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血浆前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水平及凝血Ⅷ因子(ⅧC活性在先天性心脏病(CHD)血栓前状态形成中的作用,对41例CHD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及ⅧC活性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显示,非紫绀肺动脉高压组患者vWFA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非紫绀肺动脉高压和有紫绀CHD患者的ⅧC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0.01);ⅧC水平与肺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认为vWFAg水平及ⅧC活性增高在先天性心脏病血栓前状态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血栓前状态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先天性心脏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一些研究近况,提示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循环血液中反映血栓前状态的某些分子标志物含量升高,存在有易栓倾向。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血栓前状态?哪些止凝血、纤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造成血栓前状态?老年人是否有血栓前状态?其后果有哪些?这是从事老年医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现分别谈谈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老年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人步入老年时,器官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老年人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大,这可能与老年人发生的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及抗凝系统等的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可造成一种老年人的“生理性”病理变化一老年血栓前状态。但这种状态的发生机制如何,实验诊断中是否有指标可以预测其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就此进行一些介绍。老年人止血、凝血功能的特点资料表明,老年期人群在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等方面都与正常年轻人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血管结构发生变化,有学者曾比较厂人类29岁及73岁…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与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50年来,高血压病患者几乎按几何级数增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高血压病的危害并不在于高血压本身,而在于高血压能导致心、脑、肾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尤其是血栓性并发症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为此,许多学者认为高血压病存在血栓前状态,呼吁对高血压病进行有效的干预,以防止越来越多血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哮喘发病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血栓前状态与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哮喘患者84例和对照组非哮喘病人63例同时检测外周血TXB2、TPA、PAI及凝血象。结果哮喘组的TXB2、TPA、PAI、凝血功能改变为非哮喘组的2.95倍,提示与哮喘发病之间有联系。哮喘组与对照组之间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除TPA外,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哮喘发病过程中存在血栓前状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分子标志物诊断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或血栓前期(prethromboticphase)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激活、凝血因子被活化、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减低以及血液粘度增高等一系列的病理状态。在这种病理状态下,血液可以发生、但又不一定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诊断血栓前状态较有价值的指标是分于标志物检测。现就其进展作一简述。内皮细胞损伤的检测一、去甲基-6-酮-PGF1α(DM-6-酮-PGF1α)测定:DM-6-酮-PGF1α是由血管壁合成的6-酮-PGF1α经肝氧化酶代谢的一种主要产物,由尿中排出。测定血浆和尿中DM-6-…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现将对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激活、内皮的损伤、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炎症状态等几方面指标还有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评价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可通过胰岛素抵抗或中心性肥胖形成血栓前状态。胰岛素抵抗或中心性肥胖可导致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Ⅶ升高,一氧化氮(N0)生物活性减弱、血管内皮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减弱,使血小板活化。因此,胰岛素抵抗或中心性肥胖通过影响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等促进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慢性房颤患者、具器质性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和健康正常人中 ,测定血浆D 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 (Fg)、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 ,以及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房颤患者根据是否服阿司匹林分为 2组 :房颤 1组为未服阿司匹林者 (17例 ) ,房颤 2组为服阿司匹林者 (18例 )。具器质性心脏病无房颤且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 (19例 )为窦性心律组 ,另选 17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 :房颤 1、2组血浆D 二聚体、vWF以及MPV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和对照组 (P <0 0 5~ 0 0 1)。房颤 1、2组血浆Fg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以上指标在房颤 1组和房颤 2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与房颤 1组比 ,房颤 2组四种诱导剂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显著降低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vWF >15 0 %房颤患者Fg更高、左心房内径更大 ,与vWF≤ 15 0 %房颤患者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着血栓前状态 ,且不受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影响 ,这些异常可能与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射频导管消融术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可根治大多数快速心律失常,但可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RFCA术后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对RFCA术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有助于血栓栓塞的预报和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易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交通医院2000—04—2004—05的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11-去氢血栓烷B2(11-DH—TXB2)、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vWF、GMP-140、11-DH—TXB2、FIB含量,PAI—1活性及血黏度均明显升高,而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极其显著(P〈0.01)。随着血压升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PTS,PTS与其病情进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谢敏王曾礼本研究旨在测定肺癌患者某些敏感性较高的血凝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并观察其相互关系,以了解肺癌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发病机制复杂,炎症起中心环节的作用.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它们破坏肺结构和(或)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同时也能和凝血系统相互作用,是其导致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已证实COPD时常发生肺血管微血栓栓塞,存在PTS.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血栓栓塞及其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炎症性肠病(IBD)伴有血栓栓塞已引起人们关注,其形成归因于血栓前状态,包括血小板增多、自发聚集和活化、血管内皮受损、凝血因子改变及凝血途径激活、抗凝物质缺乏、纤溶过程失调等一系列变化。本综述IBD血栓前状态的有关指标异常及其与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IBD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和今后的治疗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应用布氏显微镜对18例TIA患者外周活血状态进行了观察,并与18名正常体检者比较,以探讨脑梗死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凝固法测量59例EH患者(EH组)和20例正常 者(对照组)外周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 、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并对不同分级或分层的EH患者 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血浆vWFAg、GMP-140、D-dimer、Fg水平均 显著升高(P<0.05).2、3级高血压或中危、高危、极高危EH患者上述指标与正常 者、1级或低危EH患者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0.01),而1级或低危EH患 者与正常者相比上述指标无显著意义的升高(P>0.05).结论EH患者存在PTS,PTS与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的血栓前状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由此而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尤其是脑卒中 )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 ,房颤组比非房颤组的脑卒中危险增加 17.6倍 ;而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 ,房颤组比非房颤组的脑卒中危险增加 5 .6倍[1] 。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因子包括 :既往有动脉血栓栓塞史、充血性心力衰竭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房扩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肥厚、颈动脉疾病、女性大于 75岁 ,等等。此外 ,Igarashi等[2 ] 于 1998年报告脂蛋白(a…  相似文献   

20.
肺心病血栓前状态及抗凝干预疗效分析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并观察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的价值 ;方法 将肺心病患者4 6例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 2 3例 ,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浆凝血酶片段 1+2 (F1+ 2 )、纤维蛋白原 (F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和D -二聚体 (DD) ;结果 肺心病患者vWF、F1+ 2 、Fg、GMP - 14 0、DD血浆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肺心病治疗组经LMWH治疗后上述各凝血分子标记物及PaCO2 明显降低 ,而PaO2 显著增高 ,而常规组虽血气指标略有改善 ,而凝血分子标志物未见改善 ;结论 尽早检测诊断肺心病血栓前状态 ,及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 ,有望从根本上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