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联合治疗的现状以及目前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加强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1]。”但据调查,我国仅有1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45%医务人员不知道慢性乙型肝炎规范化抗病毒治疗;73%医师仅用中成药和保肝降酶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信虚假广告。因此,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从而延误了病情,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一方面是大多…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是国内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临床的抗病毒治疗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尚不能彻底清除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病毒的耐药变异仍然是影响CHB抗病毒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国际国内仍在探讨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特别是新的免疫治疗策略以期获得持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达到CHB的永久性治愈。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与血清脂质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和HBV-DNA,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脂质水平随着血清HBVDNA载量高低程度而变化,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抗病毒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脂质水平对判断较重的慢性肝炎肝组织实质细胞的损害有一定的价值。抗病毒治疗可以帮助恢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联合或序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很快,已有一些较好的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传统医学在治疗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抗病毒药物着重应用于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复制状态,控制肝脏炎症和改善肝功能,防止进展成肝硬化和减少肝癌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还在上升,治疗后复发率高,有的药物毒性大,药价昂贵。目前所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还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病毒,尤其是单独应用某一种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Ⅱ、AST、TBIL、INR、HBV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林晓岚  陈苑莉 《医学信息》2018,(13):168-17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和慢性肝病问卷对154例纳入研究的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154例患者中有127例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用药依从性好占66.93%,定期复查的依从性好占75.97%,按时作息的依从性好占81.82%,不饮酒的依从性好占88.96%。用药依从性好的患者生活质量在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在腹部症状、全身症状、活动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乏力、情感功能、焦虑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务工作者需要关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相关,提高治疗依从性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乙型肝炎尚无特效疗法 ,抗病毒及增强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对 HBV已耐受的慢性携带者却很少发生肝损伤。有报道口服病毒结构蛋白可诱导免疫耐受 ,方法简便 ,如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诱导对病毒的耐受状态 ,可有助于减轻病变、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就乙型肝炎诱导免疫耐受疗法的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肝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352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5例、高病毒载量组177例,各组分为护肝治疗(对照)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组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者(P=0.010),低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组(P=0.001),高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与护肝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抗病毒治疗组中低病毒载量组与高病毒载量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现为世界性流行,处于不同区域内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性,现下全球范围内曾高达20亿人感染该疾病,其中约为2.4亿人为慢性感染者,其中每年约65万人死于慢性肝炎的终末期肝病.乙肝属于一类全球高发疾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人们身体危害较大,乙型肝炎治疗始终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焦点.乙型肝炎治疗关键为长期抗病毒治疗,随着其发病率持续性升高,且治愈难度较大,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困扰.本文就乙型肝炎治疗情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治疗效果欠佳,有关肝移植受者乙型肝炎复发后的抗病毒治疗经验及研究,国内外较少报道。目的:应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方案,探讨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01/2008-10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治疗的208例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所有患者肝移植后给予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复发,术后随访6~43个月,共有19例复发,其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13例,明确有YMDD变异8例。19例复发患者均在原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结果与结论:19例乙型肝炎复发患者在治疗12,24,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DNA、谷丙转氨酶与前次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48周时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率、乙型肝炎病毒DNA阴转率分别为84%,77%,79%。说明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治疗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HBeAg阴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132例HBeAg阴性和51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死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 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组年龄较大(P=0.001),血清HBV DNA定量较低(P=0.001).HBeXS阴性组与HBeAg阳性组肝衰竭分期构成比及常规治疗病死率比较无差异.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时HBeAg阴性组生存率为54.24%,高于常规治疗组(35.62%),P=0.032,低于HBeAg阳性抗病毒组(80.00%),P=0.004.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在(3~5)log10拷贝/ml时,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为55.56%,高于常规治疗组(20.00%),P=0.011.结论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常规治疗下HBeAg阴性患者与HBeAg阳性患者的病死率无差异.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HBeAg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在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HBeAg阴性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准种的概念是由Eigen在研究RNA病毒分子复制机制时首先提出的,200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形成的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HBV准种。HBV准种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着密切联系,为此研究HBV准种特点能为临床提供抗病毒治疗的选择有着指导意义,亦为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α-干扰素(α-INF)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设GM-CSF联合α-INF治疗组和单用α-INF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抗病毒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粒细胞计数。结果 治疗组近期有效率61%(11/18),远期有效率67%(12/18),而对照组分别为44%(8/18)和33%(6/18)。GM-CSF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结论 GM-CSF能提高α-INF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其机理可能与升高血液单核细胞数量提高抗原提呈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抗病毒药物.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在临床应用方面日趋成熟.结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少伟  张翠红 《医学信息》2009,22(1):145-14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尚无特效治疗,目前认为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为两大重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少伟  张翠红 《医学信息》2009,22(3):391-391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尚无特效治疗,目前认为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为两大重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难点之一是如何确定治疗终点,寻找合适的标志物对疾病进展、药物疗效进行评估是关键。本文回顾和探讨了HBsAg、HBV DNA、HBcrAg、HBV RNA这4种血清标志物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价值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各自的局限性。重点阐述了HBV RNA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和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停药后复发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玉山 《医学信息》2006,19(5):888-88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核苷类似物及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了HBV相关肝脏疾病的自然史和预后。我院于1999年以来应用拉米夫定(LMD)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