流速下降明显,在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术后LVEF值明显上升,术后7 d可显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功能<50%的患者中,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临床疗效确切,在围术期即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值、提高LVEF。合并LVEF下降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选自2005-01至2009-10我院成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118例,其中男85例、女33例,年龄37~74(53±11)岁,体重57~103(68±10)kg.根据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大小将患者分为:压差>90 mmHg组(η=62)和压差≤90 mmHg组(η=56).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血流动力学管理及术后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压差>90 mmHg组患者与压差≤90 mmHg组比较,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增大[(121±26.9)mmHg与(69.8±14.1)mmHg,P<0.01]、左心室壁厚度增厚[(13.6±2.8)mm与(12.4±2.5)mm,P<0.05]、自麻醉诱导至体外循环前低血压发生率增加(35.5%与16.1%,P<0.01)、术中多巴胺使用率增加(66.7%与56.5%,P<0.01)、心脏复苏困难发生率增加(24.2%与14.3%,P<0.01),术后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延长[(14.8±7.1)h与(10.2±4.1)h,P<0.01]、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延长[(45.3±27.6)h与(31.9±19.1)h,P<0.01],住院期间死亡率增加(3.2%与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决定患者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的转归.麻醉管理的目标是避免麻醉后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34例主动脉瓣下梗阻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纳入1996-11至2015-01在阜外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4例主动脉瓣下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的HOCM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评估左心室中部、主动脉瓣下压差变化及心脏瓣膜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7±14.9)个月,无死亡病例,失访2例;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左心室中部压差[(21.0±19.8)mm Hg(1 mm Hg=0.133 k Pa)vs(60.3±29.4)mm Hg]、主动脉瓣下压差[(11.1±6.5)mm Hg vs(77.9±26.2)mm Hg]、最大室间隔厚度([17.9±7.2)mm vs(25.2±4.9)mm]、左心房直径([37.6±6.4)mm vs(41.1±7.8)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2.2±4.3)mm vs(39.8±5.1)mm]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例患者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术后左心室中部压差缓解不明显。随访时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减低(P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三度房室阻滞3例(8.8%),胸骨愈合不良并肺部感染二次入院1例(2.9%)。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术可以减轻主动脉瓣下梗阻及左心室中部梗阻,能改善患者中期预后,有可能改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远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单纯超声引导PBAV治疗的CAS患者13例。收集PBAV手术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集患者手术前后主动脉瓣环直径、球囊直径与球囊瓣环直径比(BAR)、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动脉瓣血流速度(AV)、平均跨瓣压差(MTPG)、峰值跨瓣压差(PTPG)、主动脉瓣口面积(AV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AR为0.92±0.06。术后患者的LVEDD为(51.6±6.5)mm,小于术前的(65.2±5.9)mm;术后AV为(3.7±0.8)m/s,低于术前的(4.8±0.6)m/s;术后即刻MTPG为(33.8±13.9)mm Hg(1 mmHg=0.133 kPa),低于术前的(54.5±13.8)mmHg;术后即刻PTPG为(37.2±9.4)mm Hg,低于术前的(82.7±19.9)mmHg;术后AVA为(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在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围术期内的心功能、瓣周漏、主动脉瓣跨瓣流速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接受TAVR术的40例患者及SAVR术的40例患者。对其围术期内临床表现、LVEF、主动脉瓣过瓣流速、LVEDD、LVESD、瓣周漏等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察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TAVR及SAVR治疗后后围术期内疗效。结果:TAVR组对比SAVR组,死亡,LVESD,LVEDD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舒张期主动脉瓣反流面积、主动脉瓣过瓣流速、瓣周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外科手术的高危AS的患者,虽然TAVR相对于SAVR瓣周漏的发生率高,但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编者建议对于不能接受SAVR的高危AS患者且TAVR技术相对成熟的条件下选择TAVR。对于能接受SAVR的高中低危AS患者,编者建议选择SAVR,因其较TAVR瓣周漏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一站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一站式" PCI+TAVR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反流患者35例,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及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35例患者平均年龄(77.0±6.6)岁,平均心胸外科协会风险评分(6.8±2.1)%。术前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4.6±0.8)m/s,跨瓣压差(53.4±23.0)mm Hg(1 mm Hg=0.133 k Pa)。35例患者均进行了PCI,其中处理冠状动脉靶病变≥2处共5例,左主干病变8例,重度钙化病变予以旋磨3例,所有患者PCI过程无并发症。PCI后立即应用国产自膨胀瓣膜行TAVR,1例术中死亡,2例急诊转外科,2例置入第二个TAVR瓣膜,无术后即刻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住院期间永久起搏器植入5例,无大出血及脑卒中发生,6个月随访全因死亡2例,无新发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脑卒中。二叶瓣比三叶瓣瓣叶钙化程度更为严重[(529.5±277.8)mm~3vs.(301.8±316.2)mm~3,P=0.041],二叶瓣患者术中死亡、急诊转外科及瓣中瓣比例相对三叶瓣患者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三叶瓣比较30 d全因死亡率、早期安全率以及6个月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具备成熟PCI和TAVR经验的中心行"一站式"PCI+TAVR安全、有效,在二、三叶瓣患者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生物瓣毁损患者行介入二尖瓣瓣中瓣手术的经验和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瓣中瓣手术治疗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既往置换Medtronic HancockⅡ瓣膜5例,Edwards Perimount瓣膜1例,佰仁思生物瓣膜1例,St Jude Medical Epic瓣膜12例。瓣膜型号25号10例,27号7例,29号2例。手术于杂交手术室完成,在X线透视及TEE检测下经心尖途径或经股静脉-房间隔途径,将压缩的介入瓣膜在导丝引导下植入二尖瓣生物瓣内。19例患者均成功经心尖入路或经房间隔入路完成介入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1例术后8 h内发生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随访2年后死亡,其余17例患者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完成全部随访,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均无反流,峰值流速[(1.81±0.36) m/s vs (2.61±0.49) m/s,P<0.05]及平均跨瓣压差[(6.1±2.3) mmHg vs(12.5±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前后左心室扭转功能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患者31例为主动脉瓣狭窄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1例为健康对照组。使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置换术前后各项参数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主动脉瓣狭窄组术前室间隔厚度[(9.89±1.13)mm比(14.88±2.41)mm]及左室后壁厚度[(8.76±1.29)mm比(12.81±1.97)mm]明显增厚,主动脉瓣口面积[(2.84±0.55)cm~2比(0.79±0.24)cm~2]明显减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8.81±2.25)cm/s比(7.16±2.33)cm/s]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术前相比,主动脉瓣狭窄组术后主动瓣口面积[(1.55±0.42)cm~2]明显增加,Em值[(9.37±2.22)cm/s]明显升高(P0.05或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主动脉瓣狭窄组心尖扭转角度[(7.7±2.7)°比(13.2±4.7)°],左心室扭转角度[(13.0±3.3)°比(19.9±5.8)°]显著增大;与术前比较,主动脉瓣狭窄组术后心尖扭转角度[(13.2±4.7)°比(8.8±4.6)°]与左心室扭转角度[(19.9±5.8)°比(14.1±5.4)°]明显减小至正常水平(P0.05或0.01)。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心尖扭转角度明显增大,从而造成左室扭转角度增大,瓣膜置换术后可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疗效和术前评估要点.方法 纳入阜外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完成的TAVR患者54例.分析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三组瓣膜选择的oversize(测量瓣环直径/选择瓣环直径-1)为:-0.22±8.62%vs.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不良事件风险评估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TAVR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或死亡的患者共9例,作为A组,选取同期行TAVR治疗后未发生不良事件且仍存活的患者共22例,作为B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病情、合并症、NYHA分级、心脏超声指标等资料,分析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以确定风险评估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功能不全比例、术前心房颤动比例、左房容积和左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术后患者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前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高主动脉瓣跨瓣压差、高左房容积和高左室后壁厚度(P0.05)。结论:临床中术前、术后注意诊断并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和合并症等资料,可降低患者行TAVR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