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不同时机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OPCAB围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患者80例,其中术前应用组20例,术中应用组31例,术后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被迫紧急建立心肺转流(CPB)转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的比例,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比例、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三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术后1 d、术后2 d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术中应用组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改为ONCAB比例高于术前应用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前应用组少于术后组;术前应用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其他两组。术后组术后2d cTnI高于术前应用组;术后1d、2d CKMB水平,术前应用组也明显低于另外两组。结论:危重患者OPCAB术前应用IABP可以改善围术期的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CABG术后应用IABP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ABG手术的16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ABG术后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58例)和非IABP组(10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ABG术后应用IABP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IABP应用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T-proBNP(OR=1.288,95%CI:1.063~1.560,P=0.010)升高、术前肌钙蛋白T(TnT)(OR=2.460,95%CI:1.079~5.383,P=0.032)升高、术前LVEF(OR=0.873,95%CI:0.83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1 050例OP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肾功能状况,分为AKI组139例(13.2%)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AKI的风险因素。结果:高龄、代谢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左心室低射血分数(35%~40%)患者的比例,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水平,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与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AKI组明显短于于对照组;术前规律应用他汀药物患者比例,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用量、术中目标冠状动脉吻合总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因冠状动脉弥散狭窄无法完全再血管化、术中及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液体补给容量,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55;95%CI:1.34~4.45;P0.01)、代谢综合征(OR=2.35;95%CI:1.42~4.76;P0.01)、术前高CRP水平(OR=2.24;95%CI:1.31~4.46;P=0.01)、术前高胱抑素C水平(OR=2.54;95%CI:2.11~5.36;P0.01)、急诊手术(OR=3.23;95%CI:2.22~6.76;P0.01)、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OR=1.67;95%CI:1.21~4.06;P=0.04)、左心室低射血分数(OR=4.12;95%CI:2.26~7.76;P0.01)、术前短时间冠状动脉造影(OR=1.75;95%CI:1.34~3.76;P=0.03)、术前未规律应用他汀药物(OR=1.81;95%CI:1.37~3.96;P=0.03)、无法完全再血管化(OR=3.05;95%CI:2.21~5.39;P0.01)、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4.12;95%CI:3.54~8.09;P0.01)、术中及术后IABP辅助(OR=3.23;95%CI:2.34~6.19;P0.01)为术后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论:术前对比剂等肾毒性物质加重肾脏负担,他汀类药物一定程度提供保护作用;高龄、术前较差的机体代谢状况、慢性肾功能受损,预示肾功能储备下降;术前应激状态、术中心肌供血改善不足、围术期低下的心肌收缩状态,加重了肾脏损害或导致肾脏损害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不同时段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预后,寻找IABP的最佳使用时机,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间,行CABG或CABG合并瓣膜手术且围术期使用IABP的65例病例,根据IABP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前置入组、术中置入组和术后置入组,总结比较三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65例病例,根据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前置入组8例,术中置入组38例,术后置入组19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前置入组LVEF值最低,术中置入组和术后置入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置入组的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高于术后置入组。三组间搭桥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IABP使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院内病死率及随访病死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置入组除1例患者因股动脉缺血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置入组的再插管率显著高于术中置入组及术前置入组(P=0.008)。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开始使用IABP,相比较于术中和术后出现低心排时紧急置入,可以达到与其他两组患者相似的近期手术效果。下肢缺血仍然是IABP相关的重要并发症。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使用IABP的优势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是治疗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回顾性Logistic分析1 516例施行OPCABG男性患者,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提供手术依据和前瞻性判断。方法:采用麻醉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1 516例记录齐全的男性患者OPCABG围术期资料。以术中应用IABP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术前射血分数(EF)<40%(OR=4.946,P=0.001)、搭桥数>3支(OR=2.340,P=0.007)、左主干病变(OR=2.857,P=0.001)、急诊(OR=4.816,P=0.001)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P=0.001,OR=12.188)为围术期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F<40%、旁路移植血管数>3支、左主干病变、急诊和术中发生心房颤动为术中应用IAB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遇到这类患者时,及早在术前应用IABP,对于OPCABG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安全性、围手术期各指标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本中心心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586例OPCAB患者中78例(13. 3%)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时机及临床效果。根据置入IABP的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应用组、紧急置入组两组。预防应用组:42例(53. 8%),术前对冠心病高危患者预防性用IABP辅助;紧急置入组:36例(46. 2%),OPCAB术中或术后因循环不稳定紧急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使用IABP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旁路移植的桥血管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预防应用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紧急置入组(P0. 05)。术前预防应用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4. 8%)较紧急置入IABP患者(13. 9%)明显减低(P0. 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能缩短IABP使用及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30 d病死率,预防性应用IABP对高危OPCA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再次置入IABP是高危OPCABG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预先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比保守策略的效果与安全性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9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左主干介入治疗患者共237例。其中预先置入患者127例(预先置入组),未置入IABP110例(保守策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经倾向性匹配评分后,①预先置入组术后1个月内的MACE显著低于保守策略组(9.6%∶21.7%,P=0.03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双支架术式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026,95%CI:1.173~7.808,P=0.022);预先置入IABP是MACE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359,95%CI:0.143~0.900,P=0.029)。②两组患者1年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1年病死率的Kaplan-Meier曲线未见显著差异(log-rank P=0.665)。结论:在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中,预先置入IABP可减少术后1个月内的MACE的发生率,但不能降低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行IABP治疗的患者99例,被随机分为IABP组(n=51),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61.75±8.36)岁,及IABP+NPPV组(n=48),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63.12±9.87)岁。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关病史、心功能等因素,对比术后相同时间段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监护室和住院时间。结果:IABP+NPPV组较IABP组:术后应用IABP平均天数少[(4.33±1.42)vs.(5.63±1.77)d,t=2.188,P=0.040]、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率低(8.3%vs.25.5%,χ~2=5.118,P=0.032)、术后气管切开率低(2.1%vs.15.7%,χ~2=5.536,P=0.032)、术后MODS发生率低4.2%vs.19.6%,χ~2=5.535,P=0.029)、ICU天数[(4.41±1.73)vs.(5.98±2.71)d,t=2.141,P=0.041]及住院天数[(13.69±3.28)vs.(16.91±3.87)d,t=2.050,P=0.047]少。监测期间,IABP+NPPV组较IABP组比较,平均心律慢、动脉压高、动脉血氧分压高、呼吸频率慢、血乳酸值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血脑钠肽水平低。结论:IABP+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呼吸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75岁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生存情况及围术期事件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至2012-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纯OPCAB且年龄75岁的患者233例,男性173例(74.25%),平均年龄(77.1±2.3)岁。研究影响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时按围手术期是否发生死亡分为围术期死亡组(n=15)和生存组(n=218)。研究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时将生存组218例患者,根据随访时是否发生死亡分为随访死亡者(n=97)和随访生存者(n=121)。收集围术期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定义终点事件为围术期死亡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数据,对随访患者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15例(6.44%),随访218例,随访时间1~182(92.84±45.52)个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6.767,P=0.002)、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OR=4.292,P=0.040;OR=19.455,P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OR=1.500,P=0.001)、呼吸机辅助时间(OR=1.004,P=0.002)、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OR=30.000,P0.001)、二次开胸(OR=26.750,P0.001)、术后脑卒中(OR=5.889,P=0.041)是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121例随访生存者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9%、87.55%、85.31%、68.93%,56.7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死亡者与随访生存者比较,男性比例、术前心律失常和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病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HR=4.387,95%CI:1.876~10.259,P0.010)是影响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5岁的高龄患者行OPCAB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及中远期生存。术前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应用IABP辅助、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二次开胸、术后脑卒中是高龄OPCAB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影响高龄OPCAB患者术后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经验,探讨预防性置入IABP和被动紧急置入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为高危患者置入IABP的时机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1632例冠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同期其他心脏手术等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应用IABP资料,共128例,分预防性置入IABP组(A组)68例和被动紧急置入IABP组(B组)60例。A组为左主干病变(冠脉狭窄〉90%)且无右冠脉保护、心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35%)、顽固性心绞痛保守治疗无效、冠状动脉搭桥同期其他心脏手术;B组为术中循环不稳定、心功能低下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或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降低等。分析A、B两组术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A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8.8%和4.4%,B组为50.0%和14.9%;术后平均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57.63±33.66)h比(94.63±62.72)h,P=0.027;平均IABP使用时间:(54.75±37.68)h比(93.12±52.21)h,P=0.015;机械通气时间:(31.83±14.71)h比(89.34±35.17)h,P=0.001;平均住ICU时间:(76.35±47.27)h比(102.41±44.12)h,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能减少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缩短IABP辅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自2005年7月-2014年1月,作者所在科室共手术治疗的重症冠心病65例,其中应用IABP34例,分为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21例,术中或术后补救性应用IABP13例。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9%低于术中或术后补救性应用IABP组(31%),但差异未到达统计学显著水平(P=0.11)。两组IABP应用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居留时间分别为:[(32±18)h vs.(55±22)h,P〈0.05];[(122±37)min vs.(167±74)min,P〈0.05];[(36±18)h vs.(60±22)h,P〈0.05]和[(52±13)h vs.(57±21)h,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可降低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到9%,明显减少IABP应用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在外科治疗重症冠心病时,IABP使用适应证应当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ABP辅助治疗对不同的TIMI评分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未发生机械并发症(室间隔穿孔、严重瓣膜反流及心脏游离缘破裂)并且院内生存24小时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IABP机械辅助的有294例患者。将患者按照针对STEMI的TIMI评分方法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4分)。分析不同危险度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低危组429例患者中,应用IABP的患者数量较少(23例),IABP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无院内死亡,未见明显不同;在中危组(293例)中,IABP治疗组(119例)与常规治疗组(174例)相比,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5.0%vs.12.1%,P0.05);高危组(176例)中,应用IABP患者(152例)较常规药物治疗组(24例)院内病死率较低(18.4%vs.29.2%),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0)。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IABP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OR=0.109,95%CI:0.025~0.484,P=0.004)。结论:在TIMI评分4-7分(中危组)的患者中,应用IABP可以提高患者在院期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老年急性心肾综合征(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ACR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4例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CRS)(ACRS组),148例未合并AKI(非ACRS组)].结果 312例AHF患者中,13.1%住院期间死亡,Charlson并发症评分≥3分、住院期间发生ACRS和住院期间需要透析治疗是AH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 =4.723,P=0.041;OR =6.096,P=0.008;OR=18.743,P<0.001).52.56%的AHF患者发生ACRS,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eGFR)<60 mL/(min· 1.73 m2)、使用利尿药是A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RS的危险因素(OR=2.239,P=0.025;OR =2.555,P=0.001);eGFR、血清白蛋白(Mbumin,ALB)是A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RS的保护因素(OR=0.968,P<0.001;OR=0.907,P=0.007).23.2%的ACRS患者死亡,住院期间透析是AC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OR=10.407,P<0.001);使用β受体阻断药、使用利尿药是AC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保护因素(OR=0.312,P=0.011;OR=0.345,P=0.040).结论 老年患者ACRS发生率高、预后差.基础eGFR和ALB浓度降低以及使用利尿药可能使老年AHF患者发生ACRS的风险增加.并发症多、住院期间发生ACRS、住院期间需要透析治疗均是老年AHF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01月-2020年0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平均年龄(61.2±9.2)岁,其中男性131人(74.9%)。根据IABP置入时机分为预防性置入组(术前置入IABP)(n=66)和对照组(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n=109),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置入组IABP支持时间(h,107.5±68.3 vs 130.4±72.6),机械通气时间(h,76.9±82.1 vs 129.6±160.5),ICU监护时间(h,145.9±99.9 vs 196.4±180.5)显著减少(P?0.05)。术后急性肾损伤(13.6% vs 28.4%)、低心排量综合征(0 vs 6.4%)、多器官功能衰竭(0 vs 7.3%)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围术期死亡率(10.6%)低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CABG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可降低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低心排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缩短IABP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死亡两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病变血管支数、发病至行IABP术时间、TIMI血流、罪犯血管14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死亡率为47.06%,所有危险因素中,罪犯血管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其余危险因素均未影响预后(P0.05)。罪犯血管组间比较显示,前降支与其他罪犯血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047,95%CI 0.004~0.547,P=0.015)。结论罪犯血管是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前降支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左主干、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未能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需住院的缺血性肠病患者病情严重性和病死率相关因素,并探讨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6月期间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性变量采用费希尔精准检验分析,参数变量采用斯氏t检验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考克斯症状消退模型。结果研究期间,169例缺血性肠病住院患者,10例手术,8例死亡,13例重症。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的变量有:心血管疾病(OR:6.63,95%CI:1.59—27.61,P=0.009)、无便血(OR:4.43,95%CI:1.12~17.47,P=0.033)、腹胀(OR:6.39,95%CI:1.65~24.70,P=0.007)和肠梗阻(OR:8.76,95%CI:2.12~36.06,P=0.003)。仅弥漫性腹膜炎与病死率有关(OR:26.07,95%CI:5.67~119.93,P〈0.001)。出院后,7例(4.5%)患者复发,复发平均时间(5.31±3.67)个月,其中6例有狭窄。有缺血性肠病史(OR:13.21,95%CI:2.52~69.28,P=0.002)、服用阿司匹林(OR:6.41,95%CI:1.12~36.64,P=0.037)及降压药(OR:0.089,95%CI:0.01~0.754,P=0.027)与复发独立相关。结论合并便血、腹胀和肠梗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预后较差,使用阿司匹林或降压药的患者出院后有较高的复发率,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心脏术后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接受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临床资料,评估影响辅助结果的风险因素。方法:2004年10月至2014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共89例成人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进行ECMO辅助治疗。按照临床结果将患者分为出院存活组(S组,n=44)和死亡组(D组,n=45)。结果:67例(75.3%)患者顺利脱机,44例存活出院,出院生存率为49.4%。ECMO辅助前D组乳酸水平较S组高[(15.22±5.16)vs.(12.35±3.50)mmol/L,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多[2 500(1 500,3 600)vs.950(450,2 450)m L,P=0.005],D组患者ECMO辅助期间悬浮红细胞[24(17,34)vs.18(10,24)U,P=0.019]和血小板[6(3,11)vs.3(0,5)U,P=0.030]输入量均较S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MO辅助前高乳酸(≥12.0 mmol/L,OR=2.75,95%CI:1.79~4.52,P=0.005)和经胸插管建立ECMO(OR=3.17,95%CI:1.09~9.07,P=0.001)是患者死亡的高危风险因素。结论:ECMO可为成人心脏术后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积极推荐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578例患者中男性455例(78.7%),女性123例(21.3%)。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8±10)岁比(61±12)岁,t=-6.817,P<0.01],高血压(75.6%比52.3%,χ2=21.484,P<0.01)和糖尿病(43.1%比27.7%,χ2=10.737,P<0.01)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63.5%比13.0%,χ2=99.108,P<0.01)。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8.9%比4.4%,χ2=3.945,P=0.047),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后这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6,95%CI:0.3393.169,P=0.95)。结论对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而言,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人群女性年龄偏大、并存疾病更多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 457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两组,高血压组[BP≥140/90mmHg(1mmHg=0.133kPa),n=2 002]和对照组(即血压正常组,BP140/90mmHg,n=1 455),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病死率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为(3.5%vs.1.2%,P0.001),MACCE为(14.2%vs.10.5%,P=0.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在如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吸烟史(35.6%vs.55.4%,P0.001),脑血管病史(13.2%vs.8.8%,P0.001),周围血管病史(2.9%vs.1.6%,P=0.0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15.3%vs.11.1%,P=0.004),不稳定性心绞痛(66.1%vs.61.2%,P=0.004);多支病变(43.8%vs.35.5%,P0.001),左主干病变(9.4%vs.6.4%,P=0.001),支架内再狭窄(ISR)为(3.5%vs.2.2%,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70.9%vs.77.7%,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多支病变(HR=2.077,95%CI:1.129~3.819,P=0.019)是影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HR=1.550,95%CI:1.092~2.200,P=0.014)、左主干病变(HR=1.890,95%CI:1.198~2.982,P=0.006)、多支病变(HR=1.505,95%CI:1.248~1.814,P0.001)是影响其MAC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高。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是其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