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家实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胃家实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对《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中“胃家实”的解释,提出了争鸣意见,拜读之余,获益良深,然有以下问题,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湖北中医学院主编,1979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选读》)采取按证候归类的方法编写,并选入了一些有意义的病案,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能加深学者的理解和记忆。对当前学习古典医籍,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帮助很大。但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一、对于几条原文的解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为太阳病脉证提纲,《选读》释义言:“太阳病往往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3.
关于编写《伤寒论选读》的几点建议吴凤全,郭忠印(050091)中医院校本科中医专业新的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将《伤寒论》改为《伤寒论选读》。教学时数由原来的118减为70~90,除去实践课,实际教学时数只有58—78学时,较原来减少三分之一课...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原文第100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现就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对本条之释义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前辈及诸贤。一、对“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的认识。《选读》认为“脉迟为寒,浮为气虚,弱为血少,恶风寒为表证仍在,不发热而手足温是为病在太阴。此脾阳素虚,感受风寒,邪入里而表未解之证,当以温中解表为治”。笔者认为《选读》“不发热而手足温是为病在太阴”的提法欠妥。因太阴病主证并无“手足温”,就太阴病而言,出现  相似文献   

5.
读完黎明同志的《与<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一文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后,受益良多。然笔者认为,若非《商榷》与拙作的论题不一,  相似文献   

6.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是指导学习《伤寒论》的一本好书。但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个别条文的解说,笔者认为值得商讨。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选读》第22条)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现就近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一、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 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1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此书沿用1964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  相似文献   

8.
《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载刘联群同志《“有”疑为“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将《伤寒论》176条之“有”字认定为“冇”字,笔者不敢苟同。兹不揣谫,提出几条意见,与作者商榷。刘文认为:“《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句中的两个“有”字,当为“冇”字之误庵执蟮ɑ骋傻木袼淙豢杉?但其根据却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都不难看出,仲师用字都是极为严谨的。即以“有”  相似文献   

9.
读了广州中医学院何志雄同志的《伤寒论答问》(以下简称《答问》)后,受到一定启发和教益,但对其中的两个问题,我有不同看法,特不揣冒昧,提出来与何志雄同志商榷,不当之处,切盼指正。  相似文献   

1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阳明篇的提纲。其中“胃家实”的含义从成无己、柯韵伯等众医家至今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皆宗《内经》“邪气盛则实”之义解释为阳明病病机。如柯韵伯云:“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而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伤寒论选读》亦云:“阳明病是由胃家实形成的。”对这种解释,笔者质疑有三。一、《伤寒论》其它五经提纲条文皆是总  相似文献   

11.
自从《江苏中医》杂志刊载“《伤寒论》四逆汤类方的探讨”一文后,引起各地读者注意,最近在《江苏中医》1964年第4期看到了朱正平同志的商榷文章,分析细致,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是我深表感激的。关于四逆汤类方的问题,比较复杂,当然看法不易一致,为了深入地探求四逆汤各方的精神实质,有必要再和朱同志作进一步商榷,并希指正。  相似文献   

12.
我在1960年《辽宁医学杂志》第九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版本及其内容沿革之探讨”,最近接到何爱华同志对这篇文章中的一节提出商榷,我认为这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好事。我历来认为自己有个毛病,即好读书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伤毫论》教材问题吴老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古典医藉,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全书是相互连贯的,所以要全面学习。现在用的《伤寒论选读》教本,虽然很好,但并不能反映《伤寒论》的全貌。他说:“现在谁能断言被删去的条文完全没有用呢?既然不能下这个断言,也就不能随便删节。”二、关于《伤寒论》编次问题吴老认为,《伤寒论》的版本很不统一,后世注家认为所传《伤寒论》已非仲景原貌,所以,如《伤寒论条辨》、《来  相似文献   

14.
现在通行的《伤寒论选读》等教材,均把《伤寒论》原文第20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的  相似文献   

15.
阅《新中医》一九七八年二期《就伤寒论答问的两个问题与何志雄同志商榷》及《答邓尚舆同志质疑》,两文中关于阳明府证应用下法,笔者认为两同志都忽略了脉、苔和证状相结合,以致应用标准不够清晰,初学易于误会。爰就管见略谈如下: 《温病条辨》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第86条的句读和释义历来争论颇多。在句读,如中国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和南京中医学院编《伤寒论译释》均句读为“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湖北中医学院编《伤寒论选读》和朱佑武所著《宋本伤寒论校  相似文献   

17.
对《伤寒论》第88条“额上陷脉急紧”的解释历来有分歧。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句读为“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语译谓:“平素常流鼻血的人,误汗以后,就可额部筋脉紧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主方,历代医家论述甚多,然众说纷纭。本文仅就小柴胡汤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刍议如下。1“柴胡证”与“一证”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中“柴胡证”、“一证”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关于“柴胡证”:(1)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四大症。如陈宝田的《经方临床运用》,郭子光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成都中医学院的《伤寒论讲义》。(2)指胸胁苦满一症。如何志雄的《柴胡汤临床运用》,日本《汤本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20.
也谈标准太阳病、太阳病正治法及其他──就《“伤寒”非伤于寒邪论》一文与胡连玺同志商榷运城地区中医院(044000)薛兴中关键词太阳病,伤寒,寒邢“伤寒”伤于寒邪,非伤于寒邪?争论由来已久。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不仅关系到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的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