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照2004~2006年全区14家急救网络医院经120电话呼救院前死亡的心脑血管疾患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用Foxpro 6.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个年度患者累计男/女构成比约为2∶ 1;死亡年龄(50.29±19.75)岁;于0~8时呼救构成比最高(33.87%~35.00%).3 a中院内反应时间分别为(1.90±1.69)、(1.41±1.24)和(0.94±0.50)min;到达现场时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深圳市宝安区心脑血管疾患院前死亡患者男性约是女性的2倍,年龄较全市所有急救患者死亡年龄的平均值高10岁.救护车院内反应逐年加快,但到达现场时间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国≥60岁老年人群心率与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队列(PURE-China)的随访调查。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在基线调查时通过数字血压计测量心率,在随访时通过标准化的病例报告表收集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事件。所有入选者按照不同性别将心率作为分类变量,分为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和≥90次/min组共5组,以60~69次/min组作为参照组。最终8 487例纳入分析。采用Cox共享脆弱模型探索心率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8 487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中,男性3 925例,占总人群的46.25%,平均心率为(73.2±11.6)次/min;女性4 562例,占总人群的53.75%,平均心率为(75.8±10.9)次/min。经过63 688人年(中位随访时间8.55年)的随访,共发生262例心血管死亡事件、399例非心血管死亡事件和682例全因死亡事件。心率增快与≥60岁老年人群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以心率60~69次/min组为参照组,在≥60岁老年男性人群中,当心率80次/min以上时,三个终点事件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P均0.05),而在≥60岁老年女性人群中只有当心率≥90次/min时,心血管死亡(HR=2.04,95%CI:1.07~3.87)和全因死亡(HR=1.78,95%CI:1.18~2.71)风险才显著增加。结论:心率增快与我国≥60岁老年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该关联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安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体外循环下对14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预充总量1 600~1 800 ml,维持红细胞压积(HCT)24%~30%,晶胶比0.5~0.61。全部患者均用Dideco EVO或Terumo-18膜肺,体外循环采用常温或中浅低温高流量灌注方法,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电解质和血糖等变化,定时进行血气分析,调节酸碱平衡,给予常规超滤与零平衡超滤,记录尿量。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31~176 min,平均(94.1±3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130 min,平均(65.9±27.2)min;辅助时间7~75 min,平均(23.2±13.1)min;自动复跳率79%,145例血流动力学平稳,顺利停机;3例经二次辅助循环10~20 min顺利停机。4例患者在ECC停机后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3.4%,其中4例死于严重低心排,1例死于感染后多器官衰竭。结论良好的膜式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对各脏器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确保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性猝死临床的抢救。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急救,分析抢救结果。结果本组心脏性猝死患者60例,成功抢救12例,成功率为20%;抢救平均时间为(28.32±0.67)min;平均心跳为(70.33±2.56)次/min;平均血压为(137.34±2.34)/(83.45±2.56)mm Hg;血氧饱和度95%。结论对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早期抢救,能降低患者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术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结合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ASCP)手术中脑保护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的老年患者(60岁以上)62例,体外循环均采用DHCA技术和在DHCA基础上行ASCP,应用离心泵头,控制脑灌注的流量及压力。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电解质和血糖等变化,使用降温期间用PH稳态、低流量及复温期间用α-稳态的联合方法进行血气分析,调节酸碱平衡,给予常规超滤与零平衡超滤相结合,记录尿量。结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为104~206 min,平均(164.8±38.1)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7~125 min,平均(90.1±32)min;停循环时间为(n=53)18~61 min,平均(36.2±15.7)min,脑灌注时间15~55 min,平均(37.8±10.6)min辅助时间13~79 min,平均(47±20.9)min;常规超滤54例,超滤液量为1 200~5 000 ml,常规超滤和平衡超滤相结合4例,超滤液量为5 000~7 000 ml,全部患者手术顺利,血流动力学平稳,顺利停机,安返监护室,术后14~70 h清醒,术后早期出现躁动3例,短期低氧血症5例,肾功能不全2例,61例治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肾衰竭及脑出血。结论在DHCA期间合理安全的脑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DeBakey主动脉夹层患者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确保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2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症候 ,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器官的出血。急性出血病死率约占 10 % ,老年患者出血病死率高于中青年人 ,占 3 0 %~ 50 %。现对本院近 10年来诊治的 2 9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1991~ 2 0 0 2年我院收治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 810例 ,其中资料齐全752例 ,男 511例 ,女 2 41例 ,均有黑便或(和 )呕血病史 ,经实验室检查、消化道钡餐、内镜检查等确诊。1 2 方法  75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2 96例 ,男 180例 ,女 116例 ,年龄 60~92岁 ,平均 (74 75± 8 42 )岁 ;非老年组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胸微创手术在老年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施右胸微创心脏手术的年龄大于60岁患者38例,平均年龄(63.1±3.0)岁,其中22例(57.9%)实施了微创二尖瓣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资料、围术期效果及手术效果。结果患者术前并发症包括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患者13.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3%,陈旧性脑梗死18.4%,冠心病13.2%,高血压26.3%,肾功能受损10.5%,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5.2±7.8)%,术后无一例需要进行间断血液透析治疗,9例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延长(12 h),随访术后30 d内无死亡患者。结论经右胸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可以使60岁以上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径。  相似文献   

9.
院前抢救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新课题,而老年患者的院前抢救报道尚少。现将我院1992年1月~1998年7月间69例老年患者院前抢救做一分析,探讨老年患者院前抢救经验。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69例,均为男性,年龄60~89岁,平均71.5岁。冠心病36例(52.17%),脑出血5例(7.25%),呼吸衰竭、昏迷各3例(分别为4.3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胃粘膜病变各2例(分别为2.89%),低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近10年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05~2014年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包括老年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等)≥60岁住院死亡患者1130例的疾病分类报表,其中男性1067例,女性63例,年龄(87.24±6.76)岁,按照年龄分为4组,60~69岁组32例,70~79岁组86例,80~89岁组578例,≥90岁组434例,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死亡原因、顺位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 近10年老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前三位系统疾病依次为肿瘤426例(33.7%)、呼吸系统疾病375例(33.19%)和循环系统疾病191例(16.90%),下呼吸道感染(32.12%)、肺癌(12.04%)和冠心病(9.03%)是前三位单病种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分别是<90岁和≥90岁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近5年死亡患者中>90岁组构成比显著升高(χ2=34.70,P<0.001)。结论 肿瘤、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是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三大系统疾病,尤其要重视下呼吸道感染、肺癌和冠心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149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记录心电图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LAD、LVDS、EF)的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随访6~90个月。结果二尖瓣成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89例(其中生物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2例(其中生物瓣置换术11例),三尖瓣成形术46例,三尖瓣置换术3例,左房血栓清除术48例。体外循环时间(82.1±1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8±25.3)min。双极射频消融121例,单、双极联合射频消融28例,射频消融时间12-38(17.4±5.1)min。手术后即刻,心房颤动全部消失,窦性心律133例,节性心律1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围术期死亡3例,死亡率2.0%(3/149),其中2例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121例(82.9%),结性心律8例(5.5%),心房扑动5例(3.4%),房颤心律12例(8.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6%),安置永久起搏器。随访时间3~90个月,随访率78.8%(115/146)。随访期间死亡9例(4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梗塞死亡,3例脑出血死亡)。106例随访到的存活病例,93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87.7%。随访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减小,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同期行瓣膜手术及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手术安全性高,远期疗效确切。抗凝并发症仍是瓣膜置换手术远期的主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瓣膜成形或生物瓣置换联合射频迷宫手术可能降低此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以指导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1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n=64)及内固定术(B组,n=62)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扶双拐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术后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比B组明显延长[(72.8±10.1)min vs(55.7±7.8)min,P<0.05];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组[(365.5±51.2)mL vs (180.8±25.3) mL,P<0.01];A组平均扶双拐下地时间显著少于B组[(7.5±1.2)d vs(48.7±6.8)d,P<0.01];A组平均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2.5) d vs (15.2±2.1)d,P>0.05].A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B组(3.13% vs 19.35%,P<0.01).A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92.19% vs 75.81%,P<0.01);A组无移位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1% vs 88.89%,P>0.05);A组移位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92.85% vs 60.00%,P<0.01).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而内固定术可作为受伤前髋关节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或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男性55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83.72±3.84)岁]血压控制的临床资料。结果选用1种降压药占32%,2种以上占68%;用CCB占52%、8受体阻滞剂占55.2%、利尿剂占19.2%、ACEI占24%、ARB占46.4%。血压由(175.64±19.31)/(99.13±13.11)mmHg,降至(125.15±14.55)/(73.70±8.83)mm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见体位性低血压。结论老年人降压应个体化,平均血压降至125/74mmHg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动力髋螺钉系统(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总结该类患者治疗经验。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病例103例,其中采用DHS术式71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3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DHS组平均手术时间(96.7±8.6)min,平均出血量(317.7±26.5)ml,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2例,良26例,可6例,差7例,优良率81.7%;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平均(107.0±12.8)min,手术出血量平均(335.34-28.1)m1,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中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50例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3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5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在完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室间隔缺损的修复,手术时间3.0~5.8(3.5± 1.3)h,体外循环时间60~152(110±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5~98(55±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0~6.5(3.0±1.6)h,监护室停留时间14~36(15.0±8.5)h,术后胸液引流量58~230(65± 19)ml,术后自行下床时间15~30(20.0±7.5)h,术后住院4~10(5.0± 1.5)d.术后1周和3个月复查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无传导阻滞出现;心脏彩超示室间隔未见残余分流,心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示右侧肺部、胸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排痰护理佐治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寻求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有效的护理手段。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4月急诊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50)和排痰护理组(力=50),常规护理组患者仅仅采用常规护理,排痰护理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加综合排痰护理,连续7d。于护理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其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排痰护理组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而常规护理组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排痰护理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排痰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天数明显减少:喘息(3.07±0.43vs.5.35±0.75,P〈0.01)、肺部哮鸣音(3.02±0.42vs.5.05±0.71,P〈0.01)、胸闷(3.11±0.44vs.5.42±0.76,P〈0.01)、咳嗽(4.19±0.59vs.5.66±0.79,P〈0.05)。结论综合排痰护理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有较显著的辅助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电视内镜采集大隐静脉血管桥的体会。方法纳入自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择期行老年CABG患者303例,年龄60~84(68.6±7.3)岁。术中在电视内镜辅助下采集大隐静脉血管桥197例(ESVH组),采取全程切开采集大隐静脉(OSVH)106例,ESVH组与OSVH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在室射血分数、每例搭桥数目、伴发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ESVH组与OSVH组耗时分别是(38.3±8.8)min和(35.5±7.2)min(P〈0.01),ESVH组与OSVH组分别出现皮下血肿8例(4.1%)和2例(1.9%),无显著差异(P〉0.05)。ESVH组术后无下肢皮肤感觉异常、脂肪坏死、切口愈合不良并发症,慢性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OSVH组(2.0%vs 19.8%,P〈0.05);ESVH组术后下肢疼痛较轻,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OSVH组[(8.4±1.8)vs(13.3±2.8)d.P〈0.001]。结论内镜采集大隐静脉桥创伤小,能明显减少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睡眠质量和控制血压的作用。方法对在本院保健科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分析睡眠不良的原因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改善情况和血压变化。结果55.7%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睡眠不良。导致睡眠不良的原因中,精神情绪因素26例,占66.7%;其他依次为病理因素(17例,43.6%)、环境因素(10例,25.6%)、生活习惯因素(9例,23.1%)和药物因素(2例,5.1%)。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睡眠不良患者PSQI评分下降,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从(173.86±17.93)mmHg和(107.35±13.55)mmHg下降到(149.67±15.45)mmHg和(88.75±11.68)mmHg,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有效地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根据病灶部位和病变程度采用5种手术方式:A组(18例),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1例),经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10例),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27例),后路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经胸或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E组(5例),上胸段结核胸骨柄或胸骨劈开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A,B,c,D,E组分别为3.5,3.0,3.0,4.5,4.0h;术中平均出血量A,B,C,D,E组分别为350,450,300,640,600ml。(2)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A组(47.5±11.8)%,B组(46.9±10.2)%,C组(59.9±17.4)%,D组(61.7±18.6)%,E组(44.1±8.7)%。(3)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率:A组(64.2±19.1)%,B组(63.8±18.1)%,C组(56.9±11.8)%,D组(53.6±15.6)%,E组(63.5±17.1)%。23例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中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了一级。结论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老龄患者由于体质差,最好采用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围术期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由单一术扦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HOCM忠并75例,刃性47例(47/75,63%),女性28例(28/75,37%).年龄10—66(42.92±15.07)岁,术前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50—270(86.98±42.69)mmHg(1mmHg=0.133kPa)、令=部患行均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室壁确切除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4.二尖瓣成形术9,主动脉瓣置换术2,三尖瓣成形术3,先心病2例.围术期常规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全组体外循环时间66—258(J33.00±39.83)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5—157(84.71±25.85)分钟,机械通气时间8-396(2447±44.78)小时,术后住ICU时间1-27(299±3.23)天,术后住院时间6—35(10.20±5.31)天,术后胸腔积液12例,二次插管1例,气管切外1例,床旁血液滤过治疗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无气胸、无二次开胸探查及二次手术.术后片心房内径(37.31±4.34mm vs43.50±5.89mm,P=O.000),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12.31±7.00mmHg vs 86.98±42.69mmHg,P=0.000),室间隔厚度(15.41±5.00mmvs22.34±6.20mm.P=O.000)与术前比较均减小或降低。二尖瓣关闭好或仅有轻度反流,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基本消失。术后发生的主要心律失常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远期随访患者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动能NYHA分级级别较术前降低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能够安全有效地解除左室流出道的梗阻,消除二尖瓣SAM征,改善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