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y,EUS)联合粘膜切除术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216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US检查。排除血管性病变、外压性改变、进展期癌变患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最终入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患者共有165例,所有患者手术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通过EUS,根据内镜图像及超声回声特点对165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判定,发现间质瘤60例(36.36%)、息肉36例(21.82%)、异位胰腺20例(12.12%)、脂肪瘤17例(10.30%)、平滑肌瘤10例(6.06%)、神经纤维瘤9例(5.45%)、囊肿7例(4.24%)、胃癌3例(1.82%)、未明确诊断3例(1.82%)。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165例患者EUS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8.18%,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内镜联合黏膜切除术能在准确判断胃隆起性病变起源层次和回声改变情况下,有效提示病变性质,使得对胃隆起性病变的切除更加准确,对于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下食管隆起性病变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04-2010年85例食管粘膜局灶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选择超声图像显示病变来源于食管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者行内镜下病变组织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检查85例,47例知情同意后经内镜行粘膜或粘膜下病变组织高频电切治疗,成功率100%,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优质的超声图像、熟练的术中操作配合及术后严密观察和生活指导是检查及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内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6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内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检查,除45例为正常脏器外压、5例黏膜下血管瘤、7例静脉曲张而进行随访观察外,其余均经手术或活检获取病理确诊,将2种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黏膜下肿瘤104例,以间质瘤居多;胃非肿瘤性病变82例,以壁外压迫居多;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的74.2%(P0.01)。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胃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局灶性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疗效及影响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窥镜室就诊的450例共626处结直肠单发或多发隆起性病灶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统计病理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并结肠镜随访了180例患者术后6~36个月。观察术后病灶原位复发情况。结果 450例患者中,病灶大小: Φ≤1.0cm 278枚,1.0<Φ≤2.0cm 280枚,2.0cm<Φ≤3.0cm 52枚,Φ>3.0cm 16枚。病灶病理类型: 结肠癌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单纯腺瘤23例,非腺瘤性息肉44例,间质来源肿瘤及其他19例。病灶均经EMR完整切除。11例患者出现包括出血、穿孔等手术发症。180例随访患者经6~36个月内镜随访,出现病灶原位复发39例(8.67%),其中12个月内复发32例(32/39,82.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个数及结直肠肿瘤手术史为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MR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术后6个月内复查结肠镜。 相似文献
8.
9.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治疗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有效而可靠的方法。1984年日本首次报道了“黏膜剥落活检术”(strip biopsy),主要用于早期胃癌的切除,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EMR方法很多,透明帽吸引法是借助于负压吸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总结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者24例II缶床资料,分析EUS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外压性病变5例(20.8%),其中纵隔神经鞘瘤1例.纵隔淋巴结核1例,纵隔肠源性囊肿1例,胰腺癌2例,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60.O%.黏膜下病变19例(79.2%),其中间叶源性肿瘤9例,脂肪瘤1例,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食管结核2例,胃壁脓肿1例,胃壁蜂窝织炎1例,胃癌2例,胃壁巨大憩室嵌入脾脏1例,壶腹癌1例.有2例进行了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均获得细胞病理学诊断,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符;定位诊断准确率94.7%,定性诊断准确率63.2%.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有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对其定性诊断价值较低,积极开展EUS-FNA是提高定性诊断准确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对误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1 3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误诊较多的病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误诊原因。结果:病理与超声结果符合的病例有106例,与超声结果不符合的有35例,诊断准确率达75.18%(106/141),明显高于胃镜的诊断准确率33.33%(47/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下,回声不均匀、起源于肌层的黏膜下肿瘤,间质瘤的可能性比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P<0.01);对病灶位于胃窦尤其是胃窦大弯,并且超声图像示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形状不规则、起源于肌层的胃黏膜隆起性病变,除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是否存在胃异位胰腺的可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较困难;对起源于肌层的形态不典型的胃异位胰腺,有时与胃间质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经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93例中平滑肌瘤27例,间质瘤2例,脂肪瘤21例,异位胰腺13例,静脉瘤9例,正常结构5例,管腔外压17例.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直径1cm以内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59例十二指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特点,对活检标本行HE染色,7例疑有胃上皮化生标本行AB—PAS黏液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病理检查显示慢性十二指肠炎49例,其中黏膜内有继发于炎症的不同程度肠腺上皮增生,胃上皮化生及Brunner腺增生等病变。另有胃黏膜异位7例,良性淋巴组织增殖2例。结论:本组十二指肠黏膜直径1cm以内的广基息肉状隆起均为慢性炎症所致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55)
目的研究经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护理体会。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普通护理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全面护理组给予围术期全面护理。比较护理结果。结果普通护理组并发症、总的住院时间均少于普通护理组,P0.05。结论经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效果确切,辅以围术期全面护理,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间质瘤等)。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部分息肉可发生恶变,被视为癌前病变。研究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消化道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是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已被临床推广应用,但对消化道息肉尤其巨大及无蒂息肉内镜下治疗仍有一定风险,一年来我们据消化道不同部位及息肉大小、形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可行性及安全性的研究。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6年2月~2006年12月间接受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2015年两年间本院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03例,所有患者后均经超声内镜检查,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56例纳入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胃镜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患者超声检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共46例,其中平滑肌瘤16例、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8例、间质瘤2例、静脉瘤7例;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结论 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价值高,可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1):46-4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下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96例患者给予ESD手术治疗,统计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术后病理、并发症。结果: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93.75%(90/96)。术后病理:间质瘤20例,平滑肌瘤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腺瘤型息肉1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炎性息肉7例,异位胰腺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3例,腺癌2例,其他病变7例。并发症:3例出血,2例穿孔。结论:ESD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