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认知能力的评估作用。方法将100例AD患者根据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轻度AD组34例,中度AD组32例,重度AD组34例),同时选取知情的3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定量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功率谱按频率分为δ(1.0~3.9 Hz)、θ(4.0~7.9 Hz)、α(8.0~12.9 Hz)和β(13.0~24.9 Hz)4个频带,计算出各个频带的绝对功率值及δ+θ/α+β值,并以δ+θ/α+β值作为患者认知能力评估指标。将100例AD患者的MMSE评分和δ+θ/α+β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轻度AD组、中度AD组和重度AD组的δ+θ/α+β值分别为(3.748±1.816)、(4.757±2.243)、(5.792±2.085)和(7.032±1.883),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6,P<0.05),且轻度AD组与对照组、中度AD组与轻度AD组、重度AD组与中度AD组比较,δ+θ/α+β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依次为2.899、2.951和3.535,P<0.05)。100例AD患者的MMSE评分和δ+θ/α+β值呈负相关(r=-0.623,P<0.001)。结论定量脑电图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脑功能检测手段,对AD患者认知能力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玉宝 《海南医学》2012,23(4):23-24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在帕金森病患者认知能力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痴呆组(32例)和非痴呆组(30例),分别以定量脑电图检查,进行功率谱分析.功率谱按频率分为δ(1.0~3.9 Hz)、θ(4.0~7.9 Hz)、α(8.0.~12.9 Hz)、β(13.0~24.9 Hz)4个频带,计算出各个频带的绝对功率值及(δ+θ)/(α+β)值,并以(δ+θ)/(α+β)值作为观察指标,进行两个病例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 痴呆组的(δ+θ)/(α+β)值为(5.432±1.677),非痴呆组的(δ+θ)/(α+β)值为(2.724±1.241).两组行两独样本t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痴呆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6+θ)/(α+β)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 0.602,P<0.05,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定量脑电图可作为一种客观、快速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评价手段,(δ+θ)/(α+β)值可反映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正中神经电刺激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可能促苏醒作用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天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3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E、NE、DA、β-EP等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组脑脊液中DA、NE、E在神经电刺激前后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重症脑血管患者,选择实施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的预后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重症脑血管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施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评估。观察组为(δ+θ)/(α+β)上升组,对照组为(δ+θ)/(α+β)下降组。比较分析比值变化情况预后及GCS与预后的关系等,比较不同时段动态视频脑电图的脑对称指数(BSI)及(δ+θ)/(α+β)转变,对患者预后做评价和相关预测。结果:观察组死亡20例(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例(6.67%);生存10例(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例(93.33%)(P<0.05);相较于综合预后判断同患者死亡预测准确率,(δ+θ)/(α+β)比值变化均优于GCS,且GCS和(δ+θ)/(α+β)比值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呈现密切相关性(P<0.05);同干预前的社会、环境、躯体和心理各项评分相比,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较高(P<0.05);同干预前相比,实施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后的GCS评分更高(P<0.05);与对照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水平相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针对ICU发病24h内急性重症脑血管患者,采用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评估,可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对患者的疾病预后有预测性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定量脑电图(EEG)波频差异,慢、快波比例与AD、VD认知能力的关系。方法将30例AD患者、30例VD患者与30例正常老年人行EEG功率谱分析及视觉EEG评分。功率谱按频率分:δ(0.8~4.0 Hz)、θ(4.0~7.8 Hz)、α(7.8~12.8 Hz)、β(13.0~20.0 Hz),以(δ+θ)/(α+β)值作为观察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对3组全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中央、左额叶、左颞叶、左顶叶、左枕叶、左中央、右额叶、右颞叶、右顶叶、右枕叶及右中央的(δ+θ)/(α+β)值及视觉EEG评分进行比较。将AD、VD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δ+θ)/(α+β)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D组在全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中央、左额叶、左颞叶、左顶叶、左枕叶、左中央、右额叶、右颞叶、右顶叶、右枕叶、右中央的(δ+θ)/(α+β)值及视觉EEG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除右颞叶及右中央,其余各观察区域的(δ+θ)/(α+β)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的视觉EE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与VD组各观察区域(δ+θ)/(α+β)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组除枕叶,其余观察区域左额叶、左颞叶、左顶叶及左中央(δ+θ)/(α+β)值高于右侧对称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对照组各观察区域的左右对称部位(δ+θ)/(α+β)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VD组MMSE评分、视觉EEG评分与各区域(δ+θ)/(α+β)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定量脑电图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脑功能检测手段,有助于AD、VD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对AD、VD患者认知能力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定量脑电图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能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帕金森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均分为非痴呆组(n=41)和痴呆组(n=41),两组患者均给予定量脑电图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功率谱及(δ+θ)/(α+β3)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痴呆组患者相对功率谱明显优于痴呆组患者相对功率谱(P0.05);痴呆组患者(δ+θ)/(α+β3)值与非痴呆组患者(δ+θ)/(α+β3)值比较明显较高(P0.05)。结论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定量脑电图检查能够有效诊断患者认知能力,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酒精浓度(BAC)对格拉斯哥评分(GCS)和CT影像学表现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12例,其中92例完成BAC测量,有序回归分析不同浓度组BAC对GCS评分的影响.根据Rotterdam CT评分判断脑外伤的严重性,分别在Rotterdam CT 1~3分组和4~6分组中通过相关性分析BAC对GCS评分的影响.结果 BAC测定的患者中91%有颅脑CT阳性发现,43%的患者BAC>0 mg/dL.酒精阳性颅脑外伤患者的GCS评分低于酒精阴性患者(P<0.01).其他外伤变量在酒精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未见明显差异.剂量依赖模式下有序回归分析显示,逐渐增高的BAC是低GCS评分的一个重要独立预测因子(P<0.01);亚组分析显示在Rotterdam CT 1~3分组中BAC的增加与GCS评分呈相关性(P<0.01);而在Rotterdam CT 4~6组中未能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14~0.75).结论 酒精中毒可能是导致误判脑外伤患者意识的主要原因,但不能认为酒精中毒是影响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意识水平最重要的因素,脑外伤本身对意识的影响往往超过酒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方法 将97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通过GCS评分和CT检查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 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综合治疗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可能是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慧  叶玲  齐胤良 《吉林医学》2022,(2):323-325
目的:初步探究高压氧疗对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疗.比较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高压氧治疗脑外伤的疗效及对外周血CD34+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颅脑外伤患者147例,根据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断。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两组患者昏迷程度;重症颅脑外伤残疾评分(DRS)评估两组患者颅脑外伤残疾情况;治疗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定。于入院后,治疗第1、3、5、7、11及14天,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绝对值。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CS及D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G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OS评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外周血CD34+计数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从治疗第3天开始,观察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34+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外周血CD34+计数多,在治疗第7天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回落。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使脑外伤患者昏迷程度及颅脑外伤残疾情况减轻,改善预后。有可能与高压氧激活脑外伤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CD34+参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玉宝  张琼  王晓燕 《海南医学》2011,22(23):97-98
目的 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在CO中毒急性期对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CO中毒患者,均于就诊后24 h内行QEEG检查,进行功率谱分析.功率谱按频率分为6(1.0~3.9Hz)、θ (4.0~7.9 Hz)、α(8.0~12.9 Hz)、β(13.0,-24.9 Hz)4个频带,计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障碍者脑电活动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抽取经MECT(治疗次数≥6次)的住院精神障碍者(46例)的病案资料,分析抽搐发作时脑电图(EEG)各个成分波(δ、θ、α、β波)的幅度值和治疗后1周内的EEG,以及治疗前脑电活动、刺激电量、发作后抑制指数等相关因素。结果:MECT后的EEG异常发生率比治疗前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ECT时δ、θ、α和β波的幅度值与抑制指数呈显著正相关(δ:P〈0.05,θ、α、β:P〈0.01),除β波外均与刺激电量呈显著负相关(δ:P〈0.05,θ、α:P〈0.01,β:P〉0.05),而各个波的幅度值与年龄及治疗前、后脑电活动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CT对精神障碍者脑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治疗发作时δ、θ、α和β波的幅度值与发作后抑制指数及刺激电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外伤性颅脑损伤疗效的研究.方法 选取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出诊抢救中心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72例.其中对照组36例,予以营养脑细胞、脑保护治疗及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研究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共治疗14 d.比较治疗前后GCS、MoCA、NIHSS评分及治疗后GOS评分,治疗前后采血测定炎症介质,神经损伤蛋白及离子水平,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MoCA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GCS、GOS、MoCA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IL-6以及IL-18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IL-6以及IL-18含量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GFAP、MBP、NSE以及S100β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GFAP、MBP、NSE以及S100β含量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a2+、Zn2+以及Mg2+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Ca2+、Zn2+以及Mg2+含量较高(P<0.05).对照组有效率69.44%,与研究组有效率88.8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疗效,可降低神经损伤及炎症指标,提高离子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致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法医精神病伤残鉴定案例的特点、对伤残等级的影响,为此类案例的鉴定提供有益线索。 方法 收集浙江省嘉兴市康慈医院司法鉴定所2014年1月—2015年6月因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案例530例,分为研究组(合并DAI的颅脑损伤)72例与对照组(未合并DAI的颅脑损伤)458例,调查2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受伤至鉴定时间间隔、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伤后昏迷时间、鉴定时头颅CT报告、鉴定时脑电图报告、鉴定诊断意见、鉴定伤残等级等资料,使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受伤至鉴定时间、鉴定时CT报告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伤后昏迷时间、鉴定时脑电图报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伤残等级为7.92±1.39,对照组为8.72±1.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研究组轻度及中度异常脑电图、昏迷时间、GCS评分是影响伤残等级的相关因素,可以解释伤残等级70.6%的变化;对照组中度异常脑电图、昏迷时间、GCS评分是影响伤残等级的相关因素,可以解释伤残等级81.6%的变化。 结论 合并DAI的颅脑损伤案例伤残等级更高,伤残等级与伤后GCS评分、昏迷时间及轻度和中度异常脑电图相关。提高对DAI的认识对此类案例鉴定结论的判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脑外伤重症患者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变化。方法:选择109例脑外伤患者和13例脑肿瘤术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和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结果:程度不同脑外伤患者的APTF、PT、DD和FDP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BPC值却明显低于后者,脑外伤重症组的APTF、PT、DD和FDP检测值也明显的高于轻、中型脑外伤的患者,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BPC值也明显低于轻、中型脑外伤患者(P均〈0.05,0.01)。结论:脑外伤重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部分凝血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便携式脑电图床边动态监测昏迷患者脑功能状态在临床的应用,以期提供一种新的、简便有效的脑功能评估方法。方法:对120例昏迷病人进行动态脑功能监测:包括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和持续床旁脑电图动态监测,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随访3个月,结合患者的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预后评估。结果:反映脑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由轻到重的脑电图模式依次为:δ节律、失节律、三相波、局灶性癫痫样波、α昏迷、爆发-抑制、全面抑制;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Ⅲ级以上时预示预后不良;相同脑电图分级下,脑电图反应性良好的患者其预后较无反应性者好。结论:单次脑电图监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昏迷患者的脑功能损害程度,但不能非常准确的预测预后,而连续床旁动态脑电图监测可动态观察脑电图模式及其反应性、脑电图分级的演变,根据其变化趋势评价患者的预后结局,结果更可靠,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价重症脑损害脑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神经电生理技术,对106例神经重症所致昏迷患者的脑功能进行监测。结果 EEG异常率达100%。主要异常有中高幅慢波型、发作波型、α昏迷型、β昏迷型、纺锤昏迷型、三相波型、平坦波型及爆发-抑制型等8种类型。BAEP检查32例,异常率46%(15/32)。随访表明脑电图异常类型与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联合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神经重症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对重症脑损害的病因诊断、抢救治疗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连用14 d。于治疗前、治疗后4 d和7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并观察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及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恢复良好率(55.5%)显著高于对照组(27.8%)(P<0.05)。在治疗后4d和7d,治疗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和S-100β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