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剖宫产术中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对生殖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术中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对生殖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45例择期剖宫产者随机分为3组:A组手术前后均不应用任何抗生素;B组术后常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3 d;C组术中一次性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每例分别在术前术后行阴道液和宫腔液细菌培养,观察手术前后生殖道菌群变化和术后感染情况.结果 患者术前生殖道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36.84%,术后为63.15%(P<0.01),A组手术前、后均以厌氧菌为多,B、C两组术后的需氧菌株数多于厌氧菌;3组间术后宫腔细菌培养阳性率接近,术后感染率为6.67%,但C组术后阴道、宫腔的菌株数较A、B组少.结论 剖宫产术中应用抗生素容易出现生殖道菌群失调,剖宫产术后应合理应用抗生素,以术中一次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方法为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造瘘患者引流袋最佳更换时间.方法 将行肾造瘘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B组每3 d更换1次引流袋;C组每周更换1次引流袋.每天采集引流液行细菌培养,监测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比较3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A组、C组与B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的培养细菌阳性率明显超出B组.结论 肾造瘘患者,引流袋每3 d更换1次时,尿路感染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且可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可在临床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术期内不同液体治疗方法对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全髋置换术患者,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0例。A、B、C三组分别采用围术期限制性非限制性及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内死亡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A、B组相比较,C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内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明显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不同液体疗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不同,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方案与其他液体治疗方案相比能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近期死亡率,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腭裂修复手术松弛切口创腔直接暴露于口腔和填塞碘仿纱条的疗效。方法:将172例腭裂手术患者分为A、B组;A组90例术后松弛切口创腔填塞碘仿纱条,B组82例术中裸露松弛切口创腔;观察两组手术后12h内出血和手术4天后发热、复裂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复裂、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体温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术后饮食和精神状况表现良好。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创腔裸露比填塞碘仿纱条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对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100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9例,女性61例。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25例;B组静脉滴注组25例;C组局部注射组25例;D组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组25例;记录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12 h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4 d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隐性失血量B、C、D组明显低于A组(P<0.05),其中D组最低。术后12 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B、C、D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输血量D组明显低于A、B、C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超声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联合应用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置管与否及不同置管时间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接受TKA治疗的患者220例,剔除中途丢失病例,现将200例接受TKA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成A、B、C、D、E 5组,每组各40例,E组术后不放置引流管,A、B、C、D 4组分别夹闭引流管1、2、3、4 h后开放引流,5组均在引流量<50 mL后拔除引流管.观察各组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术后1 d和术后3 d,E组血红蛋白值高于A、B、C、D组(P<0.05);(2)5组术前、术后7 d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术后3 d,E组血红蛋白高于A、B、C、D组(P<0.05);(3)E组术后1 d和术后3 d患肢周径要大于A、B、C、D组(P<0.05);C组术后1 d和术后3 d患肢周径小于A、B、D、E组(P<0.05);(4)E组总出血量少于其他组;A组术后总引流量要多于B、C和D组(P<0.05),(5)术后第1天和第3天,E组患肢活动度明显低于A、B、C、D组患肢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C组患肢活动度均优于A、B、D、E组;(6)E组术后1 d、术后3 d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高于A、B、C、D组(P<0.05);但是,A、B、C、D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 d膝关节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第1天和第3天,E组患肢的膝关节评分(HSS)评分低于A、B、C、D组(P<0.05);C组患肢的术后HSS评分高于A、B、D、E组;(8)5组患者术后张力水疱,术后皮下瘀斑和皮下血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张力水疱发生率高于A、B、C、D组(P<0.05),C组术后的皮下瘀斑和皮下血肿发生率要低于A、B、D、E组(P<0.05),切口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1周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充盈缺损是静脉血栓直接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早期夹闭引流管3 h与其他组相比,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维持Hb,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临颍县人民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7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麻醉方法分为A组(37例)和B两组(40例)。A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B组患者接受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唤醒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结果 B组患者拔管时间和唤醒时间均短于A组,患者术后2、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2/37),B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24、48 h的MMSE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较好,患者术后清醒更快,疼痛感更轻,认知功能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136-1137
目的:探讨羟考酮与地佐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镇痛效果差异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双盲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收治ASA分级为I~II级,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手术停气腹时,A组静注盐酸羟考酮0.1mg/kg,B组静注地佐辛0.1mg/kg,C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记录术后清醒后1h、2h、4h、12h、24h切口VAS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对VAS>7分患者使用哌替啶镇痛,记录使用例数及次数,并记录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及例数。结果:术后1h、2h、4h,A组与B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12h、24h三组间VAS评分及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哌替啶使用情况,A组及B组显著少于C组(P<0.05),A、B两组咽喉疼痛发生率均小于C组(P<0.05);B组困倦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应用于腹腔镜手术,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使用,效果优于地佐辛,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冷敷联合氨甲环酸(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局部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初次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A、B、C组。A组45例患者TKA术前静滴TXA 1 g, B组45例患者在静滴TXA的基础上,关闭切口时关节腔注入TXA 1 g, C组45例在联合TXA组的基础上术后进行冷敷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引流量更低,且C组术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术后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更低,且C组术后24、48 h疼痛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术后3、7 d关节活动度(ROM)更高,且C组术后3、7 d ROM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A组,B组、C组术后3、7 d两股部周径差更低,且C组术后3、7 d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任何不良反应。围手术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意外,无动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
黄丽衡  陈俊衡  马楚洲  郑良杰 《重庆医学》2023,(16):2434-2438+2443
目的 评价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联合收肌管阻滞(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成A、B、C 3组(各36例)。A组行ACB联合iPACK,B组行ACB,C组行ACB联合坐骨神经阻滞(SNB)。对比3组术后静息时4、8、12、24、48、72 h和运动时12、24、48、72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统计累积镇痛泵按压次数、膝关节活动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和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 3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24、48 h静息时VAS评分和术后12、24、48 h运动时VAS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和C组术后48 h内的累积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更大、TUG用时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术后24 h内膝关节活动度更大(P<0.05),术后48 h TUG用时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且术后72 h内静息和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55-59+64
目的 探讨一种既能减少THA术后失血,又不影响其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引流方式。方法 将2017年8月~2019年5月在我科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30例;实验组:切口引流管夹闭2 h(A组)、4 h(B组)和6 h(C组)后开放,对照组(D组)持续负压引流。记录各组术后0~8 h、9~12 h、13~18 h、19~24 h的切口引流量;术前与术后24 h血红蛋白含量(Hb)差值;各组异体血输血例数;换药次数;术后第1、3天的VAS评分;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日、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8 h切口流量、术前与术后24 h的Hb差值、异体血输血人数及部分切口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9~12 h、13~18 h、19~24 h四组切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VAS评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不同时间节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引流管夹闭能有效减少THA术后失血,减轻患者疼痛、且不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康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术后夹闭4 h效果优于2 h、6 h。  相似文献   

1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及预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的易发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08例患者在导尿前均行尿培养证实无尿路感染。108例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包括A1组和A2组,A1组(24例)更换引流袋1次/d,A2组(30例)更换引流袋1次/3d。B组包括B1组和B2组。B1组(23例)接受膀胱冲洗2次/d。B2组(31例)不行膀胱冲洗。全部病例均于导尿后第4天和第7天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更换引流袋的时间和患者的菌尿明显相关,每3d更换引流袋的菌尿发生率低于每天更换者(χ2=6.89,P<0.01);膀胱冲洗组菌尿的发生率高于不冲洗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58,P<0.05);留置尿管的时间越久,菌尿的发生率越高(χ2=7.99,P<0.01)。结论:导尿后不膀胱冲洗,引流袋更换2次/周,缩短尿管留置时间等能降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148例脓液的病原菌培养与分析,厌氧菌阳性率为50%。讨论中提出,阑尾切口感染与手术技术、无菌操作、不同病原菌的关系,以及切口厌氧菌感染的特征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观察其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 将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和普通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实验组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基础上,于留置尿管表面、尿道外口、龟头和包皮处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根据使用说明书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比较2组患者第3、7天膀胱尿细菌培养的结果。 结果 对照组培养细菌3 d有12株,7 d有30株,实验组则分别为5株和8株。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3 d以及7 d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 d与7 d阳性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3 d与7 d阳性率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组织喷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可显著降低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提示能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其效果可维持7 d以上。但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电切术后两种引流袋对尿路感染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娇  许利卷 《海南医学》2011,22(7):141-142
目的探讨抗返流引流袋在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前列腺电切术后留置导尿的179例患者被随机分成抗返流引流袋组(A组94例)和普通集尿袋组(B组85例),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换一次,普通集尿袋每天更换一次。对两组一周以内及一周以上的尿培养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一周以内及一周以上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P〈0.01;χ2=33.13,P〈0.01)。结论抗返流引流袋可以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留置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间应用的止血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骨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松止血带前0.5 h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对照组松止血带时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比较两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D二聚体(D-dimer,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与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输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输血率为21.67%(13/60),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25/60),P0.05。手术后,观察组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D-D、aPTT、PT与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松止血带前0.5 h应用有助于明显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降低输血率,且不同时间应用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例特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针对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流程中可能引起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8例特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术前住院时间平均18d,手术时间平均5.4h,切口长度平均26cm,术后引流量平均445ml,术后引流时间平均4.5d,首次置换术前穿刺或切开活检次数平均2.6次,诊断感染前每个关节穿刺次数平均5.5次,假体均采用特制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结论:特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除具有一般全膝关节置换术所存在的易感因素外,其切口大,手术时间长,软组织损伤重,假体占位体积大,术前穿刺或手术次数及诊断感染前穿刺次数多,术后引流时间长,是造成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肥胖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早期疗效影响分析。方法 对我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期间300例需要行THA的患者根据入院时人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07例,BMI≥25)与非肥胖组(193 例,BMI<2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假体骨折、脱位、感染、深静脉栓塞),并分别在术后1、2、6个月时间比较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将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相比较,前者在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深静脉栓塞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总数发生率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假体脱位、假体骨折及感染的发生率,肥胖组虽然高于非肥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非肥胖组高于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会增加THA术中难度,增加THA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不同患肢体位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实验要求的33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102例):患肢术后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位;B组(111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伸直位;C组(119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三组患者均干预24小时并于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24小时引流量和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并对比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差别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女性患者中术后患肢屈髋位与髋关节伸直位相比可减少 TKA 术后总出血量、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相同屈髋角度下,屈膝30°较膝关节伸直位可减少隐性失血量。所以有理由认为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位相对有效地减少TKA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