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坚洪  陈兴活 《热带医学杂志》2005,5(4):445-446,453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表现老年住院患者276例,均行头颅CT检查,从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SBI的发生率为31.16%,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头颅CT显示病灶直径平均在0.4-1.5cm之间面积,94.19%为腔隙性脑梗死,81.40%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等。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明显高于非SBI者(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均为SB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病变多在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CI)的危险因素及非特异性症状。方法对照分析无症状脑梗死组与有症状脑梗死组(CI)及对照组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非特异症状,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临床记忆量表评定认知功能。结果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史、眼底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TIA)史、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比较,SCI组与CI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S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SCI有头痛、健忘等非特征性症状,认知功能评定近记忆力及注意、计算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SCI组临床记忆记忆商(MQ)及各项忆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SCI有与CI相同的危险因素,有非特异性症状及认知功能障碍,应重视SCI危险因素、非特异症状及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3.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危险因素。方法:对62例老年S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SCI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密切相关。结论:早期发现,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沄  李洪军  张晨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1):85-86,89
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也称为静止性脑梗死(SC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头颅CT或MRI)检查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卒中病人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一些研究认为,脑卒中伴有ACI与不伴有ACI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而另一些研究表明,这两类病人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1990年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Ⅲ(NINDS)将ACI列为脑梗死的一个类型,同时也将其列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ACI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 MRI 检查是否伴有无症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组与非无症状性脑梗死(非 SCI)组,其中 SCI 组62例,非 SCI 组73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2周及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对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3年内复发率、死亡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SCI 组与非 SCI 组两周及3个月 VCIND、VD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3个月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所占比例仍较高。虽然非 SCI 组两周及三个月 VCIND 发生率较 SCI 组高,但 SCI 组两周及三个月显示出更高的 VD 趋势。与卒中后2周比较,非SCI 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显著改善,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 SCI 组与两周时比较,卒中后3个月 SCI 组总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无显著改善,无统计学意义。SCI 组不能抬起上肢、不能独立行走及3年内脑梗死复发率、3年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 SC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显示出更高的 VD 趋势,会进一步加重脑卒中患者认知的损害,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脑梗死复发率及死亡率。在临床上应重视对 SCI 的诊断,并使患者对 SCI的危害得到充分的认识,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68例患者头颅CT或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BI40例,以腔隙性脑梗死为最常见(75%),病灶直径介于0.5~5.0cm;病灶多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和放射冠等部位。部分SBI患者表现为头晕、轻微头痛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均为SBI的危险因素。应充分认识SBI的临床特点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infarction,SCI)的临床、CT表现及其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经颅脑C T检查确诊为SCI患者60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总结其危险因素。结果 60例SCI经CT检查发现病灶81个,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灶55例,非腔隙性脑梗死5例。结论 CT检查是SCI诊断的主要方法和重要依据,对于SCI患者的危险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多个危险因素并存的危害远大于其叠加。对SC I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合理、有效的临床干预是防止SCI发展为有症状脑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12例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因无明显临床症状,SBI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但SBI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性脑梗死81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通过头颅CT或/和MRI检出8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检查所有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和心电图,采用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治疗并随访1a以上。结果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主要在半卵圆中心(72.4%)和侧脑室周围(20.7%),其发生率在高血压病患者为(71.4%),糖尿病患者为(33.3%),心脏病患者为(22.2%),随访a有(9.8%)患者发生脑梗死,(4.5%)患者发生脑出血。结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主要发生部位是半卵圆中心和侧脑室周围,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是其危险因素。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3~2005年入院的356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76例(20.16%),年龄好发于50~70岁共56例(75%),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5-1.5cm之间,94.75%为腔隙性梗死。88.30%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2.00%,糖尿病、高脂血症34.30%,冠心病、心房颤动均为ACI的危险因素。结论 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中,36 ~4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62.96%;83例(76.85%)的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1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2.04%,其中肺部感染最多有6例(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13,95%CI:1.322 ~ 3.712,P<0.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3.893,95%CI:2.319 ~6.535,P=0.003)、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OR=8.954,95%CI:1.783 ~ 45.128,P<0.001)是青年女性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青年女性脑梗死发生的最主要病因,控制好上述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42~83(64.9±10.8)岁。行头颅CT、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依据脑微出血检出的结果分成阳性组(23例)与阴性组(5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讨脑微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SWI检查的检出率比CT检出率高(χ2=27.17,P<0.05)。阳性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阴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存在脑微出血的比例高,SWI检查是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方法,年龄大、高血压病与脑微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微出血的一般情况,分析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脑梗死、防止脑出血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SWI检测,观察其微出血情况,根据有无脑微出血而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脂、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白质疏松症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情况.结果 微出血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患者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的人数较无出血组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等情况,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时要注意以上危险因素,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发病率为50.9%...  相似文献   

15.
急性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检出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MRI特征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包括836例因急性脑卒中在我院就诊并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对无症状脑梗死的MRI特征、危险因素、以及在各组脑卒中者中的分布情况加以分析。结果 836例中,31.8%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组的49.4%、腔隙性梗死组的33.8%、TIA组的15.0%、脑出血组的20.6%。ACI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分布于内囊、基底节、丘脑及半卵圆中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年龄及低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I主要以腔隙性为主、并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干预性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无症状脑梗死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只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治疗;干预组44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尼莫通保护脑细胞及中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测定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仅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3年随访期间,对照组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1例(52.5%)高于干预组12例(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望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从真  房雷  汪东 《河北医学》2004,10(10):888-890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塞 (SBI)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 1994年至 2 0 0 4年住院的5 33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确认有梗塞灶无卒中症状者 (4 7例 ,SI组 ) ,有卒中症状或卒中史而影像学检查发现无关梗塞灶者 (10 6例 ,SSI组 ) ,对两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BI的发病率为 2 9.7% (15 3/ 5 33) ,其中基底节区、额叶及顶叶、颞叶为好发部位。两组间的危险因素类似 ,以高血压最高 ,而SSI组中 ,女性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男性高 (p <0 .0 5 ) ,而高血脂的发病率则较男性低 (p <0 .0 5 )。结论 :SB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3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A检查,根据MRA所提示脑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n=125)和对照组(n=105)。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等危险因素,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胆红素、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狭窄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HT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22例和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HT临床特征:HT患者中,脑叶梗死占52.50%,大面积梗死占65.00%,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占62.50%;HT发生在发病后8~14 d占57.50%;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占90.00%,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占10.00%;HT发生后症状加重占42.50%。良好组和不良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服用抗凝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叶梗死、大面积梗死和CE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HT,HT多发于急性脑梗死后8~14 d内,多数为HI型,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症状加重。NIHSS评分>12分、服用抗凝药物是影响H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