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出血凝血和纤溶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血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蛋白C(PC)、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I-1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D-dimer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AT-Ⅲ浓度低于对照组(P<0.001);Fib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有抗凝功能异常和纤溶性高的特点,脑出血急性期t-PA和PAT-1变化规范不同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P〈0.01)、APTT(P〈0.05)、TT(P〈0.01)、t-PA(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P〈0.05)、ATⅢ(P〈0.01)、PLG活性(P〈0.01)、PC(P〈0.01)、PAI(P〈0.0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抗凝活性下降及易发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程度,防止出血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 4 1例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4、8、12、4 8h和 3、7d共 7次抽取静脉血 ,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D 二聚体 (DD)、纤溶酶原 (PLG)、α2 纤溶酶抑制物 (α2 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 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 ,均导致PT、APTT的明显延长 ,t PA活性、DD含量的明显增高 ,PLG、α2 PI、PAI 1活性和Fg含量的明显降低 (与溶栓前比较 ,P均 <0 .0 1)。但这种变化为时较短 ,至溶栓后 12h ,各项指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 ,t PA与PAI 1已回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 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 ,应用时监测PLG、α2 PI、t PA、PAI 1、Fg和DD等指标 ,对判断溶栓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汤建民  张丽华  刘宗芳 《临床荟萃》2001,16(24):1108-11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揭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防止梗死事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1例);20例正常人作对照,UA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静脉血样,以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II(AII)浓度。结果:(1)UA组血浆AII浓度,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tP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治疗2周后,常规治疗组血浆AII浓度,PAI-1活性明显降低(P均<0.01),tPA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均不如苯那普利组变化显著。结论:(1)UA患者纤溶活性明显降低,表现为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2)苯那普利可提高UA患者纤溶活性,其重要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II浓度;(3)ACE抑制剂防止梗死事件的发生与其提高UA患者的纤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测定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纤溶酶原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溶酶原活性却下降(P<0.05),且各项指标的变化与病情轻重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VWF,t—PA及PAI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30例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测定其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化。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VWF含量及PAI活性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P<0.001),而t-PA活性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P<0.001)。结论 提示Ⅰ、Ⅱ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纤溶活性下降,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采用CA-700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SLT 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P〈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纤溶系统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血液流变性、凝血及纤溶系统的 变化。方法:在海拔3700m对8例HAPE患者在治疗前和临床治愈后检测其血流变 指标、抗凝血酶 Ⅲ(AT-Ⅲ)及纤溶指标。结果:HAPE患者治疗前较临床治愈后全 血粘度、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栓形成系数、红细胞聚集系数均显著升高(P<0. 05或0.001)。血栓素B2、vWF、纤维蛋白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活性, D-dimier增高显著(P<0.05~0.001),6-酮-前列腺素F、AT-Ⅲ降低非常显著 (P<0.01)。结论:血液粘度增高,T× B2与 PGI2平衡失调,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功 能紊乱参与了HAPE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0例,分别测定透析前后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透析前 M HD组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t-PA活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透析后MHD患者血浆D-D、FDP水平及t-PA活性较透析前明显增高,PAI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HD患者本身存在着纤溶系统的紊乱,而血液透析过程使得这种紊乱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慢性房颤病人血浆一氧化氮和血小板活性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房颤(AF)病人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的改变。方法:测定15例慢性AF病人和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窦性心率,对照组的血浆亚硝酸根及硝酸根离子(NOx^_),P-选择素(P-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AF病人血浆NOx^-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相反,AF病人血浆P-s和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人血浆Fib无明显差异。结论:AF病人血浆NO水平的下降,血小板的激活和纤溶活性的低下,可能增加了AF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缬纱坦组(30例),对照组按临床常规处理,缬纱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纱坦80mg/d,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和第3天采血测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I)。结果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ACT均无显著变化,两组的t—PA活性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而PAI活性明显降低(均P〈0、05或〈0.01),组间比较,缬纱坦组t—PA活性升高及PAI活性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纱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但可使t—PA活性增高而PAI—I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中主要纤溶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是人体纤溶系统的主要指标。其检测日益受到重视。用显色底物比色法对人体血浆中t-PA、PAI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对照组t-PA活性为1.55±0.67IU/ml,PAI活为8.077±3.07AU/ml。心肌梗塞、脑梗塞和冠心病患者t—PA活性较正常水平下降,PAI活性则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正常孕妇及15例妊局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A)。结果:非孕妇与正常孕妇、正常孕妇与好高征患者之间D—D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P<0.001);好高征患者FDP阳性率(100%)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15%);非孕妇与正常孕妇及好高征患者间Fg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非孕妇与正常孕妇之间t-PA:A无差异,但与妊高征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1),α2-PI:A则无组间差异。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高征者有血栓形成倾向。本文所检测的指标,尤其D-D、t-PA:A和α2-PI:A为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可作为监测妊高征纤溶及凝血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清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血栓形成关系,并就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Fg、血浆D-Dimer、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照比较其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浆t-PA活性:AMI和UAP明显低于SAP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活性、D-Dimer和Fg含量:AMI和UAP组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血清Fg含量、t-PA、D-Dimer含量,可以及时判断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状况,预防和干扰血栓形成,提高患者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我们对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1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C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SA相比,UA及AMI患者t-PA活性、t-PA/PAI比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PAI活性、Fg含量及D-Dimer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说明μA及AMI患者存在明显凝血活性增强及纤溶系统功能减退,这对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凝血与纤溶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凝血与纤溶动态变化特征。方法:监测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凝血与纤溶的一周变化,按是否有并发症分组分析。结果:就诊时各病例血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降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升高,并发症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升高,且vWF、GMP-140升高及Plg降低更显著;无并发症组AT-Ⅲ和vWF逐渐恢复正常,并发症组仍持续异常;并发症组持续t-PA降低及PAI增高,无并发症组却无变化;两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及α2-纤溶酶抑制剂(α2-PI)均无变化。结论: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存在凝血与纤溶激活和血小板、内皮细胞受损;并发症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损更严重,并伴有纤溶受抑,导致凝血与纤溶间失衡而产生高凝状态;无并发症组不存在纤溶受抑,其凝血激活和内皮细胞受损呈逐渐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后对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测定38例降纤酶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α2-抗纤溶酶(α2-PI)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bg、D-D、PAI-1及α2-PI明显升高,t-PA明显降低;降纤酶治疗后Fbg、D-D、PAI-1及α2-PI明显降低,t-PA明显升高,其中,Fbg、t-PA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的降纤、溶纤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