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静波 《解剖学报》2006,37(4):483-483
设计婴儿:据报道,由于英国政府放宽了对人体胚胎(包括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世界上第1例“设计婴儿”将于明年3月前后诞生。这名“设计婴儿”是为了避免患先天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婴儿的降生而精心营造的,部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是在合子(即受精卵)时期便决定了的,原因是精子或卵细胞带有一种有缺陷(或突变)的Rb基因,该基因的缺陷或突变使得成视网膜细胞无限增生,于是婴儿出生后必定罹患该疾患。为了不让这样的婴儿出生,医生要对合子进行筛查。即让精子与卵在体外受精,等它们发育为数个细胞时期,从中取单个细胞进行DNA分析,确定Rb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2.
章静波 《解剖学报》2006,37(5):491-491
设计婴儿:据报道,由于英国政府放宽了对人体胚胎(包括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世界上第1例“设计婴儿”将于明年3月前后诞生。这名“设计婴儿”是为了避免患先天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婴儿的降生而经心营造的,部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是在合子(即受精卵)时期便决定了的,原因是精子或卵细胞带有一种有缺陷(或突变)的Rb基因,该基因的缺陷或突变使得成视网膜细胞无限增生,于是婴儿出生后必定罹患该疾患。  相似文献   

3.
Pond.  B  李文伦 《国际遗传学杂志》1989,12(5):256-259
有些遗传改变包括改变基因功能,改变基因表达,或基因丢失(表1)导致了癌的发生。若干年来一直着眼于显性癌基因突变的研究,但最近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的遗传事件的描述又将研究兴趣集中于基因功能的丧失。Vogelstein等关于结肠癌多发性遗传位点丧失的报道,是最近发现中的一个,其它例子列于表2。视网膜母细胞瘤大约20年前,De Mars提出在某些家族性癌中,基因携带者可能是隐性突变的杂合子,继之后发生的体细胞突变使某个细胞的致癌基因成为纯合子,从而导致癌变。后来,Knudson发现家族性和散发型视网膜母  相似文献   

4.
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性(RB1)基因是位于染色体13q14上的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产物是一种105kD,与细胞正常表型维持有关的磷酸核蛋白。最先报道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与核基因纯合型失活有关。以后又有报告该基因致变还与许多实体瘤(如骨肉瘤、乳癌、小细胞肺癌、膀胱癌、肉瘤和间充质肿瘤)发生有关。失活的几种机制有:基因部分或全部缺失;位于外显子区的点突变。或位于内含子外周连续拼接序列区的点突变。这些突变导致异常产物的合成或105kD  相似文献   

5.
在细胞融合实验中发现,当恶性细胞与非恶性细胞杂交时,恶性受到抑制,这可能表明恶性肿瘤是体细胞隐性突变的结果。1971年Ohno就从理论上作过体细胞隐性突变比通过显性突变更有可能产生恶性肿瘤的论述,并认为隐性突变可由于导致同源染色体上未受累基因丢失的遗传事件而表现出来。这种半合子状态通常由同源染色体本身丢失引起。同年,Knudson用这种一般模型专门解释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模式。Friend等已接近于鉴定出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关的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和散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年龄发生曲线的分析,形成了遗传性的是一次突变所致,而散发的涉及到两次突变,可能累及相同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的假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易感性呈单基因显性遗传(外显不全)。故Knudson指出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致病是在生殖细胞两个等位基因中有一个缺失或突变。一次击中发生曲线表明,第二次突变是发生在体细胞水平。作者最近完成了对肾细胞癌(RCC)的分子杂交和细胞遗传学的分析。早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揭示,该病主要是3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缺失。作者发现21例中的18例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易感性以显性方式传递,现已将决定该肿瘤易感基因(RB)定位于13q14,与酯酶D基因紧密连锁。有人认为RB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都失活时,即可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在一些视网膜母细胞瘤中,13q14有分子缺失,证明RB基因在细胞水平上是以“隐性”方式起作用的,与用转染等方法检测出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证据表明骨肉瘤的发生中也涉及到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的突变。作者用Rb基因的cDNA探针(Rb-1和Rb-5)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研究了30例骨肉瘤(无眼肿瘤家族史)Rb基因的结构异常。13例(43.3%)有Rb基因的结构异常,包括Rb基因的全部或部分缺失及重排,其中7例纯合性缺失,6例半合性缺失或重排,后者5例每一片段的密度减少到正常细胞的一半,表明在其中的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全部Rb基因缺失。用RFLP和酯酶D的泳动率分析1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的合子性,28/30例病人白细  相似文献   

9.
Fabry氏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溶酶体病,是由于酸性水解酶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缺陷引起的。由于莱昂化作用的结果,此病有的杂合子可有非常低的α-galA活性,具有半合子病人一样严重的症状。但有的杂合子有正常表型及正常α-galA活性,即隐蔽携带者。作者对一个家系成员进行了临床、生化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确定先证者是新生突变的杂合子,而其他亲属无同样的基因缺陷。已有半合子新突变的报道,本例属杂合子新生突变的首例报道。先证者女性从16岁开始发病。反复肺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现角膜混浊及视网膜血管  相似文献   

10.
Rb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敏感基因,在目前不断发现与增多的肿瘤抑制基因中,人们对它了解最深。在许多人类肿瘤发生过程中Rb都突变或失活状态,在儿童散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中,由于体细胞突变,Rb基因的双拷贝同时失活。然而,最近有不少报道认为Rb基因在个体的早期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Rb的功能及其突变的影响,作者构建了Rb的一个等位基因已被破坏的小鼠模型,结果显示这种杂合体动物不易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但有些  相似文献   

11.
1971年Knudson提出了两次独立的突变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第一次突变可能是在生殖细胞内发生的,而第二次突变是在未成熟的视网膜细胞内发生的,患有单侧的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在某一个视网膜细胞内一定发生两次新的突变,这可能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的患者肿瘤的发生要晚于遗传性肿瘤的发生。实际上,Knudson的结论是基于:在发病年龄的分布上双侧者不同于单侧肿瘤,这些肿瘤发病年龄曲线的形态,以及在每个基因携带者身上所观察到的肿瘤的数目。Knudson还提出,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延迟,以解释那些有两个子代发病而其双亲健康的家系。关于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延迟突变的概念,后来由Herrman作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2.
【英】/LohmannDR…//AmJHumGenet·-1996,58.-940~949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座位(RBI)上的两次突变事件引起的一种儿童期眼部肿瘤。自1986年,一段显示RBI基因特点的染色体片段的CDNA克隆被鉴定之后,随后又鉴定的数个突变更证实了RBI基因的真实性。这些突变几乎构成了完整的遗传变化谱,范围从大片段缺失到单碱基的改变。突变具有广泛的异质性,长约183kb的基因中27个外显子多数发现有突变。到目前为止所报道的穷变分析,是对少数单侧或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最高突变率…  相似文献   

13.
一项来自几位胚胎学科学家的新研究显示,一个特别小的RNA片段可能在恶性儿童眼部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的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该肿瘤与Rb蛋白(或称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的突变有关,Rb功能障碍也与其他肿  相似文献   

14.
RB1基因早已被确认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唯一致病基因,也是人类第一个被分离的肿瘤抑制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科肿瘤,也是一种致死性肿瘤。RB1基因的突变检测,对RB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分子诊断、筛查、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早期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RB1基因中所发现的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易位、剪接突变以及各种复杂突变,几乎遍布基因的启动子和27个外显子,甚至还有部分内含子突变。但RB1基因不存在突变热点,这大大增加了RB1基因突变筛查的难度。RB1基因的突变不仅存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而且见于许多恶性肿瘤。本文对RB1基因突变筛查技术和发病风险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人婴儿型亚历山大病(infantileAlexanderdisease)发病的分子基础,为诊断、预防及最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方法对1例临床诊断为婴儿型亚历山大病患者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根据突变点序列设计错配引物,同时形成内切酶HpyCH4V酶切位点,对患儿父母及50名正常对照进行酶切分析。结果在该患者中发现GFAP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249C>T(R79C)突变,患儿父母及50名正常对照未见异常,表明该突变为新生突变和致病性突变。结论此次发现为国内首例中国亚历山大病患者GFAP基因突变报告;GFAP基因缺陷是造成中国人亚历山大病的原因,该突变结果可直接用于亚历山大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6.
已知视网膜母细胞瘤和Wilms肿瘤(肾胚细胞瘤)的自然史有许多相似处,两者都是成对器官(眼睛和肾)的恶性胚胎瘤,新生儿、婴儿、幼年儿童期发病。Cochran等首先注意到视网膜母细胞瘤双侧患者比单侧患者发病较早,Wilms肿瘤也是如此。这两种肿瘤的发病率在全部儿童肿瘤中很少受地理和种族差异的影响,多数患者为散发性,偶尔有两个或多个同胞、或旁系亲属受累,但他们的父母表现正常。Wilms肿瘤仅报导了少数病例,此病如能早期诊断能获得较好的预后。少数病人发现有一条特殊的染色体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精子测序技术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家系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PGT-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一个生育过2例SMA患儿(均已夭折)的家系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机械制动法分离11份单精子样本并进行全基因组扩增, 采用荧光定量PCR与Sanger测序法对扩增产物进行SMN1基因变异检测。选取女方、女方父母和男方的基因组DNA, 以及1份携带和2份未携带SMN1基因变异的单精子扩增产物, 在变异位点上下游2 Mb区域内选取10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设计引物进行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 通过连锁分析确定男女双方与SMN1基因致病变异连锁的染色体单体型。经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受精获取囊胚, 活检滋养外胚层细胞, 经全基因组扩增后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胚胎的单体型, 判断胚胎的致病性。对野生型胚胎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 选择SMN1基因型为正常的整倍体胚胎进行移植。于孕18周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 确认胎儿的基因型。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基因检测发现夫妇双方均携带SMN1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杂合变异, 其中女方携带的变异遗传自其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和筛选小鼠生发泡完整卵母细胞(Gv卵)特异基因,并检测其一在胚胎中的表达。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建立Gv卵特异的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法进一步筛选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采用RT-PC方法观察其一在着床前胚胎的表达。结果:克隆发现18个基因和8个EST序列在GV卵中特异表达。RT-PCR显示该阳性克隆的基因在GV卵、MII卵、1-细胞胚胎和2-细胞胚胎有表达,其短片段是预期要扩增者,从MII卵开始表达下降;长片段在Gv卵、MII卵、1.细胞胚胎和2-细胞胚胎表达未见明显变化。长、短片段两端序列一致。结论:该基因是GV卵特异cDNA文库中的一个基因,且是母源性基因,提示该基因在卵母细胞成熟和合子基因激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是一套转录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的转录中,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的DNA结合因子起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因子是对重叠于基因促进带上Sp1潜在的识别顺序的一段连接顺序起作用,另一个则是和附近的ATF识别顺序发生反应。我们已鉴定了两个在这些识别顺序中自发导致的具有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点突变。核基因并不约束这些突变的顺序。我们推断,这些核基因是RB基因表达和抑制癌症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双极细胞分化过程,研究视网膜的发生及片层化。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检测技术和HE染色法对胚胎及出生后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及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行观察,对视网膜BrdU和蛋白激酶Cα(PKC-α)阳性细胞密度进行统计。结果 1.小鼠视网膜在胚胎时期分化出色素上皮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出生后,神经母细胞层逐渐分化出各个层,至小鼠睁眼时基本分化完全。2.小鼠视网膜干细胞在胚胎期大量增殖,出生后增殖放慢并逐渐分化为各类细胞。经统计分析发现,视网膜干细胞在胚胎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到出生当天数量达到最大值,出生后,神经干细胞开始分化,数量逐渐减少。3.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从出生后第5天(P5)开始发育,至P20时发育完全。结论 小鼠视网膜的片层化与其功能的成熟相一致,视网膜的神经干细胞在出生后前期为分化高峰期,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P10以后仅在睫状体处存在神经干细胞,可能与成年以后的修复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