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对两起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聚集性爆发流行中所分离到的伤寒沙门氏菌进行鉴定和基因分型,探讨恩施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传统方法对11株伤寒沙门氏菌菌株进行生化、血清学复核鉴定。对确认的伤寒沙门氏菌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酶切指纹图谱。结果 11株伤寒沙门菌经PFGE,根据其条带的差异可分为3个PFGE型别。结论两起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为不同亚型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中药品种中沙门氏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评价该方法鉴定沙门氏菌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方法 用PCR扩增各个中药品种中沙门氏菌的16SrDNA片段,将扩增后的产物纯化后,使用ABI310型基因测序仪进行测序,随后使用ABI自带菌库进行序列比对,做出相似性分析,鉴定各菌种.结果 沙门菌的分型比较多,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以上,无法准确地对沙门菌的各个分型完全鉴定,故结果依赖于个菌库的全面性,以及进一步与血清学实验结合判定.结论 16SrDNA序列分析是一种简单,快速,特异性较强的微生物鉴定方法,但对于基因序列极其相似并且分型各不相同的沙门氏菌,还需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
沙门氏菌型繁多,分型主要依赖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本文报告我院发现的1例少见的菌种——山大顿堡沙门氏菌引起的新生儿腹泻,其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能力验证样品沙门氏菌的检验,探讨各种检测方法的特性,为食品、药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及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下发的《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4-2016和本实验室沙门氏菌常用检测方法进行平行检测,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2份样品分别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  相似文献   

5.
伤寒噬菌体分型在伤寒流行病学调查中,追索传染源,分析传播途径,判断流行菌株是本地或外来菌株等均有重要意义。为此,1985年底,就全省1981年以来搜集的397株伤寒杆菌进行噬菌体型别鉴定,并对安顺市1985年暴发流行中分离的84株伤寒杆菌作分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伤寒菌株:397株伤寒沙门氏菌,分别来自全省9个专州(市)23个县。全部菌株经初步生化(双糖)及玻片血清凝集鉴定(部分菌株作了系统生化试验),符合沙门氏菌特征。其“Vi”抗原经玻片凝集,强度均在“++”以上, 二.噬菌体:采用贵阳市防疫站从北京市防疫站引进的96型Vi噬菌体及相应菌种,自行增殖制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搭桥法对诱导肠炎沙门氏菌鞭毛的临床意义。方法:从2013年4~6月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获得7株具有典型生化反应、O-抗原为D群但缺失鞭毛抗原的沙门氏菌。采用搭桥法对7株菌株进行诱导培养,使其鞭毛抗原成功恢复。结果:综合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生化反应及血清学试验得到准确的种属及血清型鉴定。结论:该菌鞭毛抗原的成功诱导为肠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鉴定提供了参考,为基层实验室开展沙门氏菌的血清学检验鉴定提供省时、简单、高效的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32例婴儿沙门氏菌感染引起新生儿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彤  张子惠 《天津医药》1996,24(8):460-463
报告婴儿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32例新生儿腹泻的流行。从患儿及外环境中共分离出56株婴儿沙门氏菌,经AMS系统鉴定为沙门氏菌属,血清学方法鉴定为婴儿沙门氏菌。药敏试验说明56株菌种对氟哌酸、痢特灵、丁胺卡那霉素敏感。此外对婴儿沙门氏菌感染引起新生儿腹泻的临床特点及流行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防止该类菌在院内引起新生儿的交叉感染,对婴儿室、新生儿病房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定期对外环境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8.
1989年8月自福州公共场所一名从业人员的粪便中首次检出1株布洛克兰沙门氏菌,现将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于SS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挑选其可疑菌落接种KIA及LMA上,其反应疑为沙门氏菌,继以进行培养性状、生化及血清学试  相似文献   

9.
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国内常见报导,在我州亦屡有发生。是一常见病,多发病,应引起重视。现将泸西县阿路法村于1979年10月19日因进食病死猪肉后引起113人中毒感染的调查情况整理如下:发生中毒经过1979年10月19日,中枢公社阿路法村社员达××(以下简称达氏),为其父办丧事请客。18日早即由集市(自由市场)购回猪肉29.8公斤及一些蔬菜备用。其中8公斤是廉价购买的病死猪肉,当时即可见肉已有变质现象,且可闻到臭味。19日,厨师将有臭味的猪肉用温水洗过数次,再用酒擦洗两次,后将猪肉切成大小重约200克左右的肉  相似文献   

10.
在沙门氏菌监测中,于1990年3月自一鼓山乡健康人群粪便中检出一株福建省内首先发现的田纳西沙门氏菌(s.tennessee)。现将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一、分离培养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于SS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挑其可疑菌落接种KIA及LMA上,其反应疑似沙门氏菌,继以进行生化及血清学试验。二、培养性状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有动力短杆菌。在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在普通营养琼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2003年7月,从饮食服务人员健康体检的肛拭标本中分离出一株阿贡纳沙门氏菌,现将其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国内常有报道,而我州系首次发生。现将我县户撒公社于今年4月25日因食生肉拌米线而引起144例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卫生部《药品卫生标准》规定,来源不同或用途不同的药品要作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及破伤风杆菌的检查。笔者在规定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TTC,作药品中沙门氏菌和绿脓杆菌的鉴定试验,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收集南充市某熟肉制品厂生产加工过程中致病菌的污染信息,为国家食品风险监测评估中心制定卫生规范提供可靠数据.方法 2016年在南充市某食品厂采集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终成品、环境样品(熟区).根据《2016年熟肉制品(预包装)生产加工过程监测工作手册》中相关规定,结合国家现行标准方法进行.阳性菌株采用bioMerieux,Inc提供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鉴定卡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 在所采集的5类12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19株,总检出率为15.8%.全年检出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多样,包括肯塔基沙门氏菌、圣地亚歌沙门氏菌、塞罗沙门氏菌、山夫登堡沙门氏菌、瓦诺沙门氏菌和班吉沙门氏菌.结论 酱卤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原辅料和环境中均存在多种致病菌,原辅料中携带的致病菌经过高温蒸煮之后能够被杀灭.但是在环境熟区中仍然检出了较多致病菌,这些致病菌很有可能在工人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携带入产品,最终造成产品被污染.生产企业除了应该重视对产品的消毒灭菌外,还应该对环境中的致病菌提高警惕.为避免交叉污染,生产企业还应注意生产过程生熟区分开,盛装产品的设备等分开,为最终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解和掌握大同地区的沙门氏菌菌型分布情况,对该菌属所致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将1962~1977年全市检出的312株沙门氏菌,全部作了菌型鉴定,对其中286株作了生化试验。兹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89年自生物药材蜂窝检出1株省内未发现的沙门氏菌,现将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一、分离培养药材蜂窝研碎用磷酸缓冲液稀释经胆盐乳糖肉汤预增后用SF增菌,于SS,HE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挑其可疑菌落接种KIA和LMA上,其反应疑为沙门氏菌,继以进行生化及血清学试验。二、培养与生化性状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  相似文献   

17.
海岛渔民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云湘 《河北医药》2003,25(6):474-474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是本地区散发性传染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为了解该菌耐药性情况 ,控制该菌蔓延、繁殖 ,更好地提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我院对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5月间的门诊发热患者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 13 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采用自动化仪器 ,结合手工鉴定与药敏试验 ,用11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13 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来自我院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间门诊发热患者。1.2 仪器与试剂 生物梅里埃公司的mini VITAL荧光快速血培养仪及配套的培养瓶和鉴定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方法64份疑似雏鸡白痢病料实施病原菌分离鉴定、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应用Kindy-Bauer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敏感性。结果经试验分析,菌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多粘菌素B、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具有较高敏感性,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均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沙门氏菌分离株存在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提高临床分离株耐药监测,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并进行疾病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冰鲜海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方法选取广东省惠东地区200份冰鲜海产品,通过对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增菌、分离和鉴定。结果在200份冰鲜海产品样品中,有26份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总阳性率为13%,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阳性率为8%,其次是沙门氏菌,阳性率为4.5%,最后是单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0.5%。结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加大冰鲜海产品的监管力度,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单增李斯特菌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从而做出高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沙门氏菌肠炎76例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近年来北京地区非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情况,为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SS琼脂及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培养阳性的沙门氏菌,采用血清凝集法鉴定分型,同时采用K—B纸片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 沙门氏菌肠炎主要是由肠炎血清型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型所引起,幼儿发病比率较高,与不洁饮食有一定关系。春、秋季为该病新的发病高峰。该病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76株非伤寒沙门氏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喹喏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 非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是临床常见的腹泻性疾病,近年该菌在流行病学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患者临床表现仍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应加强其对喹喏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