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完善绿色通道及取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卒中绿道病房收治的80例AIS的临床资料。常规绿色通道以及取栓流程治疗40例(常规组),完善绿色通道以及取栓流程治疗40例(完善组)。结果 治疗7 d,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完善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完善组跨进医院大门至影像学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抽血至出结果时间、接诊到血管再通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完善组血管再通率为95.00%,常规组血管再通率为87.50%,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完善绿色通道及取栓流程应用于AIS病人取栓治疗,可缩短病人就诊时间,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卒中护理小组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48例急性前循环闭塞的临床资料。72例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76例采用护理小组干预(观察组)。 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30±108)min]较对照组[(266±110)min]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发病90 d预后良好率(60.5%,46/76)明显高于对照组(41.7%,30/72;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9.5%,68/76)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3/72;P<0.05)。观察组术后抑郁、焦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卒中小组可以快速反应,为卒中病人提供绿色通道,一体化服务为病人节省术前准备时间,围手术期的专科护理减少并发症,早期康复及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应用桥接治疗48例(桥接组),直接取栓术治疗72例(取栓组)。结果 桥接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出院时,桥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术后90 d,桥接组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桥接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可加快功能恢复,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卒中经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03—2022-10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卒中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25例)采用支架取栓予以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抽吸取栓治疗。比较2组基线资料、有效再灌注率、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短期内2组有效灌注率、脑血管再通结局均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血管再通时间明显长于研究组(P<0.05)。2组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均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两种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对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2例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前循环血管闭塞伴原位狭窄24例,其中取栓术后行支架置入术13例(N1组),单纯取栓术11例(N2组);无原位狭窄18例行单纯取栓术(N3组)。结果 N1、N2、N3组替罗非班使用率分别为69.2%(9/13)、9.1%(1/11)、0%;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3组手术时间较N1、N2组明显缩短(P<0.05)。N2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比例明显低于N1、N3组(P<0.05)。3组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2b~3级比例、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并原位狭窄取栓术后支架置入可能使病人获得更大的收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并不增加相关的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多种技术对提高急性脑梗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双支架技术处理67例(观察组);同时回顾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机械取栓术中没有应用上述技术的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观察从腹股沟穿刺到闭塞血管复流的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2b~3级)率、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研究卒中量表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技术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取栓次数、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其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33例(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22例(对照组)。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认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84.8%,2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5%,12/22;P<0.05)。术后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1.6±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5)分;P<0.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1.22±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33)分;P<0.05]。结论 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高,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9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病人急诊手术后均入住ICU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ICU干预,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见性干预,持续应用12 d。结果 观察组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13.3%,6/45)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5/45;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65±4.38)d]较对照组[(11.98±4.13)]明显缩短(P<0.05),ICU住院时间[(12.87±3.29)d]也较对照组[(18.67±4.22)d]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预见性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期支架置入术作为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机械取栓失败后补救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单独支架取栓或联合抽吸取栓治疗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卒中186例,146例实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40例血流恢复较差,其中28例接受一期支架置入补救性治疗(支架组);12例拒绝支架置入治疗(非支架组),仅给予基础抗栓治疗。结果 支架组血管再通率(75.00%)明显高于非支架组(0%;P<0.05)。术后90 d,支架组预后良好率(64.29%,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明显高于非支架组(8.33%;P<0.05)。支架组术后90 d病死率(21.43%)明显低于非支架组(83.33%;P<0.05)。支架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7.14%)与非支架组(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一期支架置入术作为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失败的补救性治疗,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GA)与镇静麻醉(SA)对不合作的急性颅内前循环闭塞机械取栓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1例急性颅内前循环闭塞的临床资料。接受静脉溶栓桥血管内治疗或直接血管内治疗,但病人因躁动、失语、谵妄等不能配合治疗,其中21例采用GA(GA组例),20例采用SA(SA组)。结果两组穿刺至再通时间、入院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率、术后7 d 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GA组1次再通率、发病90 d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如果病人不能配合机械取栓术,相比SA,GA可提高1次再通率,有利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而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取栓治疗,比较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溶栓治疗情况、闭塞血管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26例AIS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取栓手术,其中发生HT 44例(HT组),未发生HT182例(非HT组),HT组房颤史占比、闭塞血管为前循环占比、取栓次数、术中替罗非班应用率、术后收缩压均高于非HT组(P<0.05或P<0.01),术前NIHSS评分低于非HT组(P<0.01)。以是否发生HT为因变量,以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和术后收缩压为AIS患者介入取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增加和术后收缩压升高是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因素的AIS患者要综合评估介入取栓的利弊,实施介入取栓后要密切监护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术及栓塞治疗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开颅夹闭术治疗30例(夹闭组),栓塞治疗15例(栓塞组)。入院时、术后1、2、3、7 d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rScO2。结果 夹闭组术后2、3 d rSc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栓塞组术后1、2、3、7 d rScO2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3 d,夹闭组rScO2明显低于栓塞组(P<0.05),但术后7 d两组rScO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栓塞治疗比较,开颅夹闭术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早期rScO2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超时间窗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超时间窗Solitaire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的8例基底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经Solitaire 支架机械取栓后均成功获得再通。术前NIHSS评分为(24.83±2.71)分,术后30 d为(14.12±2.48)分,术后90 d为(8.12±2.48)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 评分1分1例,2分1例,3分2例,4分2例,5分2例。MRA或CTA复查显示,1例血管闭塞(左侧大脑后动脉),余7例无开通血管再闭塞。结论 超时间窗Solitaire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是有效的、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例。10例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治疗,11例直接行血管内治疗。其中机械取栓12例,机械取栓+支架植入3例,单纯颈动脉支架植入3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1例,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支架植入1例,单纯动脉溶栓1例。评估术中mTICI再通等级、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90天m RS评分,分析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1例患者前循环卒中18例,后循环卒中3例。NIHSS评分平均15. 81±6. 44分。20例患者术后血管再通达mTICI 2 b-3级。术中并发出血1例,术后大量颅内出血1例,无症状少量颅内出血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8例,其中4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最终死亡5例(23. 81%)。术后随访第90天mRS评分0~2分8例。结论经充分评估并及时采取适宜的单一或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D打印整体复制技术在脑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脑动脉瘤54例,根据术前规划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计划实施手术。观察组术前应用颅脑整体3D打印模型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观察组术中显露时间[(123.3±74.9)min]显著短于对照组[(219.8±121.4)min,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4.33±0.25)分]、手术前后NIHSS评分差值[(5.85±3.84)分]、Barthrl指数差值[(17.50±4.56)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86±0.12)分、(3.30±3.53)分、(10.00±5.31)分;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整体打印模型辅助制定手术计划,可缩短脑动脉瘤术中显露时间,同时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降压对不同病理阶段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循环储备力(CCR)的影响及屏气试验对指导老年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及合并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患者各33例、健康老年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7例为观察对象,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测定不同血压水平下屏气试验后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降压治疗后CCR下降>10%者所占比例。结果(1)高血压组及腔梗组降压前后平均峰流速(Vm)值(平静时)差异无显著性,屏气试验后屏气指数(BHI)及Vm上升率则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P<0.01)。小幅度降压(12.7%,12.8%)后BHI及Vm上升率两病例组均较降压治疗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较大幅度降压(22.6%,22.4%)后BHI及Vm上升率两病例组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脉动指数(PI)下降率仅高血压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高血压组及腔梗组降压治疗后CCR下降>10%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2.1%和24.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合理降压治疗可部分提高不同病理阶段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改善其脑血管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