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征战南北,建树颇多,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风云人物。提起养生,曹操的重视程度颇耐人寻味,他不仅崇尚气功养生,而且还身体力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养生财富。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曹操特别重视养生,曾多次问道于养生大家。西晋张华在《博物志·方士》中说:“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魏时方士,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不食,悉号三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从中我…  相似文献   

2.
俭式养生     
“难道‘养生’也要从俭吗?”初次接 触这个文题的人不免发出类似的惊叹。 其实,这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长期低收入 人群的务实做法。 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的22岁 即已走上社会,成为“工薪阶层”一员。 而老伴作为中学教师,退休后工资也一 直保持低水平,加上直供两个孩子从小 学到大专毕业,四口人多年的生活可想 而知。  相似文献   

3.
“食疗加保健,心态平衡加锻炼”——这是我近几年来坚持的养生理念。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养生理念,我的身体一直很好。我每年七、八月份体检一次,根据结果在饮食上加以改变。坚持做到“身轻似燕像朵花,耳不聋,眼不花,一天到晚笑哈哈;养生歌谣不离口,身体健康也靠它”。  相似文献   

4.
慈俭和静     
[解读]四字宝典中的慈,即不害物不损人,以养其天和;俭,不仅限于财,俭于饮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养精气等等;和,则是和谐之意,包括人际关系和谐,自身和谐等等;静,即身心不过劳。李庆远认为此四字乃养生者之根本。据说李庆远生于1679年,卒于1935年,享年256岁,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是高寿之人,而经别人整理的《自述》,则记述了他的养生至要之言。“慈俭和静”则是他养生纲要,值得吾人借鉴。慈俭和静!清@李庆远  相似文献   

5.
徐亚军 《养生月刊》2004,25(7):660-660
我从小身体瘦弱,常生疾病,在别人劝说下,很早就注意养生健身,如今我已年过半百,虽然并不健壮,也不是绝对无病,却自觉身心各方面都较健康。我养生的方法除了淡泊、养心、保持乐观以外,具体做法就是遵循“节约”二字。我体力精力不如  相似文献   

6.
谈起养生之道,可谓五花八门,有人喜欢运动养生,有人偏爱饮食养生,有人看重益智养生,有人钟情于旅游养生……其实。对于养生,我们只要各取所需,各择其适,在坚持“合乎科学”的大前提下,顺其自然即可。前不久,我去拜访原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当话题谈到健康与养生时。老教授却向我谈起了他——“玩”出来的养生经。  相似文献   

7.
饮食,活动,意识既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临床生物医疗模式必将为全方位和较为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模式所取代。治未病的辨证施治,必将推动临床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临床营养,意识医学作为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早期并表现在整个病情的恶化和康复过程。治未病中的辨证施治同样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在于运动,一“勤”天下无难事,生活方式中的勤和俭,是克服“奢侈贪懒”的一剂良药,也是养生保健的必备良方。这就是力崇勤俭之德。克勤克俭,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也是修身养性。勤俭合一,言行一体,勤俭是生命的基础,勤俭是亚健治未病的必要措施,也是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勤行俭食必将成为修身养心的自律和辨证养生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8.
曾庆鸿 《养生月刊》2010,31(3):264-265
“不养生”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这是王蒙的养生之道。 大作家王蒙曾就养生之道请教过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周谷城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王蒙大受启发,联想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有的吃补药吃出了大病,有的练气功练得走火人魔,有的炼丹服药把自己毒死,有的练长跑把自己累死,都是因为养生过头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1、我国古代各人的“数字”养生法 “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三戒”养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有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相似文献   

10.
《养生月刊》2005,26(4):i001-i001
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姜邵铨来函说:我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自费订了不少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报刊,其中尤以《养生月刊》对我帮助最大。我边学习,边实践,边写体会,使我对“养生保健”逐步入了门.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11.
我已近知天命的年岁,至今未曾涉及“养生”二字。应朋友约稿,写写绘画与养生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1.“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2.“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民间也有“夏令进补,冬天打虎”的健身谚语,饮食进补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我要健康、我要长寿!单纯的长寿如果是病病歪歪,躺在床上的长寿,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的是健康长寿。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这种通过养生保健而获取健康的方法。对于养生,从古到今有许多论述和方法,下面是我多年行医、科研工作的总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摄生”,也叫“调摄养生”。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才可能让人健康长寿。第二部分是“调养”,也叫调养保健。就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身体状况调养自己。《黄帝内经》提出的所谓“治未病”,也就是提前预防,保健自己。第一部分摄生“摄生”也叫“调…  相似文献   

15.
道家“仿婴孩式”养生思想注重人之本源,强调运动调摄养生、精神调摄养生、人与自然养生、人与社会养生,这种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中医养生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到南京开会,抽暇逛玄武湖。在波光粼粼的湖边,在寂静的明长城小径,到处是三五成群的老人。一走一过,听到他们所谈的话题,多和养生保健有关。哈尔滨晨练的老人其实也是如此。这些老人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养生经,都是养生专家。养生来自实践,人人得而谈之。通过“答读者问”这样一个窗口和大家交流,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难得机会。  相似文献   

17.
殡葬宜俭     
编辑同志:谈到养生,必然提到人的生死观。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化中,从来都主张以乐观豁达的精神看待生死,孔子历来主张丧事从俭。“孝心”主要是寄托对先辈子的感恩和对他们化精神的传承。但目前个别地方干部却置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于不顾,看风水、修坟墓,不但损害了国有资源,而且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这张照片中矗立在良田中硕大的坟墓,  相似文献   

18.
刘俊杰 《养生月刊》2004,25(8):705-708
喜逢盛世,颐养天年,谁不想养生健身、安度幸福晚年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养生健身、安度幸福晚年呢?有的同志说:“老年养生各有所好,老年养老各有个的办法。”我的体会是:老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之我见漫谈养生之内涵清华大学吴年宇我参加中国《莲花圣光功》学习前,根本不知晓“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学习亲身悟到“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最完美体现。它赋与了修身养性以全新的概念,是简单易行的养生大道。养生要从正确的认知开始。今天社会的医...  相似文献   

20.
杨锋 《养生月刊》2009,30(10):954-955
在养生健身方面,有“动”与“静”两种观点。“动”态养生观者强调运动锻炼,还有工作时多思考、多与社会接触等等;“静”态养生观者提倡静坐,包括精神恬淡、寡欲,饮食提倡素食、节食等。两者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动”与“静”两者无优劣之分,也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