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1年间经病理诊断的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12年中诊断膀胱癌患者4 325例,其中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4例(0.09%),均为男性,年龄45~68岁,临床上均表现为肉眼血尿。行膀胱全切术。4例外观各不相同,表现为平坦浸润型、乳头状、息肉样及溃疡型。组织学上3例为单纯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其中2例伴神经侵犯及多处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经典型尿路上皮癌,仅局灶见微乳头变异型成分;诊断时4例中2例为pT4期,1例为pT3期,1例为pT2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细胞HER-2均呈强阳(+)。结论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高级别癌,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易发生淋巴、血管转移,预后差。HER-2蛋白强(+)可能与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表型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①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及尿痛伴排尿乏力为主要症状,或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②病理学检查肿瘤呈灰白色息肉状或菜花状;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内翻性生长,局灶可见外生性乳头成分,上皮条索较粗且宽度不一,实性上皮巢不规则增生,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容易查见核分裂。③免疫组化仅1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CK20弱阳性表达,尤其在表面增厚的尿路上皮呈全层表达;Ki-67和p53在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4%和10%~50%。④术后随访,4例患者至今仍无瘤健在。结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较为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需与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ABC法及光镜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通过临床随访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内肿物2枚,位于右侧壁者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核位于一端呈印戒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肌层,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物为普通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蒂部肿瘤侵及膀胱黏膜下,未侵及肌层。免疫组化:浆细胞样肿瘤细胞CK7、CEA、CD138和β-hCG(+),LCA、kappa、lambda、Syn、NSE和E-cadherin(-)。术后给予抗肿瘤免疫治疗及膀胱灌注表阿霉素治疗,随访5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非常少见,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周围可伴有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或尿路上皮原位癌成分,需要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urothelial carcinoma PU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为提高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U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PUC发生在顶壁,1例发生在侧壁,1例发生在三角区;肿瘤切片均体现为典型浆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呈印戒细胞样;免疫组织学检测,多数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K20、CK7呈阳性,少数患者Ki-67阳性,P53、GATA-3、P63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阳性;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术后采用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治疗,预后较差。结论 PUC好发于顶壁,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临床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该疾病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明确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临床相关回顾性研究较少,前瞻性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urothelial carcinoma PU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为提高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U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PUC发生在顶壁,1例发生在侧壁,1例发生在三角区;肿瘤切片均体现为典型浆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呈印戒细胞样;免疫组织学检测,多数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K20、CK7呈阳性,少数患者Ki-67阳性,P53、GATA-3、P63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阳性;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术后采用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治疗,预后较差。结论 PUC好发于顶壁,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阮江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221-4223
目的: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正常膀胱黏膜中表达,旨在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数目及复发等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veolin-1在8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1)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Caveolin-1在Ⅰ级、Ⅱ级、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35.9%、72.0%,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Caveolin-1在浅表性膀胱癌(Tis~T1)和浸润性膀胱癌(T2~T4)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6.7%、57.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Caveolin-1在单发性和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上的表达分别为35.9%、46.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aveolin-1在初发性和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2.8%、61.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veolin-1可以作为一种膀胱癌标记物来评估膀胱癌的恶性度,对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提供指导。(2)Caveolin-1阳性表达可能是膀胱癌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腺癌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瘤细胞呈实性片状、腺管状、灶性乳头状排列,细胞质丰富,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呈鞋钉样。免疫组化显示AEI/AE3、CK7、EMA、p53强(+),200个细胞中Ki-6730%-60%(+)(平均38%阳性);CA125散在(+)、CK20、AFP、CEA、Cga、Vim(-)。组织化学PAS(+),阿尔辛蓝显示腺腔及囊腔内酸性黏液。结论 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是膀胱癌中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多来源于化生的移行上皮癌变、也可来源于苗勒管上皮及肾源性腺瘤恶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p120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PUC)以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UC)的表达情况.方法 使用HE、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48例膀胱癌标本,28例为膀胱NPUC、20例为IUC,10例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120、E-cad、p6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膜p120和E-cad均( ),28例NPU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7%(16/28)和36%(10/28).而IUC均出现两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NPU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和P<0.05),但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不显著.结论 p120在膀胱癌表达异常,有可能成为膀胱NPUC新的标记物,对判断肿瘤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液Dachshund同源基因2(DACH2)测定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可疑膀胱肿瘤需行经尿道膀胱病变切除术患者的尿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尿液DACH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液DACH2水平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肿瘤组)49例、膀胱良性疾病(包括慢性膀胱炎和尿路上皮增生)组(良性组)23例。肿瘤组患者术前尿液DACH2水平高于良性组(P <0.05)。肿瘤组中,高级别者术前尿液DACH2水平高于低级别者(P<0.05)。尿液DACH2水平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最佳临界值为4.05ng/ml,此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3.4%。结论尿液DACH2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找到与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表达强度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或进展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逆转录PCR检测83例尿路上皮癌(膀胱癌48例,肾盂癌23例,输尿管癌12例)组织中UCA1的表达强度,同时用Nor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3例尿路上皮癌(3种癌各1例)的UCA1表达.用Spearman′s非参数分析研究UCA1表达强度与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及数量)的相关性.按照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将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组,用Mann-Whitney检验来比较UCA1在不同亚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UCA1在83例尿路上皮癌中总体表达率达84.3%(70/83),在3种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4%(41/48)、83.3%(10/12)、82.6%(19/23).UCA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69(P=0.014),且高级别肿瘤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患者性别、分期及肿瘤数量与UCA1表达强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UCA1与尿路上皮癌分级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基因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对此需要更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PUCB)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PUC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和总结.结果:2例PUCB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岁、70岁.病例1行剖腹探查加右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探查发现大量腹水、肝转移、肿瘤侵犯腹膜,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肿瘤广泛转移.病例2行全膀胱切除术+双侧闭孔淋巴结切除+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其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高级别,部分浆细胞样变,侵犯膀胱外脂肪组织,两侧闭孔淋巴结均见癌转移,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肺多发转移.结论:PUCB是一种罕见的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难以早期诊断,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并分析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上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合并膀胱癌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6例上尿路上皮癌患者,统计分析参数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原发肿瘤部位(肾孟或肾盏)、肿瘤分级和分期、是否伴发膀胱癌、有无泌尿道外器官转移等。结果男性患者占57%,无痛性肉眼血尿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是非浸润性(54%)和低级别(62%)肿瘤,其中1例在上尿路上皮癌发生前1个月伴有膀胱癌,2例在确诊时伴有膀胱癌,4例在手术后8~36个月发生膀胱癌(平均术后16个月),1例肾孟癌发生双肺转移。结论上尿路上皮癌容易合并膀胱癌,所有患者在外科根治手术后需要一个严格的临床随访期,浸润性高级别的肿瘤可以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523例单发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本次研究的523例UTUC患者中,女性284例(54.3%),男性239例(45.7%)。术前无含马兜铃酸(AA)药物服用史、肿瘤直径大于5 cm、肾积水和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与术后肿瘤高分期相关;无吸烟史、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肿瘤位于输尿管与肿瘤术后病理高分级相关;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肿瘤位于输尿管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别男性(P=0.008)、肿瘤平坦型(P=0.004)、肿瘤直径大于5 cm(P=0.002)、肿瘤高分期(P<0.001)以及肿瘤伴出血(P=0.012)是单发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位于输尿管(P=0.026)、肿瘤低分级(P=0.009)、输尿管镜检查史(P=0.020)及无淋巴结转移(P=0.027)是单发UTUC患者膀胱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含AA药物服用史(P<0.001)是患者对侧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肿瘤平坦型、肿瘤直径大于5 cm、肿瘤高分期以及肿瘤伴出血是单发UTUC患者CSS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位于输尿管、肿瘤低分级、术前输尿管镜检查及无淋巴结转移是单发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含AA药物服用史是患者对侧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microRNA是一类约18~26个核苷酸构成的单链小分子非蛋白编码RNA,通过和位于mRNA的靶点结合而在基因转录后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膀胱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项研究表明microRNA与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UCB)在我国泌尿系恶性肿瘤中最常见,占膀胱癌的90%以上,肿瘤多发和复发率高是其临床特点,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表明与多基因、多层次的细胞信号网络有关。研究证明mi-croRNA与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密切相关,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过程,microRNA在膀胱肿瘤中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和T细胞亚群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组织PD-1、PD-L1、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各指标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