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骨髓细胞嵌合体通过有效的免疫耐受机制,使其成为临床用于移植免疫耐受的主要候选方法.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及活体肾移植中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大鼠肾移植:4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肾移植手术,术前经门静脉分别注射骨髓干细胞及生理盐水,30 d后观察肉眼和光镜下排斥反应及检测嵌合体的形成.②活体肾移植:实验组为夫妻或亲属共5对,供者均为男性,受者为女性.术前应用他克莫司口服,供者皮下注射生白细胞药物,采集白细胞悬浊液,以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比例,0.7%以上为骨髓干细胞含量合格,并通过外周静脉输注至受者体内,10 d后同法再输注1次,1周内行移植手术,术后复查肾功,于半年后采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Y基因片段.对照组为正常活体.肾移植手术,未行骨髓干细胞移植.结果与结论:动物实验组大体和光镜下排斥反应均较轻微,嵌合体检测均为阳性,活体实验组嵌合体检测4例为阳性,而对照组仅1例为阳性.提示应用他克莫司并输注供者骨髓干细胞,可诱导一定的免疫耐受.移植前输注供者骨髓干细胞形成的嵌合体与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种胎胸腺混合移植达到供者皮肤移植的耐受。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复合伤实验室完成。将F344大鼠胎胸腺和C57BL/6小鼠胎胸腺混合移植到BALB/C裸小鼠的双肾包膜下4个月后,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裸小鼠外周血中CD3+和CD4+T细胞,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了解T细胞对ConA以及同种异种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异基因皮肤移植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期。结果:①混合移植胎胸腺4个月后,受者裸小鼠外周血中CD3+和CD4+T细胞占总白细胞的25.9%,正常裸小鼠外周血中CD3+和CD4+量极少(2.43%)。②受者T细胞对ConA以及无关的SD鼠异种淋巴细胞的反应性强(刺激指数分别为23.23与12.75),而对供者F344及C57BL/6淋巴细胞不发生增殖反应(刺激指数分别为1.12与0.98)。③受者对供者F344及C57BL/6鼠皮肤移植物86d不发生排斥,而对无关的SD鼠皮肤移植物15d即发生排斥。结论:受体对胸腺供体来源的F344和C57BL/6皮肤及宿主本身的BALB/C皮肤移植耐受,而对无关的SD鼠皮肤移植物较短时间内即发生了排斥,并且抗DNA自身抗体水平与正常鼠相似。表明同种和异种胸腺混合移植后受体可重建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并能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尤其是Ph 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了减少移植后复发,移植时机、移植方案以及移植后的过继免疫治疗至关重要.实验拟观察清髓性与非清髓性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以及非清髓性移植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的效果.方法:选择1998-12/2007-0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例采用传统的白消胺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做清髓性预处理;4例采用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采用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基础减低白消胺联合环磷酰胺强度的预处理,移植后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3例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移植,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均采用短程的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观察患者治疗后造血、嵌合状态、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供者细胞的成功植入.①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基础的非清髓性移植获得混合性嵌合体,进行8次淋巴细胞输注后逐渐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并发肝脏和皮肤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病生存.②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移植获得完全供者嵌合体,1例复发无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消除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并发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清髓性移植1例复发、并发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①传统的预处理、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者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预处理移植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均可获得供者细胞的成功植入,非清髓性移植后的过继免疫治疗均获得了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②3种移植策略的疗效、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360-3360
调节T细胞及亚群在肾移植联合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免疫耐受中作用的研究朱同玉复旦大学2011-01至2013-12抗CD40/CD45RB单克隆抗体和带血管骨髓干细胞移植协同诱导猴肾脏移植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杨洪吉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01至2013-12  相似文献   

5.
背景: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导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口服耐受是研究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新模式.目的:探讨骨髓移植前供鼠经口服受鼠脾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是否能增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受鼠对供者移植物的免疫耐受,从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与目前常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抑制药物比较作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12在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供鼠为雄性纯种近交系小鼠C57BL/6J(H-2~b),受鼠为雌性纯种近交系小鼠BALB/c(H-2~b).方法: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合的纯种近交系小鼠建立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小鼠共分5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①口服耐受组:移植前口服受鼠脾淋巴细胞相当于10 μg蛋白,隔天1次,共3次.②雷帕霉素组:1.5 mg/(kg·d)灌胃,从移植后第1天(+1 d)开始用药.③环孢索Al+甲氨蝶呤组:环孢素A 1.5 mg/(kg·d)腹腔注射,从移植后+1 d开始用药,当小鼠的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改为环孢素A 5 mg/(kg·d)灌胃,甲氨蝶呤0.4 mg/(kg·d)腹腔注射,移植后+1,+3,+6,+11 d用药.④空白对照组:移植后未用药.⑤辐照不移植组:照射后未予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出现情况及免疫耐受指标差异.结果:移植后小鼠出现典型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空白对照组小鼠死亡高峰在移植后第14-18天,死亡率接近100%.口服耐受组、雷帕霉素组和环孢素A+甲氨蝶呤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明显减轻,平均生存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表现减轻,口服耐受组病理变化少于其他各组;流式细胞仪监测CD4~+/CD8~+比值增加,CD4~+CD25~+细胞增加,口服耐受组增加明显;ELISA检测移植物抗宿主病产生相应细胞因子减低,且口服耐受组明显减轻.MTT结果显示,口服耐受组免疫耐受显著增强,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降低.结论:口服耐受可以显著抑制体外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增强小鼠对骨髓移植的免疫耐受,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和病理损害程度,延长平均生存时间;与目前常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抑制药物比较,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索、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于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町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吲哚亚甲基异烟腙(简称TJU103)可以明显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后的生存期.实验拟观察TJU103诱导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和对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影响,探索一条既能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又能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的移植途径.方法:实验于2007-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宋增璇教授惠赠.10份自愿捐献的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由广州市中心血站提供,等分为供者与受者.②实验方法:采用梯度密度沉淀法常规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受者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体外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间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应用TJU103阻断CD4 T细胞激活的抗原信号通路,设单独刺激细胞和反应细胞对照以及1640完全培养基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于培养第1、3、5天应用MTT检测TJU103对供者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于第5天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分别检测10∶1, 20∶1,40∶1效靶比时供者淋巴细胞对受者单个核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的细胞毒活性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CD25 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第3天和第5天实验组A值低于对照组 (P < 0.05).单向混合淋巴细胞5 d后实验组各效靶比供者T细胞杀伤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孔 (P < 0.05);二者对KG1a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不显著 (P > 0.05).TJU103对供者CD4 CD25 T细胞无影响.结论:TJU103降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同时并不影响其抗白血病效应,有望用于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8.
2006-08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44岁男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供者为其胞妹,HLA配型完全相合。供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μg(/kg.d)连续皮下注射5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量按受者体质量计为单个核细胞8.8×108/kg,CD34 细胞5.7×106/kg,直接输注给患者。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5mg/(m2.d),-9d至-5d;白消胺注射液3.2mg/(kg.d),-4d,-3d;环磷酰胺60mg/(kg.d),-2d,-1d。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环孢素A 短程甲氨蝶呤,形成供者嵌合体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移植后T细胞免疫功能重建快, 24d性染色体和微卫星法DNA指纹图监测显示为供者型完全嵌合体,骨髓瘤细胞和血清M蛋白均逐渐消失,未出现严重感染, 34d出现皮肤I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为口腔溃疡。随访15个月,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减低强度的氟达拉滨 白消胺 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联合低剂量环孢素A治疗,可形成稳定完全的供者嵌合体,且移植物抗宿主病程度轻,此方法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供者T细胞对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同时调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一定限度内,最终消灭肿瘤细胞。但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错综复杂,与移植后宿主微嵌合状态形成密切相关。某些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为移植后治疗和预防排斥反应及GVHD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供者T细胞对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同时调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 一定限度内,最终消灭肿瘤细胞。但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错综复杂,与移植后宿主微嵌合状态形成密切相关。某些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为移植后治疗和预防排斥反应及GVHD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量实验已在受者体内成功诱导了混合嵌合体形成,且证实其较完全供者嵌合体具有更强的免疫力。混合嵌合状态下的供者特异性反应细胞的克隆消失,使移植物在受者体内得以长期存活。这一研究结果无疑为临床诱导混合嵌合体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案提出了新思路,诱导混合嵌合体形成以获得移植耐受将成为临床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机体免疫状态以免发生排斥反应,但免疫抑制治疗使受者的感染发生率增高,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在啮齿类动物,已能诱导出长期免疫耐受,其中供者骨髓细胞输注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环孢素A联合供者骨髓细胞输注对同种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4-12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SPF级近交系雄性Lewis大鼠40只和雄性BN大鼠60只,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方法:①制作Lewis→BN大鼠的异位(腹部)心脏移植模型(n=40),将40组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不进行特别处理;环孢素A组术后连续7 d给予环孢素A:联合处理组分别于术中及术后第6天输注供者骨髓细胞,术后连续7 d给予环孢素A;供者骨髓细胞组分别于术中及术后第6天输注供者骨髓细胞.另以BN大鼠间的异位(腹部)心脏移植作为BN对照组(n=10).②观察各组受体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检测术后第6天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以及移植心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后第6,12,18天时受体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供体来源细胞、CD3 CD25 细胞、CD4 CD25 细胞的百分比以及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水平、CD4 CD45RC /CD4 CD45RC-比率等.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受体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及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水平、排斥反应分级、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供者来源细胞、CD3 CD25 细胞、CD4 CD25 细胞的百分比及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CD4 CD45RC /CD4 CD45RC-比率等.结果:Lewis大鼠40只及雄性BN大鼠6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联合处理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和供者骨髓细胞组(P<0.05).②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及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供者骨髓细胞组(P<0.05).③联合处理组大鼠排斥反应程度轻于其他3个移植组.④联合处理组大鼠外周血有核细胞上CD86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术后6.12d联合处理组的CD4 CD45RC /C134 CD45RC比率及D3 cD25 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和供者骨髓细胞组:接受供者骨髓细胞输注大鼠外周血中供者来源的有核细胞多于未输注大鼠.结论:短疗程环孢素A治疗联合供者骨髓细胞输注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大量实验已在受者体内成功诱导了混合嵌合体形成,且证实其较完全供者嵌合体具有更强的免疫力。混合嵌合状态下的供者特异性反应细胞的克隆消失,使移植物在受者体内得以长期存活。这一研究结果无疑为临床诱导混合嵌合体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案提出了新思路,诱导混合嵌合体形成以获得移植耐受将成为临床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背景:微嵌合作为移植物与受者之间的双相细胞移动的标志,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夫妻生活与嵌合体的发生,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及其他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将接受肾脏移植的女性受者(有过生育史的女性除外)分为丈夫活体供肾组、无关男性尸体供肾组,并设立接受妻子活体供肾的对照组。STR方法检测女性受者体内男性供者来源的Y染色体反映微嵌合体的存在,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并比较配偶间供肾效果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尽管配偶间供肾移植存在供者年龄偏大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错配率较高的因素,但与接受无关男性尸肾移植的女性受者相比,接受丈夫活体供肾移植的女性更易检测出微嵌合体,而且肾移植后恢复情况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与接受妻子供肾的丈夫相比,接受丈夫供肾的妻子肾移植效果好。说明夫妻间长期相处导致女性接受丈夫体液的机会多,由此产生免疫耐受对于肾移植后人/肾的相容性好,急性排斥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器官移植中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 雌性C57BL/6小鼠致死量照射后 ,移植同基因骨髓细胞和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 ,150d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及脾脏的T细胞嵌合状态 ;以H3 T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和刀豆蛋白A(ConA)诱导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细胞和有丝分裂原的反应性 ;以皮肤移植实验观测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结果 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中检测到供者来源T细胞占受者脾细胞 5 97% ;MLR反应中 ,细胞移植组小鼠的平均刺激指数 (SI)为 1 79,未处理组小鼠的平均SI为 7 2 8;在ConA诱导增殖实验中 ,细胞移植组小鼠的平均SI为 3 1 92 ,未处理组小鼠的平均SI为 3 4 99。细胞移植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 >90d ,未处理组平均为 8d。结论 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合体 ,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 ,使供者来源的皮肤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目前其输注方式尚无定论,临床上主要为经外周静脉全身输注,仅有少量经大鼠原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现其可在肾小球内驻留,并可减轻肾小球肾炎,但无经移植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病例报道.目的:分析肾移植中经移植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操作性.方法:于2009-10/12对3例曼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移植过程中在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固定一留置针,开放移植肾血流时,经移植肾动脉以输血器加压快速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移植后3个月内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3例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过程顺利,移植肾血流充盈良好,移植过程中、移植后未发生栓塞、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未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顺利.结果说明经移植肾动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临床可操作性,但异位分化、肿瘤等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从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诱导移植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产生分离,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后,因此,输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前途的一种方法.但其作用的途径机制、输注的时机、输注的细胞数等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仅是一类重要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还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给供者应用可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而不削弱移植物抗肿瘤效应,而受者移植后早期应用G-CSF可影响免疫重建,并有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相关死亡的发生,降低移植疗效.本文就G-CSF及其类似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作-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地中海贫血的唯一方法.观察应用强免疫抑制剂及胸腺球蛋白与减量的消胺为预处理方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移植后效应以及降低并发症的特点.方法:选择2002-11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1岁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纯合子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经患者家属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实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妹妹,血型相同,HLA配型全相合的杂合子轻型β-地中海贫血.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5 mg/(m2·d),马利兰 4 mg/(kg·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00 mg/d.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d×7 d;于移植前1 d至移植后1 d连续3 d采集细胞总量为:CD34 3.22×106/kg,单个核细胞4.52×108/kg,CD3 T细胞22.33×107/kg,当天输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环孢素A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并渐减量,甲基泼尼松龙在2个月内停药.采用骨髓细胞的XY/XX的荧光原位杂交和微卫星法DNA指纹图检测植入证据.结果:血小板和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为:1.26×109 L-1, 28.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 50×109 L-1,血红蛋白> 60 g/L, DNA指纹图为混合性嵌合体,性染色体示供者细胞占96%.移植后44 d,血红蛋白< 45 g/L,XY染色体占94%,行动员供者干细胞输注,输注CD34 1.02×106/kg,单个核细胞1.20×108/kg,T细胞(CD3 )2.2×107/kg,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移植后75 d供者嵌合体占40%,停用环孢素A,供者嵌合体上升至96%,移植后120 d,仍然为混合性嵌合体状态.无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结论:以氟达拉滨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强烈免疫抑制剂、减量马利兰为基础预处理方案,实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可达到造血细胞在患者体内的迅速植入,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因供受者主要或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丰病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尚缺乏研究此领域的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本实验拟建立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并制定半定量评价体系.方法:实验于2007-03/08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动物:供鼠为近交系Balb/CH-2d小鼠40只,雄性,8~10周龄,体质量18~22 g;受鼠为CB6F1小鼠(Balb/c×C57BL/6 F1H-2d/b)48只,雌性,10~12周龄.体质量18~24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及空白对照组,12只/组.小鼠均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Balb/CH-2d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脾脏研磨后制成脾单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加入Tris-NH4Cl裂解红细胞,用RPMI 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1.2×108 L-1,锥虫蓝染色计数脾细胞拒染率为95.6%.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输入对应数量的MHC半相合脾细胞悬液0.5 mL,空白对照组输入等体积RPMI 1640培养液.③实验评估:脾细胞移植后2,5,8,12周,光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检查骨髓细胞中的Y染色体数量,进行嵌合体分析.脾细胞移植18 d后,每3 d观察受体小鼠的临床表现,包括体质量、体形、体位、毛发变化及生存情况,并予以评分.输注脾细胞后100 d观察皮肤、肝脏、回盲端小肠靶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结果:48只受体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嵌合体榆测:6×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可形成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供受者混合嵌合体;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起初可形成较高水平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随时间的推移水平降低;3×107个脾细胞移植组未能形成稳定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②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及病理评分: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时间多集中在供鼠脾细胞输注后30~80 d,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体质量减轻、弓背体态为主,病理损害以皮肤、肠道及肝脏明显.与3×107个脾细胞移植组比较,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临床和病理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后2组临床和病理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输注6×107和9×107个脾细胞的小鼠成功诱导出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丰病,其临床和病理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分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和评价干预因素的优劣奠定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