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评估价值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98例aSAH的临床资料。入院后14 d内每天应用血清白蛋白钴结合(ACB)试剂盒检测血清IMA水平,ACB值越低表示IMA水平越高;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评估脑血管痉挛(CVS),其中120~140 cm/s为轻度,141~200 cm/s为中度,>200 cm/s为重度。结果 发病14 d内,Vm先增高(P<0.05),后降低(P<0.05),7~10 d达峰值;ACB值先降低(P<0.05),后增高(P<0.05),7~10 d最低。随改良Fisher分级增高,CV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ACB值明显降低(P<0.05)。发病6个月,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69例,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29例;预后不良组ACB值[(42.76±5.63)U/m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61.18±5.91)U/ml;P<0.01]。结论 血清IMA水平能反映aSAH后脑缺血情况,与C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CVS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血清IMA可辅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sLOX-1)、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7例ACI患者,根据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81例)和预后不良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及血清sLOX-1、Visfati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着ACI程度的加重,ACI患者血清sLOX-1、Visfa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重度ACI患者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血sLOX-1、Visfatin水平也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ACI及血sLOX-1、Visfatin水平升高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LOX-1与Visfatin联合评估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结论 血清sLOX-1、Visfatin水平与ACI患者的病情及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DCI将132例SAH患者分为DCI组(34例)和无DCI组(9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sLOX-1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CI组患者血清sLOX-1水平[1325(313 ~ 2698) pg/ml]较无DCI组[757(128 ~ 1762) pg/ml]明显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LOX-1水平升高是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62,95%CI:1.276~3.707,P<0.05).结论 血清sLOX-1水平升高可作为预测SAH患者发生DCI的重要血清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病人发病90 d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16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OPN水平。发病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预后不良。结果 160例中,预后不良78例,预后良好82例。脑出血病人血清OPN浓度[(7.98±0.1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23±0.13)ng/m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N水平≥7.58 ng/ml是脑出血发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PN水平预测脑出血发病90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95%置信区间为0.743~0.868,当截断值为7.58 ng/ml时,预测不良预后的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65.8%。结论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病人血清OPN明显增高,对发病90 d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病人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NF-L)、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8月~2021年8月前瞻性收集重型TBI共1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入院血清NF-1和TIMP-2水平;伤后6个月,应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伤后6个月,预后良好72例,预后不良50例。预后不良组血清NF-L以及TIMP-2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入院血清NF-L水平(r=-0.585)、TIMP-2水平(r=-0.542)与入院GC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F-L、TIMP-2水平增高是重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F-L1≥54.60 pg/ml联合血清TIMP-2≥42.59 ng/ml预测重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 0.789~0.919),灵敏度为82.0%,特异度为70.8。结论重型TBI病人血清NF-...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 1- 磷酸鞘氨醇(S1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 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124 例,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分 别 28 例、49 例、47 例;预后良好 88 例;预后不良 36 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收取的健康人 86 例为 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 S1P 的表达。建立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 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S1P 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 S1P 浓度为(304.34±86.09)ng/ml,低于健康人[(385.89±98.32)ng/ml,P< 0.05]。轻度、中度和重度出血 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S1P浓度分别为(331.03±100.23)ng/ml、(300.34±78.58)ng/ml、(287.70±66.89)ng/ml,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2,P< 0.05),病情越重,血清 S1P 浓度越低。 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的年龄、血肿体积和 C- 反应蛋白水平较高,而 S1P 水平和 GCS 评 分较低(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897)、血肿体积(OR=3.903)、GCS 评分(OR=2.003)、 C- 反应蛋白(OR=2.014)、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OR=4.231)和S1P(OR=0.896)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 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S1P 预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910 (95% CI=0.821~0.96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2.35% 和 90.12%。S1P 预测的 AUC 高于 C- 反应蛋白 (0.843)。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 S1P 表达水平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SIP 有助于早期 预测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30(IFI 30)、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9年5月手术切除的103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瘤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FI 30、PD-L1表达情况。随访24个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胶质瘤组织IFI 30、PD-L1高表达率[分别为70.87%(73/103)、68.93%(71/103)]明显高于瘤旁组织[分别为19.42%(20/103)、21.36%(22/103);P<0.001]。胶质瘤组织IFI 30表达水平与PD-L1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83,P<0.05)。随访24个月,生存75例,死亡2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I 30高表达、PD-L1高表达是增加病人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FI 30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64.52%)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65.56%)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82.25%、89.45%;P<0.05)。PD-L1高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61.78%)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60.14%)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分别为88.52%、79.86%;P<0.05)。结论 人脑胶质瘤组织IFI 30、PD-L1呈高表达,与病人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Friend白血病整合素1转录因子(FLI-1)表达水平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手术切除的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星形细胞瘤标本112例和颅脑损伤内减压术获得非肿瘤脑组织59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LI-1表达情况。术后随访3年,记录无进展生存、总生存情况,其中无进展生存为预后良好,肿瘤进展或病人死亡为预后不良。结果 112例星形细胞瘤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50例。星形细胞瘤FLI-1表达阳性率[66.96%(75/112)]明显高于对照组[16.95%(10/59);P<0.05]。星形细胞瘤FLI-1表达与IDH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682,P<0.001),与p53表达呈正明显相关(r=0.71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LI-1表达阳性是星形细胞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58 ;95% CI 1.439~9.814 ;P=0.009)。生存曲线分析显示,FLI-1表达阴性病人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75.68%)、3年累积总生存率(81.08%)均明显高于FLI-1表达阳性的病人(分别为45.33%、49.33%;P<0.05)。结论 星形细胞瘤FLI-1呈高表达,与病人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术后脑脊液HMGB1、sFas水平变化及其与交通性脑积水的关系。方法 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前瞻性收集符合标准的TBI共237例(观察组),取同期仅有头皮裂伤且无感染40例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HMGB1、sFas水平。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采用临床表现联合影像学表现诊断交通性脑积水。结果 术后1 d,观察组脑脊液HMGB1水平[(17.47±5.7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8.89±4.06)pg/ml;P<0.05],脑脊液sFas水平[(96.71±30.2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2.78±11.63)pg/ml;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发生交通性脑积水43例(脑积水组),无交通性脑积水194例(无脑积水组)。与无脑积水组相比,脑积水组术后3、7、14 d脑脊液HMGB1水平明显增高(P<0.05),术后1、3、7、14 d脑脊液sFas水平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7、14 d脑脊液HMGB1和sFas水平增高是TBI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3、7、14 d脑脊液HMGB1、sFas水平增高对TBI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术后7 d脑脊液HMGB1、sFas水平同时增高预测效果最佳(P<0.05)。结论 脑脊液HMGB1、sFas水平与TBI术后发生交通性脑积水有关,术后7 d两者同时增高对预测发生交通性脑积水具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型各期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选取82例诊断明确的偏头痛病人,按先兆有无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MWA)组和无先兆的偏头痛(MWO)组,按发病时间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的内皮素-1(ET-1)水平,对各型各期的血浆内皮素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病人血浆ET-1水平(80.89±28.70pg/ml)高于正常对照(66.55±14.97pg/ml)(P<0.01);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比较发现,发作期(89.83±33.37pg/ml)显著高于间歇期(72.46±20.32pg/ml)(P<0.05);MWA和MWO组的病人的比较发现前者(94.71±29.46pg/ml)显著高于后者(72.46±20.32pg/ml)(P<0.05)。结论:偏头痛病人血浆ET-1增高,增高的血浆ET-1在偏头痛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进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入院时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65例aSAH的临床资料。出院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65例中,预后良好103例,预后不良6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入院时SII≥2825.59×109/L是aSAH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87;95%CI 1.313~14.655;P=0.016),PNI≥50.73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0.240;95%CI 0.076~0.757;P=0.015)。结论 SII、PNI与aSAH的预后有关,入院时SII、PNI水平有助于早期预测aSAH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Hunt-Hess(H-H)分级及短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医学特色中心脑科中心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93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纳入患者的H-H分级、SUA水平、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及出院时GOS评分等资料。根据入院时SUA水平、病情的轻重(H-H分级)、转归分别进行分组,分析SUA与aSAH患者H-H分级及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aSAH患者入院H-H分级不同的因素。 结果3组aSAH患者不同SUA水平的H-H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0,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的不同是造成H-H分级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同SUA水平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H-H 4~5级与H-H 1~3级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SAH患者入院时SUA水平不同,其H-H分级也不同,SUA的不同是造成H-H分级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SUA水平差异一定程度提示aSAH患者短期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颅脑损伤诊治及预后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96例,按入院时GCS评分分成观察A组(GCS评分9~15分)与观察B组(GCS评分3~8分),各48例;另选取健康受试者48例作为对照;均接受床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分为良好组(GOS评分4~5 分)和不良组(GOS评分1~3分),各48例。以健康受试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参考值,将颅脑损伤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 观察A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分级明显优于观察B组(P<0.05)。良好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改变分级明显优于不良组(P<0.05)。良好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好转36例,恶化18例;不良组好转15例,恶化33例。良好组好转率(75.00%)明显高于不良组(31.25%;P<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颅脑损伤诊治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对脑静脉循环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收集aSAH共57例(aSAH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48例(未破裂组)、非动脉瘤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aSAH病人依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重型组(GCS评分3~12分)和轻型组(GCS评分13~15分).利用DSA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颅脑损伤(TBI)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5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TBI病人6个月预后的预判价值。结果 105例中,预后不良34例,发生率为32.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8分、颅内压增高、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NLR均是TBI病人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的最佳临界值为4.12,此时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1.6%,当NLR≥4.12时,TBI病人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达93.6%。结论 入院时NLR水平可作为预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可早期、迅速、准确判断病人预后,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显微夹闭术治疗20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治疗20例(栓塞组)。结果 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33例(GOS评分4~5分),预后差6例(GOS评分2~3分),死亡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17例,术后发生脑缺血3例、颅神经麻痹5例,动脉瘤瘤颈残留1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6例,术后发生脑缺血2例、颅神经麻痹1例,动脉瘤瘤颈残留9例。夹闭组动脉瘤瘤颈残留发生率(5.0%,1/20)明显低于栓塞组(45.0%,9/20;P<0.05),而两组预后良好率、术后脑缺血发生率、颅神经麻痹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需要显微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协同,权衡每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以获得期望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 AC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清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Gal-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静脉溶栓的86例ACI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组31例、中型组29例、重型组26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预后并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entreal con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认知功能并分为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CI)组30例和非认知障碍(Non-cognitive impairment, NCI)组56例。另选30例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清Gal-1,Gal-3的水平,分析其与NIHSS,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月5年到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单纯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伤后1、3、5、7、9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00例中,预后不良28例,预后良好72例。重型颅脑损伤28例中,伤后3个月死亡8例,存活2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先增高,后降低,伤后3 d达高峰。伤后1~9 d,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随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5)。伤后1~7 d,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伤后9 d,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8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死亡病人伤后1~3 d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病人(P<0.05);伤后5~9 d,死亡病人和存活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早期、快速判断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