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注射用伏立康唑及其辅料对小鼠静脉注射的急性毒性,初步确认主要毒性成分和毒性靶器官。方法注射用伏立康唑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7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静脉给予274、247、222、200、180和162mg/kg伏立康唑及等体积葡萄糖溶液;空白辅料采用最大给药量(MLD)试验,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给予5000mg/kg空白辅料和等体积葡萄糖溶液。观察小鼠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并取脏器做病理检验。结果注射用伏立康唑小鼠静脉注射给药LD50为223.07mg/kg,95%可信区间为(208.18~239.03)mg/kg,空白辅料的小鼠静脉注射最大耐受量〉5000mg/kg。结论注射用伏立康唑对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其辅料毒性小,对制剂的毒性无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兰索拉唑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国产注射用兰索拉唑的安全性。方法 将注射用兰索拉唑配成适当浓度,观察豚鼠静脉注射后有无过敏反应、家兔静脉注射有无血管刺激性及热原反应、体外溶血试验中是否具有溶血和血球凝集作用,小鼠静脉注射的急性毒性。结果 豚鼠静脉注射兰索拉唑无过敏反应,家免静脉注射兰索拉唑无血管刺激性及热原反应,体外溶血试验无溶血和血球凝集作用,小鼠静脉给药的LD50及95%的可信限为163.8mg/kg和150.7~178.0mg/kg。结论 该药可供静脉注射试用给药。  相似文献   

3.
按半数有效量实验法将普通级KM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给小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菌量(0.5ml/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接种细菌后,即刻以不同剂量的头孢克罗(化学名为3-氯-7-d-(2-苯甘氨酰胺)-3-头孢烯-4-羧酸)和头孢氨苄灌胃给药(0.4ml/只),对照组给赋形剂(0.4ml/只),记录各组感染后7d内的小鼠死亡数.并以Bliss法计算ED50。结果显示:头孢克罗和头孢氨苄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5.19、19.94mg/k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0.20、0.94mg/kg.结果表明:头孢克罗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是头孢氨苄的3.8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是头孢氨苄的4.7倍。  相似文献   

4.
以40%妇尔馨混悬液,按0.4mL/10g体重(16g/kg/次)给小白鼠灌胃给药,24h内给药2次,观察给药后7日内无死亡发生,亦无明显毒性反应症状。小鼠灌胃给药LD50测不出;小白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32g/kg,相当于临床拟用量的106倍以上,表明无明显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观察了不同剂量氯胺酮腹腔给药于KM小鼠的麻醉作用。结果表明:氯胺酮剂量小于180mg/kg(20g/L)不能使小鼠麻醉;剂量在200~240mg/kg之间则能使小鼠在注射后平均7min进入麻醉状态,持续时间30.0±9.6min;剂量在250~290mg/kg之间时能使小鼠在注药后平均5.3min麻醉,持续时间59.9±21.4min;如剂量≥350mg/kg,则注药后4~27min内全部死亡;同时发现氯胺酮对小鼠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倍他福林(Betaphrine)一次性灌胃和尾静脉注射给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方法:对昆明系小鼠进行一次性灌胃(ig)和尾静脉注射(iv)给药,连续观察14d。结果:小鼠一次性ig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为893.61(775.43-1029.74)mg/kg,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为524.29mg/kg,iv的LD50为195.58(179.76-212.79)mg/kg,MTD为130.50mg/kg。结论:倍他福林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7.
痛风茶经小鼠灌胃给药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无法按常规方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每日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96.0g生药/kg,此剂量相当于拟临床成人用量的192倍,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本文观察痛风茶灌胃给药的急性毒性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盆炎清丸40%浓度,16g/kg/次剂量,0.4mL/10g wt容量,每日2次小鼠灌胃给药。观察给药7日内小鼠无死亡.未出现急性毒性反应。7日后尸解肉眼观察主要脏器无病理性改变。表明灌胃给药未产生急性毒性。小白鼠灌胃最大给药剂量为32g/kg生药,相当于临床60/kg成人日用量的118倍。  相似文献   

9.
川乌配法半夏急性毒性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中外医疗》2011,30(2):25-25
目的观察真方白丸子中的川乌配半夏两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为临床科研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测定川乌配半夏方半数致死量(LD50);若其毒性极小,无法测出LD50,则测定其在最大允许浓度和最大体积下的最大耐受剂量(MTD)。结果由于在预实验中没有出现小鼠死亡情况,因此未进行LD50的测定。按照22.5g/(kg·次)-1给药,连续3次,所得MTD为67.5g/kg(相当于成人150倍剂量),给药后7d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滑、饮食、粪便正常,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和小鼠死亡,第8天处死动物观察内脏各器官无明显改变。结论小鼠灌胃给药川乌配半夏方的MTD是67.5g/kg,相当于成人150倍剂量,表明在真方白丸子中川乌配半夏及临床拟用剂量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雷涛  梁启超  林峰  吴宜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3+117-113,117
目的测定中药核桃楸皮甲醇提取物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以最大浓度最大容量灌胃给药,24 h内给药,观察7 d内小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记录各组小鼠症状,以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计算其LD50。结果核桃楸皮甲醇提取物的LD50为2.622 mg/kg,其95%可信范围为1.811 mg/kg≤LD50≤5.433 mg/kg。结论核桃楸皮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急性毒理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综合评价蝎毒抗癌多肽 (antineoplasticpolypeptidefromButhusmartensiivenom ,APBMV)及其纯化组分Ⅲ (antineoplasticpolypeptide ⅢfromAPBMV ,AP Ⅲ )毒、副作用及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蝎毒抗癌制剂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 :取 2 0~ 2 2g昆明种小鼠 1 2 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1 2组 ,每组 1 0只 ,经小鼠腹腔一次注射 0 .2ml/ 2 0g不同浓度的APBMV(1~ 6组 )或AP Ⅲ (7~ 1 2组 ) ,观察各组动物的行为学改变和各脏器的病理变化 ,利用LD50 综合计算法得到APBMV及AP Ⅲ的LD50 及 95 %可信区间。结果 :小鼠注射大剂量的APBMV或AP Ⅲ 1~ 5min后 ,可出现尖叫不安、跳跃、舔注射部位、多涎、呆滞、呼吸不规则、颈部立毛等行为学的改变 ,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 ,动物呈俯伏不动 ,后肢痉挛性麻痹 ,呼吸加速 ,窒息 ,惊厥直至死亡 ,大部分动物的死亡时间均在注射后 90min之内。解剖死亡动物 ,心、大脑等脏器切片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根据各组的给药剂量及死亡率 ,测得APBMVLD50 为 9.738mg/kg ,95 %可信区间为 (9.738± 1 .5 2 7)mg/kg ,AP ⅢLD50 为 8.1 77mg/kg ,95 %可信限为(8.1 77± 1 .2 79)mg/kg。结论 :AP Ⅲ的LD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寇氏法测定螺光黑壳菌酮A腹腔注射对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方法 实验动物为啮齿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0±2)g.用序贯法摸索出受试物的全死剂量,而后设置5个剂量组,剂量比值r=1.25(或0.80).一次性腹腔注射黑壳菌酮A后,连续观察10 d,统计各组死亡情况并计算半数致死剂量.结果 各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刺激反应,雌性比雄性反应更强烈且呈剂量依赖性,30 min后刺激基本消失;受试物腹腔注射LD50为5.35 mg/kg,其95%可信区间为4.69~6.11 mg/kg.结论 螺光黑壳菌酮A的LD50为5.35 mg/kg,死亡率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毒性和病理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的毒性及病理学的改变.方法:用灌胃法,观察29.4mg/kg、36.8mg/kg、46.0mg/kg、57.6mg/kg、72.0mg/kg、90.0mg/kg等6个剂量组小鼠中毒后表现,计算氟虫腈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脑、肺、胃、肝、心等重要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各剂量组均有小鼠出现抽搐、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氟虫腈的经口LD50为54.98mg/kg,大体可见胃扩张,光镜下脑轻微水肿,电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核膜间隙轻度扩张、神经胶质细胞空泡化、神经纤维呈脱髓鞘样改变.结论:氟虫腈属中等毒性,急性小鼠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还可导致胃扩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同一剂型不同单位生产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急性经口毒性进行比较,为其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剂量设计采用霍恩氏法和一次最大限度试验,按要求对KM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将受试样品给各组动物一次灌胃,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根据试验结果计算LD50,并确定急性毒性分级。结果 3个单位生产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急性经口毒性雌性动物分别为:3 160mg/kg.bw,>5 000 mg/kg.bw,3 690mg/kg.bw;雄性动物分别为:3 160mg/kg.bw,4 300 mg/kg.bw,3 690mg/kg.bw。结论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毒性分级评价,A、C2种受试样品及B受试样品对雄性动物均属低毒物,B受试样品对雌性动物属实际无毒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酯类局麻药丁卡因与酰胺类局麻药单用及联合肌注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并探讨两种类型局麻药合用时的毒性相互作用形式。方法:清洁级雄性小白鼠105只,随机分为丁卡因组、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布比卡因组、丁卡因-利多卡因组(丁利组)、丁卡因-罗哌卡因组(丁罗组)、丁卡因.布比卡因组(丁布组),共7组,每组15只。采用序贯法测定各组局麻药小鼠肌肉注射的LD50求出Q值,并进行药物相似联合作用的Q检验。结果:小鼠LD50在丁卡因组为21.2mg/kg,利多卡因组为186.9mg/kg,罗哌卡因组为39.1mg/kg,布比卡因组为25.7mg/kg;丁利组为丁卡因10.3mg/kg,利多卡因82.2mg/kg;丁罗组为丁卡因12.8mg/kg,罗哌卡因19.1mg/kg;丁布组为丁卡因14.2mg/kg,布比卡因14.2mg/kg。丁利组的Q值〈1,丁罗组、丁布组的Q值〉1,但P值均〉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鼠肌注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中,局麻药毒性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与酰胺类局麻药联合应用时全身毒性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水对家兔和小鼠肠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方法观察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对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力的影响,采用在体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对小鼠小肠运动的推进作用,并观察其量效关系和毒性。结果①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均可使离体家兔回肠的收缩力增强,也可使在体小鼠的小肠运动加快。②用新斯的明预处理后,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均可使离体家兔回肠的收缩力和小鼠小肠运动减弱。用阿托品预处理后,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均使离体家兔回肠的收缩力和小鼠小肠运动增强。③四川蜀中生产的藿香正气水和白云山生产的藿香正气水的LD50分别为(30.20±0.03)mL/kg和(35.48±0.02)mL/kg;浓度为45%的乙醇的LD50为(33.88±0.02)mL/kg;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最大耐受量为200 mL/kg。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和藿香正气水可促进小肠运动,但对小肠的运动是双向的,使兴奋的小肠运动减弱,使抑制的小肠运动增强。藿香正气水的毒性可能与其溶剂乙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盐酸头孢他美酯急性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头孢他美酯的急性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给实验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盐酸头孢他美酯溶液,测定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采用Bliss法测定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实验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2600mg/kg,超过人临床口服剂量的83倍;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为4740.8mg/kg。结论:临床应用盐酸头孢他美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丁香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给小鼠一次性灌胃,观察7天内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求丁香对小鼠LD50和LD50的95%的可信限。结果:丁香挥发油的LD50为5.5233g挥发油/kg(相当于原生药材的LD50为43.5935g生药/kg)。结论:丁香具有一定的毒性,在进行药用开发时应考虑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张艳萍  吴爱华  贾颐舫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0):1050-1053,1057
目的: 建立过量维A酸(RA)诱导的露脑畸形动物模型,分析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和母孕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60只,实验组分别在妊娠(GD)7.50 d、GD7.75 d、GD8.00 d和GD8.50 d一次性灌服相应剂量(20、30、40和50 mg/kg)的全反式RA (atRA)花生油悬液,对照组灌服等剂量花生油。结果: 不同用药时间和不同剂量的atRA均可致露脑畸形发生,且其发生率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孕龄的增加而减少。其中GD 7.75 d 30 mg/kg实验组诱导露脑畸形发生率最高。GD 7.75 d 30 mg/kg RA组显示头部神经管未闭,GD 16.50 d胚胎可见头部缺损处脑组织外露,颅顶骨及头部皮肤发育不全。结论: 成功建立atRA致昆明小鼠露脑畸形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露脑畸形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