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头颅MRI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4~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12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斑块回声性质、最大斑块厚度、狭窄数量和狭窄程度。头颅MRI检查包括T1WI、T2W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并依据MRI采用Fazekas评分法对每例患者进行WML严重程度评分。分析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WML评分的关系。结果男性患者WML评分(1.86±1.72)分,女性患者WML评分(1.74±1.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P=0.73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WML评分呈正相关(r=0.412,P0.01)。以年龄做控制项,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总数量、最大斑块厚度、狭窄总数量、狭窄程度与WML评分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性质与WML评分仍不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老年WML评分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ctalloprotemase-9,MMP-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330例,应用高分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IMT正常组(26例)、IMT增厚组(80例)、稳定性斑块组(135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89例),测定血清生化指标、MMP-9、TIMP-1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MMP-9、TIMP-1水平逐渐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IMT与年龄、收缩压、LDL-C、空版(?)(?)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与体重指数、收缩压、LDL-C、logMMP-9相关(P<0.05,P<0.01)。取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是否稳定与收缩压、LDL-C、logMMP-9(模型1,P<0.05,P<0.01)或收缩压、LDL-C、logMMP-9/TIMP-1比值(模型2,P<0.05)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MMP-9水平、MMP 9/TIMP-1比值与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高血压患者280例为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水平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组、高血压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另选取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80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水平,统计分析钙卫蛋白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钙卫蛋白、IMT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钙卫蛋白、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逐渐上升。在高血压组患者中,不同颈动脉IMT亚组的钙卫蛋白水平存在差异,IMT增厚亚组和斑块形成亚组高于IMT正常亚组,斑块形成亚组又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钙卫蛋白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5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卫蛋白水平(B=0.285)、年龄(B=0.237)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压水平和IMT呈正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和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冠脉病变之间的联系,并以颈动脉超声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疾病。方法:对598例临床疑诊CHD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冠脉CTA检查。分析比较颈动脉IMT、斑块与冠脉病变程度、数量的关系,并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冠脉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年龄、高密度脂蛋白、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颈动脉斑块、颈动脉IMT≥1 mm在有、无冠脉病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组、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0.05)。冠脉无狭窄、狭窄程度为0%~25%、25%~50%、50%~75%、75%~100%时各组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6.8%、64.3%、80.7%、83.5%、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支、1~2支、3支及4支冠脉病变各组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6.8%、75.3%、89.6%、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颈动脉IMT≥1mm和结合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IMT≥1mm二指标来预测冠脉血管病变的OR分别为2.037、3.074、1.968、1.615、1.829及2.258。结论:颈动脉斑块和增加的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的存在、严重程度及其病变数量相关。颈动脉斑块、颈动脉IMT≥1mm为独立于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的冠脉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并且两者结合起来预测冠脉病变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白质病变患者82例作为样本,以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WML评分评价)作为划分依据,将患者分为轻度组(41例)、重度组(41例)两组,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数量、斑块厚度、颈动脉狭窄数量等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85.94±3.4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68.65±4.15)岁,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斑块数量(2.14±0.15)个、斑块厚度(2.00±0.33)mm、狭窄数量(1.58±0.11)个、低回声者占24.39%、等回声占19.51%、强回声占29.27%、混合回声占26.83%。对照组患者斑块数量(2.20±0.20)个、斑块厚度(1.96±0.29)mm、狭窄数量(1.63±0.13)个、低回声者占21.95%、等回声占19.51%、强回声占31.70%、混合回声占26.83%。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指标与脑白质病变,无显著相关性。但老年人脑白质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等级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122例行头颅3D-TOFMRA及颈动脉彩超,测量颅内动脉硬化条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构成比80%,颈动脉狭窄13.9%,颈动脉斑块61.5%。随着IMT增厚(Spearman相关系数0.26,P=0.004)和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多(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48,P0.00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条数有增多趋势。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贵阳医学院诊治且病历资料较完整的186例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由低至高分成3组:高血压1级组50例;高血压2级组56例;高血压3级组80例。另外,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血生化指标及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超声测量结果。结果高血压各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血压等级增加而增加,方差分析及q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脂蛋白(a)、尿酸、肌酐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IMT增加,其程度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随血压分级增高而增加;年龄、男性、吸烟、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肌酐、尿酸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中老年高血压组129例和健康体检对照组11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高血压病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IMT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患者IMT增厚高血压组119例(92.3%),对照组24例(20.1%);斑块形成高血压组106例(82.2%),对照组25例(21.6%);血管狭窄高血压组49例(38.0%),对照组5例(4.31%);高血压组颈总动脉血流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动脉病变者发病率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结论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病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预知颈动脉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均测量血压、身高、体重、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出AIP及体质指数(BMI)。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和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比较两组AIP、血脂、IMT及斑块积分差异。采用Pearson和Logistic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血HCY水平、AIP、LDL-C、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CY、AIP、LDL-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血HCY及AIP与IMT密切相关,且为正相关。HCY、AIP、LDL-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HCY及AIP可作为动脉硬化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及Vit B12水平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高(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干部病房住院的行头颅MRI检查的缺血性WML患者202例,分为糖尿病组105例和非糖尿病组97例,糖尿病组根据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ARWMC)评分为WML轻度患者(1~4分)35例、中度患者(5~8分)46例和重度患者(≥9分)24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采用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WML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ARWMC评分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不同程度WML患者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轻度、重度及重度患者随症状加重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患者比较,中度和重度患者年龄更高,重度患者糖尿病病程更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WML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0.128~0.454,P=0.000;95%CI=1.941~5.623,P=0.000)。所有缺血性WML患者,年龄与WML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00)。糖尿病患者年龄、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与缺血性WML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在校正高血压、血脂、尿酸水平等危险因素后,糖尿病病程与缺血性WML严重程度的无关(P=0.210)。结论年龄是缺血性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HbA1c水平可能与缺血性WML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9月该院收治的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CIS患者224例,根据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5例、稳定斑块组62例及易损斑块组117例,调查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测定血清ox-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并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水平与CIS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ox-LDL水平、颈动脉IMT平均厚度以及增厚率整体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的总斑块面积(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血清ox-LDL水平与血清TC、L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0.376,0.397,0.203,P0.05),与TG、HDL-C、FPG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的形成仅与血清ox-LDL水平独立相关(OR=1.021,95%CI 0.996~1.072,P0.01)。结论急性CI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提示ox-LDL水平可作为临床初筛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与老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210例,根据WML诊断标准分为WML组100例和非WML组110例,所有患者均完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定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采用酶循环测定法检测血清Hcy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WML危险因素。结果 WML组男性、年龄、Hcy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非WML组(P<0.05,P<0.01)。年龄、Hcy、Crouse积分是老年CSVD患者发生WML的危险因素(P<0.01)。Hcy、Crouse积分预测老年CSVD患者发生WML的截断值分别为15.05μmol/L和3.15分,二者联合检测WML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32~0.853,P=0.000)。结论 血清Hcy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与老年CSVD患者WML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对氧磷脂酶1(PON-1)和脂蛋白(a)[Lp(a)]在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的高血压患者244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者80人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检测和比较各组间基本资料以及血清vWF、PON-1、Lp(a)水平。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vWF、Lp(a)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ON-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IMT分组患者血清vWF、PON-1、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WF(OR 1.898,95%CI 1.354~2.845)、Lp(a)(OR 3.873,95%CI 2.109~7.111)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PON-1(OR 0.090,95%CI 0.011~0.707)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高水平的vWF、Lp(a)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PON-1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尚晖  李勋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27(11):969-974, 98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10μmol/L,分为H型高血压组(H组)11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生化指标、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数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患者在性别构成、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收缩压、脉压、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素氮(BUN)和肌酐(Cr)、尿酸(UA)、劲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数、IMT、斑块数≥3个、50%狭窄的检出率等方面均高于单纯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282(95%CI 1.133~1.451)、6.663(95%CI 1.200~20.669)和4.301(95%CI 1.199~15.434);斑块形成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P0.05),危险度分别为1.150(95%CI 1.069~1.238)、3.496(95%CI 1.353~9.033)和1.244(95%CI 1.014~1.526)。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高龄、吸烟和高LDLC显著相关;斑块形成则与高龄、男性和超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99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患者被分为内膜增厚组(51例)、软斑块组(42例)、硬斑块组(67例)和混合斑块组(39例),计算比较各组Crouse积分,Gensini评分和冠心病发病率。分析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内膜增厚组比较,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冠心病发病率(19.6%比73.8%比53.7%比74.4%)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均0.05)。与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比较,混合斑块组Crouse积分[(4.57±0.72)分比(4.36±0.54)分比(5.09±0.80)分]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内膜增厚组比较,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Gensini评分[(15.12±4.33)分比(35.11±5.17)分比(32.55±3.08)分比(40.43±4.21)分]均显著升高,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显著高于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的显著高于软斑块组的,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斑块组的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46,P=0.005)。结论:颈动脉彩超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WML)病人的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WML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32例及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参与WML的动态观察及危险因素分析课题的病人246例,共378例。采用头部MRI检查评价WML程度,根据评分分为无WML组、轻度WML组、中度WML组及重度WML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WML的危险因素,采用Eviews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WML的关系。结果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提示,4组年龄、高血压、血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Hcy、血肌酐为W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模型提示患高血压时,Hcy对WML有明显影响。结论年龄、Hcy、血肌酐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伴高水平Hcy,易出现W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EH患者105例经颈动脉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被分为IMT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LVMI正常组和LVMI增高组。同时检测UA。结果:①LVMI正常组和LVMI增高组UA水平分别为(363.34±58.33)、(432.51±48.82)μ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动脉IMT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UA分别为(303.85±78.59)、(372.30±95.35)和(436.51±61.16)μmol/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患者UA水平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左室肥厚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1 0 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86例同龄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82 .41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8.84% ) (P<0 .0 0 0 1 )。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 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 (50 %~ 70 % )及重度 (>70 % )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IMT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