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明显增加,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3类[2]。其中AMI及IC均为急性起病,也称急性缺血性肠病,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胜肠病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和/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而引起的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包括小肠缺血和结肠缺血。根据发病情况和病变范围,肠缺血可以分为3类: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陛结肠炎。急陛肠系膜缺血是指突然发作的肠道供血不足,常表现为急性重度腹痛,诊断一般不困难。慢性肠系膜缺血(肠绞痛)是间断或持续的肠道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餐后肠道活动的代谢需求。缺血性结肠炎是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损伤。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1],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主要累及结肠,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2],但目前我国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肠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肠炎是由急慢性肠道供血不足引起。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累及肠段不同 ,国外文献 [1 ]将其分为 3型 :1急性肠系膜缺血 ;2慢性肠系膜缺血 ;3结肠缺血。1 急性肠系膜缺血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病因 ,占 5 0 % ,其次是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引起的低血流状态 ,约占 2 0 %~ 30 %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约占 33% [2 ] 。肠道血液供应丰富 ,一般不发生缺血。但当血压低于 70 mm Hg时 ,肠灌注量与血压呈直线关系 ,肠组织的活力通过增加氧摄取量来维持。血压低于 40 m m Hg时 ,则丧失代偿能力 ,肠管完…  相似文献   

5.
警惕肠中风     
邵荣 《开卷有益》2007,(10):59-59
肠中风就是肠壁发生了缺血性坏死。营养肠道的血管是肠系膜动脉和静脉,这些血管发生血栓堵塞,造成肠壁缺血坏死就是肠中风,又叫腹中风,它的正式名称是急性肠系膜缺血。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往有心血管病史,如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者均易发生。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或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凡全身血液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引起的肠壁缺血,均可引发本病.此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以左半结肠较为常见,尤以结肠脾曲多见.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是肠系膜血管的病变,虽早在1843年已由Tirclman记述,但在60年代才被逐渐认识,并由于对脑与心脏缺血性病变研究的飞跃发展而受到重视。小肠结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的各种缺血性病变,以往虽已有“肠(腹)缺血性绞痛”、“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结肠炎”、“结肠血管性病变”、“肠系膜梗塞”与“肠系膜动脉功能不全”等名称,但“缺血性肠病”似更能反映其病变本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肠缺血时的D-乳酸等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结扎的方法复制家兔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的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4、6小时从股静脉采血,测定D-乳酸,乳酸脱氢酶(LDH)和血红蛋白(Hb)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 D-乳酸的活性随肠缺血的时间延长,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与术前相比P〈0.05; Hb在术后2小时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随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结论 D-乳酸可作为急性肠缺血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AMI)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DCS理念指导救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均于确诊后立即手术探查,其中6例做了不同范围的肠切除;5例做暂时关腹术加肠外置,3例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关腹:7例进行不同方式的二期手术。本组5例痊愈或好转出院;3例死亡,其中1例为短肠综合征出院2个月后死亡。结论:在治疗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病人的治疗中,在许多医院因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处理十分困难。根据DCS理念。积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肠病[1] 是指小肠和 (或 )结肠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按解剖分类 ,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 3支动脉 :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 ,侧支循环丰富 ,缺血性病变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 ,右半结肠 ,横结肠至脾曲 ,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 ,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目前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缺血和慢性肠缺血两大类。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有增加的趋势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对缺血性肠病作一简要综述。1 病因及流行…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安  杜君彦 《浙江医学》2005,27(8):587-588
缺血性肠病是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道缺血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发展为肠梗死,尤其是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一旦发生,其死亡率可高达70%~90%.因此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1998~2004年收治的28例缺血性肠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缺血性肠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造成血液供应缺乏或回流受限导致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及损害的肠道相关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肠病发生率逐渐上升,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主要对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期能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7例存活,7例死亡),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及腹部CT对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对早期切除坏死肠管及术后使用抗凝剂在减少死亡率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MD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冉慕光  管祥林 《当代医学》2009,15(32):91-93
目的探讨肠缺血中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及其血管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表现,所有病例经手术、临床病理或DSA造影证实。结果CT表现:肠系膜水肿18例,肠系膜积气2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7例,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5例,肠系膜主干血管增粗2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充血21例,节段性肠系膜小血管缺血7例,肠系膜静脉积气2例。另可见其他表现:肠壁增厚25例,肠管扩张26例.肠腔大量积液23例.肠壁异常强化25例,肠管形态异常10例.肠壁积气3例,腹水和气腹12例。结论肠系膜及其血管的CT改变是诊断肠缺血的重要依据,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肠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一组以肠道不同部位血液供应中断为特征而导致缺血和继发性炎症的疾病。因其早期症状不典型、病程进展快且无特异性辅助检查,常因诊断困难不能及时治疗而导致病死率高、预后差。快速做出诊断并针对不同病因早期干预及多学科协作诊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现就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病因、解剖及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进展等作一概述,为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影像学研究的犬急性肠系膜缺血新模型。方法 10只比格犬分为缺血组(8只)和对照组(2只),将4F Cobra导管选择性插入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行无水乙醇栓塞术,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之后行影像学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结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缺血组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分支血管闭塞,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无变化;CT和病理学观察缺血组出现急性肠缺血征象,对照组表现正常。结论 采用选择性插管无水乙醇栓塞技术可建立适合影像学研究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临床上较严重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患者确诊时病情一般已进展到了肠管壁不可逆性坏死,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症状及体征一般并不具有特异度,通常在剖腹探查手术时才能明确诊断.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上显示了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但是对于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性肠系膜供血不足,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很差。现对我院1993年8月~2002年2月间收治的21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水交换法结肠镜检查和注气法结肠镜检查对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复查结肠镜的已确诊缺血性肠病的老年患者46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成2组:水交换法结肠镜检查组(Ⅰ组)和注气法结肠镜检查组(Ⅱ...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肠缺血患者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全腹CT扫描,其中4例增强扫描。以横断面原始CT图像加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成像评价。结果6例患者中3例急性肠缺血,临床表现急性腹痛,3例均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CT增强扫描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管腔内充盈缺损,轻度、中度狭窄,狭窄度介于50%左右。慢性肠缺血3例,表现为与进食有关慢性腹痛,肠系膜上动脉长段或局限性钙化狭窄。6例中2例发生轻症肠梗阻,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增厚模糊。6例患者临床非手术治疗,疗效明显。结论螺旋CT可以明确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致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