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王丰 《中国医药》2008,3(7):412-413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房颤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林(2.5~3.0)mg/d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以后查INR 1次/月。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检性并发症,随访1年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发生出血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脑梗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1例牙龈、皮下出血,1例牙龈、尿路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8例脑梗死。结论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药前测INR1次,每天服用1次华法林,初始剂量2.5—3.0mg/d,应用华法林3d后复查INR,以后每天监测,根据INR调整剂量,每次0.5mg为调整单位。若INR连续2d稳定在2.0~3.0之间,每周检测2~3次,以后每周检测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检测1次,6个月后改为每2个月检测1次。若有出血等不良反应和栓塞并发症发生时即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INR。结果5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华法林维持量为(3.0±0.05)mg/d。随访期间血栓栓塞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脑栓塞2例,其中1例为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1例为瓣膜病患者;脑出血2例,为人工瓣膜患者,因咳嗽、咯痰、发热,在院外静点头孢曲松钠3.0g(1次/d),1周后复查INR为8.45;黑便1例、血尿1例、球结膜出血2例、皮下出血2例、牙龈出血2例,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及对症处理后出血症状消失。结论心房颤动一旦确诊,又无抗凝禁忌,应常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尽早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F患者450例,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A组)150例,予通心络胶囊0.52g,3次/日,阿司匹林300mg/d;华法林组(B组)150例,予华法林1.25~5.0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1.8~2.5;阿司匹林组(C组)15O例,予阿司匹林30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2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A组8.0%,B组4.0%(两组比较x^2=4.5455,P=0.0330),C组14.0%(与A组比较x^2=6.2937,p=0.0121)。华法林组有2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余两组无出血副作用。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不如华法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且不需检测INR。  相似文献   

5.
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一直口服华法林(2.5mg,17欠/d,已5年)的51岁男性患者因感冒肌内注射安乃近(剂量不详),第3天出现左臀部肿痛、皮下瘀斑。超声检查示左臀部皮下低回声区。实验室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6.2。停用华法林,静脉滴注维生素K,40mg,1次/d。3d后,INR降至1.0,行左臀切开引流术。术后第2天INI/1.2,恢复原剂量华法林口服。2周后,瘀斑面积减小,INR2.0。术后6周瘀斑完全消退,INR2.1。  相似文献   

6.
1例42岁女性患者三尖瓣置换术后为预防血栓服用华法林(3.00mg/d)。用药第3天查凝血酶原时间(Pr)15.5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3,将华法林调整为3.75mg/d。第8天患者出现心房颤动,心率81次/min,遂加用胺碘酮0.2g,1次/d口服。第16天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实验室检查:阿60.0S,INR5.1,尿红细胞计数300/m。停用华法林,胺碘酮维持原剂量,肌内注射维生素K110mg。4h后胛48.2S,INR4.1,再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10mg。4h后PT18.7S,INR1.6,尿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第17天复查,PT16.6S,INR1.4,尿红细胞计数阴性,恢复华法林抗凝治疗(1.50mg/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型检测的药学干预对住院患者应用华法林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并根据细胞色素P450(CYP)2C9*2、CYP2C9*3、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VKORC1)G-1639A基因型检测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患者(试验组)和2012年6至12月应用华法林但未进行基因型检测患者(对照组)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服用华法林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曾出现≥3.0者占比、华法林相关出血发生率、出院时INR和出院时华法林剂量,对试验组患者分析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与临床药师给予的华法林建议剂量的相关性,并分析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102例,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14-88岁,平均(63±16)岁。对照组140例,男性89例,女性51例,年龄21-85岁,平均(64±13)岁。原发疾病包括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肾静脉血栓等。2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和服用华法林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6.7±8.4)d比(12.6±6.0)d,(13.2±8.2)d比(9.9±6.1)d,均P<0.001]。2组中INR≥3.0者占比、华法林相关出血发生率、出院时I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携带CYP2C9*1/*3者(7例)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低于携带CYP2C9*1/*1者(95例)[(1.79±0.57)mg/d比(3.12±1.13)mg/d,P=0.003];携带VKORC1-1639 GG者(1例)和VKORC1-1639GA者(20例)出院时华法林剂量均高于携带VKORC1-1639AA者(81例)[6.00、(3.55±1.63)mg/d 比(2.87±0.92) mg/d,P=0.002]。试验组INR≥3.0者住院时间和服用华法林时间均多于INR<3.0者[(24.7±10.9)d比(15.2±6.9)d,(21.8±10.9)d比(11.6±6.4)d,均P<0.001],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低于INR<3.0者[(2.50±1.02)m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控制在2.0—3.0,拔牙前不停止口服华法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患DVT长期口服华法林行拔牙术者80例,根据INR值分为两组:2.0≤INR≤2.5组36例,2.5〈INR≤3.0组44例;另180例未患DVT且未服用华法林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拔除单颗非阻生齿,观察并记录拔牙术后5min、10min、30min、1h、24h、48h的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与2.0≤INR≤2.5的两组患者在拔牙术后5rain、10min、30min的拔牙窝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后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两组均无再出血。2.0≤INR≤2.5与2.5〈INR≤3.0的两组患者在拔牙术后5rain、10min、30min、1h、24h的拔牙窝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均未再出血。结论长期口服华法林的DVT患者,在术前不停止口服华法林的情况下拔除单颗非阻生牙是可行的,但INR尽量控制在2.0—2.5。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心房颤动规范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00例,采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对纳入人群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并依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情况。结果: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分别为(2.73±2.10)分和(1.57±1.13)分。183例(91.5%)患者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74例(37%),而血栓高危组125例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50例(40%)。华法林抗凝治疗时间(5.78±4.73) d,累积给药剂量为(19.46±18.19) mg,55例(74.32%)患者出院前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达标率为30.9%。结论:心房颤动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低剂量长期使用华法林对患者脑卒中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d。华法林高剂量组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钠片前测定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作为基础值,初始剂量为2.5 mg/d,每隔3~5 d复查IRN,根据IRN调整使用剂量,每次增加0.625 mg,直至复查INR达标,达标时IRN值为2.1~3.0。华法林低剂量组患者使用华法林初始量为1.25 mg/d,每隔3~5 d复查IRN,达标时IRN值为1.5~2.0。根据IRN调整使用剂量,如果INR<1.5,每次增加0.625 mg,直至复查INR达标;如果INR>2.1,将华法林剂量减少0.625 mg。INR不稳定时,连续达标2次后以该剂量作为维持剂量,每月复查1次,直至INR达标。3组均治疗随访18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情况、凝血指标、华法林用量、达INR标准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后,华法林高剂量组脑卒中发生率为2.82%,华法林低剂量组为4.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P<0.05),华法林高剂量和低剂量APTT、PT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低剂量组华法林使用量和INR达标准值时间均明显低于华法林高剂量组(P<0.05)。治疗期间,华法林高剂量组出血、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6%,华法林低剂量组为5.6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8%(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低剂量华法林能够有效的达到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其疗效与标准抗凝强度相当,且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mg,直至达标。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mg,最高3.5mg,最低1.5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d,最低5d,其中74.5%在14d内达标。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华法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脑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90例AF患者,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分为低强度组(n=45)及标准强度组(n=45),2组均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低强度组开始予以华法林1.25 mg,国际标准化比值(standar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标范围为1.5~2.1;标准强度组开始予以华法林2.5 mg,INR达标范围为2.2~2.7。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安全终点事件、INR及华法林维持剂量。结果 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高(长)于治疗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  相似文献   

13.
左磊  梁霫月 《中国医药》2014,(7):950-952
目的分析比较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状况。方法收集969例住院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整体的心房颤动2组,分析2组华法林使用率和达标率的差异及应用华法林患者的INR达标水平。结果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1例中使用华法林者93例,占57.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8例中使用华法林者214例,占26.5%。93例使用华法林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0~3.0者21例,占22.6%;214例使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3者38例,占17.8%。2组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华法林的30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达标率INR在2.0~3.0者59例,占19.2%;INR<2.0者230例,占74.9%;INR>3.0者为18例,占5.9%。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率低且使用华法林后INR的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采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选62例于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分别实施不同强度的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强度华法林,对照组采用中强度华法林.结果:观察组华法林平均使用剂量为(2.74±0.31)mg/d,INR值为(1.72±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4±0.38)mg/d与(2.39±0.3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概率为6.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P<0.05.结论:采用小强度华法林治疗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能够明显降低治疗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口服华法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低强度华法令组,中等强度华法令组,肠溶阿斯匹林组。低强度华法令组从口服华法令1.5mg开始,根据国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令剂量,维持INR 1.5±0.5,中等强度华法令组口服华法令从3mg/d开始,调整华法令剂量,维持INR 2.5±0.5,阿斯匹林组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d,3组随访1年。结果低强度华法令组仅在新发心肌梗死方面低于肠溶阿斯匹林组(P<0.05)。中等强度华法令组在新发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发生、心血管病再住院均低于阿斯匹林组,低强度华法令组、高强度华法令组出血率均高于阿斯匹林组(P<0.05)。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应用中等强度华法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华法林抗凝初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联合PPIs的患者294例,根据术后使用PPIs的种类分为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间PT值、INR值及华法林日剂量的差异,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率评估PPIs与华法林联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间的华法林平均日剂量、INR值首次达标时间和住院期间INR的控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第1天和7天的INR值、PT值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天奥美拉唑组INR 1.84±0.49、PT(21.3±5.7)s,显著高于泮托拉唑组INR 1.71±0.37、PT(19.7±4.4)s,P<0.05。在INR 1.6~2.2亚组中,两组术后第4天的INR值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奥美拉唑组的华法林停药率为(46.1%),显著高于泮托拉唑组(25.25%),INR>3的次数、栓塞率和出血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抗凝的初期,奥美拉唑增强了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且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安全性(如增加华法林的停药率),两药联用时应当严密监测INR值,保证抗凝治疗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HVP)术后早期口服抗凝药与抗凝治疗强度(INR)的关系,以期指导术后早期的抗凝治疗。方法记录260例HVP患者术后1-7d的华法林用量及INR,分析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的关系。结果1~3d内,华法林用量与INR无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有增加的趋势,P值有减小的趋势。第4天,华法林用量与INR具有相关性(P〈0.01),此后的3d内华法林用量与INR明显相关(P〈0.01),相关系数逐渐增加。结论HVP术后早期,尤其3d以内,INR并不能真正反映华法林的全部抗凝作用,第4天(72h后)开始,INR与华法林用量才有明确的相关性。建议3d以后才应该根据INR值对华法林用量做适当的增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加安全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8月31日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采用CHA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分别对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程度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主要分析指标为接受不同房颤治疗方案(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出血风险评分,抗凝药物应用情况、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出血合并症、血栓栓塞事件、患者用药依从性等。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34例,男性69例,女性67例;年龄20~91岁,平均(67±14)岁,CHA2DS2-VASe评分为0、1和≥2分者分别为11、23和100例,HAS—BELD评分≥3分者13例。接受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治疗者分别为85和49例。接受室率控制治疗的85例患者中CHA2DS2-VASe评分为0、1、≥2分者分别为1、12、72例。0分者1例使用阿司匹林。1分者12例中2例应用华法林,2例未行抗凝治疗(1例有禁忌证),8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或二药联用),其中2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头颅CT检查均有多发性缺血灶。≥2分者72例中33例应用华法林,35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4例未行抗凝治疗。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出院时25例INR〈2.0,7例INR为2.0~3.0,1例INR〉3.0。接受节律控制治疗的49例患者CHA2DS2-VASe评分平均为(2.3±1.8),HAS—BLED评分平均为(1.3±1.1),其中25例应用华法林,出院时17例INR〈2.0,5例INR为2.0~3.0,2例INR〉3.0。1例患者未监测INR。134例患者中有15例(11.2%)出现脑梗死,其中8例(53.3%)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出院时INR均未达标。结论住院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华法林抗凝的比例较低,采用华法林治疗的部分患者抗凝强度不足。临床医师过分担心发生出血合并症是抗凝治疗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郎琢琳 《河北医药》2009,31(18):2410-2411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5.0%,阿司匹林组为20.0%,2组差异显著(P〈0.01)。2组病例80%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1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较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适合国人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随机选取8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采用低强度的抗凝标准,动态监测国际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口服华法林情况及临床并发症情况,比较出血组和对照组间各种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本组发生出血性并发症4例,无栓塞性并发症。出血病人与未出血者的分组各项指标比较显示:对照组在口服华法林剂量与出血组之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国际标准比值明显低于出血组(P〈0.01),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浓度明显高于出血组(P〈0.01)。结论 在病人中采用低强度抗凝标准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发生,同时还能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