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W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1979-2018年分离于中国19个省份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和健康携带者W群Nm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序列型(ST型)并构建最小生成树,以及分析部分菌株疫苗相关蛋白PorA(114株)、FHbp(93株)、NadA(52株)和NHBA(51株)的分子型别和序列特征。结果共获得246株W群Nm,其中流脑病例19株、健康携带者227株。所有菌株分为24种ST型,其中20种(240株)可归入5个已知克隆群—CC11、CC4821、CC174、CC175和CC5,4种(6株)不能归入任何克隆群。健康携带者Nm菌株的克隆群2004年前主要为CC174(7株),2005年后主要为CC11(121株)和CC4821(73株)。流脑病例Nm菌株的PorA型主要为P1.5,2(16株)、P1.5-3,10-2(1株)。93条完整的FHbp蛋白氨基酸序列分为变异2型(91株)、变异1型(1株)和变异3型(1株)。52株检测菌株中32株含有nadA基因,其中30株属于CC11,均为NadA-2/3型。51条NHBA氨基酸序列包括6种型别,主要为29型(28株)和697型(18株)。结论2005年后中国W群Nm主要流行克隆群发生变化,以CC11和CC4821为主且其疫苗相关蛋白多态性较强;应更有针对性地研发疫苗或开展通用疫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合肥地区2012年分离到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分型,探讨其同源性。方法 1株疑似流脑病例的血液及3个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分群鉴定、PCR扩增和PFGE鉴定试验。结果合肥地区分离出1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1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经PFGE分子分型可以分为合肥1到合肥5型,分别是合肥1型4株,合肥2型1株,合肥3型2株,合肥4型1株和合肥5型3株。结论合肥地区的1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分为5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7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暴发与流行主要由A群和C群引起,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在本世纪初曾引起暴发与流行。目前我国仅从健康人群中分离到W135菌株。我们对健康人群分离的W135群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基因型(MLST)、PorA基因亚型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基因特征分析,并与致病性W135群菌株的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初步探讨我国W135群菌株是否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脑膜炎奈瑟菌(Nm)中插入序列IS1301的分布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设计IS1301引物,应用PCR方法检测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集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19株Nm菌株的IS1301,对IS1301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和序列比对,PCR扩增IS1301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及核酸印迹杂交,研究不同Nm菌株中IS1301的分布特征.结果 219株Nm菌株中,34株携带IS1301(15.53%),A、B、C群和不可分群的Nm菌株IS1301阳性率分别为11.11%、20.75%、6.17%和28.57%;IS1301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记编号ZA9092.1的Nm菌株序列相似度为94%~100%,进化树分析可分为两簇;C群Nm菌株与其他血清群菌株IS1301序列存在较大差别;研究的Nm菌株基因组中至少存在6~17个IS1301拷贝,相同PFGE带型Nm菌株所携带的IS1301拷贝数具有多态性特征.结论 IS1301在中国Nm菌株中的分布具有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健康人群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免疫水平,为制定含W135群流脑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在诸暨市按东西南北中选择5个乡镇/街道,分层随机抽取410名0~14岁无流脑病史和免疫史的本地健康儿童及同乡镇≥15岁健康居民并采集血样,用ELISA法检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多糖抗体(Ig G)浓度,Ig G浓度≥2μg/m L为阳性。结果 410名儿童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平均浓度为(1.46±0.25)μg/m L,抗体阳性率为4.63%。儿童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浓度及阳性率在地区、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各年龄组间抗体平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岁~组抗体浓度(1.63±0.28)μg/m L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5岁~组抗体浓度(1.37±0.19)μg/m L低于5岁~组(1.55±0.29)μg/m L(P0.05),与0岁~组(1.50±0.25)μg/m 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抗体浓度(1.29±0.20)μg/m L低于0岁~和5岁~组(P0.05)。结论健康儿童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免疫水平普遍较低,建议在适当的年龄开展含W135群流脑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一起洗浴中心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疫情,为有效防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杭州市某洗浴中心1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患者和10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并采集咽拭子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W135群流脑病例。在接受采样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广东省1967-2007年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 Meningitidi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ping, MLST)技术,分别对1967-2007年分离的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的7个看家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并将序列与PubMLST数据库中储存的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并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分为13株A群、2株C群和1株W135群,分属5大克隆系,分别为ST-5、ST-1、ST-4821、ST-11克隆系和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其中ST-5克隆系所占比例最多,占68.75% (11/16).1967-2006年的13株A群分离株中,11株属ST-5克隆系,占84.61% (11/13),另有1977年的1株分离株为ST-1克隆系和1株1984年的分离株为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2004和2006年的C群分离株属新出现的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2007年首次分离的1株W135群菌株为ST-2960,属高致病性的ST-11/ET-37克隆系的子克隆.结论 分离于不同年代病人的广东N. Meningitidis分离株呈多克隆系并存,但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特别是广东省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ET-37克隆系的W135群,提示应加强流脑的病原学监测.应用MLST分子分型技术,初步揭示了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基于等位基因图谱的MLST基因分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序列数据库信息的全球共享.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22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自2006年以来多次出现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健康人群B群菌株的带菌率也很高,占96.56%[1].本研究对湖北省2006-2010年流脑病例和健康人群分离的22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诸暨市健康人群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健康人群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了解健康人群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为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3月,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集0~74岁人群血清1084份,用ELISA法检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多糖抗体IgG含量,以抗体浓度≥2μg/mL为阳性.结果 调查对象中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阳性率为11.81%,人群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49+0.80) μg/mL,阳性者GMC为(3.09 +0.91) μg/mL,抗体阳性率在0岁~、1岁~、10岁~、20岁~、30岁~和40岁~组分别为6.15%、3.24%、9.48%、18.60%、18.99%和13.17%,以20 ~39岁组为最高;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C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健康人群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对脑膜炎奈瑟菌监测,严防W135群流脑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了解安徽省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暴发菌株及国内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1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分离自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人群鼻咽部,包括安徽省C群流脑菌株48株,其中38株与C群流脑暴发相关。脉冲场凝胶电泳选用NheI限制性内切酶,聚类分析选用BioNumerics软件。结果21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共分为43个PFGE带型,命名为AH1~AH43,AH1是中国C群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的带型,占69.3%(”=147),分布于11个省市。安徽省48株C群菌株共分为3个PFGE型别(AH1、AH2、AH3),45株(93.8%)为AH1型。安徽省38株与C群流脑暴发相关的菌株中,37株(97.4%)为AH1型。全国53株流脑患者分离菌株中,AH1型菌株占67.9%(36/53);121株流脑病例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中,AH1型占71.9%(87/121),38株健康人群鼻咽部分离菌株中,AH1型占63.2%(24/38)。结论AH1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是中国目前C群流脑流行的主要克隆群,安徽省C群流脑暴发是由AH1型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已在全国呈扩散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9岁;原籍湖北省秭归县人,就读于宜昌市白沙小学.2007年11月1日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11月2日非喷射性呕吐一次,11月3日上午再次呕吐;自服阿莫西林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例河北省W群脑膜炎奈瑟菌致流脑死亡病例。患者年龄14岁,始发症状为发热、意识障碍。血液培养得到W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分型结果为ST-11型。  相似文献   

14.
15.
从江西等省收集了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324株,应用我们所报道的分型方法可以将96.91%的菌株分成三个主要的脂多糖血清型。不同地区所收集的A群菌株脂多糖血清型的地区分布是不同的,病人与其密切接触者的菌株具有相同的脂多糖血清型,L10型菌株的致病力较强,可以引起流脑流行。本文所述的分型方法操作简便,分型率高。因此,作者认为A群菌株脂多糖血清学分型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此分型方法很适于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发的细菌性脑膜炎在非洲的流行往往与该菌的A血清群有关,而欧美等地的散发病例、爆发和高发性地方病通常是由B群和C群引起。其他血清群如W135、Y、X等群有时也会导致脑膜炎的地方性发病和爆发。20世纪60年代就有对脑膜炎奈瑟菌X群的描述,北美、欧洲等地曾观察到X群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尼日尔和加纳均报道了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自70年代以来在我国11个省和2个直辖市内从流脑病人和带菌者中所分离的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采用多位点酶电泳技术研究了57株病人菌株和45株带菌者菌株的多位点酶电泳型和克隆群。初步发现,上述菌株可分为69个电泳型(ET)和13个克隆群。其中I克隆群最为重要,因为从70年代以来,它代表了63.7%的所试的全部菌株,并且代表了77.2%的病人菌株,它在地理地区分布上也相当广泛。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是从1984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病人菌株集中于I克隆群,而且优势ET也出现在I克隆群的复合ET1和ET24中。当同病人菌株相比较时,上述带菌者菌株显示了更复杂的不同的基因型,只有40%的菌株属于上述I克隆群和优势ET。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的急性脑炎和脑膜炎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年5月—2017年5月河北省脑炎脑膜炎监测点报告的脑炎脑膜炎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清和脑脊液,选择性的进行细菌培养或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 2007年5月—2017年5月报告的4 313例脑炎脑膜炎病例中,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有23例的血清和/或脑脊液标本检测流脑菌株阳性,男女性别比为1.30:1,均为15岁以下儿童,平均年龄6岁,发病以冬春季为主。56.5%以上的病例伴有5种及以上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平均每个病例住院11天。结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侵犯低龄儿童,而且会引发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需加强流脑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防制,有效控制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对2005-2008年江西省流脑暴发、常规监测中分离的7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测序(MLST)分析,描述江西省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菌型分布和变迁,从分子水平了解其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流脑菌群在濮阳市的分布及W135群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型别,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健康人群、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流脑患者的脑脊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血清凝集、PCR鉴定、MLST基因分型、Por A基因亚型分型。结果 2009年-2013年健康人群检出Nm菌49株(B群27株,C群3株,W135群5株,未定群14株);流脑患者W135群1株;密切接触者W135群2株。流脑患者与密切接触者W135群菌株MLST基因分型均为ST-11,Por A VR基因亚型均为P1.5,2型。结论濮阳市流脑带菌以B群、W135群、C群为主,带菌谱与流脑发病有一定关联,有高致病性的W135群ST-11克隆系和致病性菌株P1.5,2型存在。应注意流脑菌群变化,加大监测和疫苗的应用,预防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