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两种包虫细虫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比较,对7种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其中3种引物OPB16、OPB11和OPB10的扩增产物可明显地将棘球蚴和泡球蚴在基因水平上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灰仓鼠和子午砂土鼠实验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一种对多房棘球蚴易感和实验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方法:3种动物在实验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不同时期剖检,观察多房棘球蚴在其体内的发育状况。结果:在感染后第91d剖检的3种动物平均湿囊重和囊重占体重的百分比分别为:灰仓鼠15.0±2.1g和32.3%;子午砂土鼠3.3±1.1g和6.9%;NIH小鼠0.6±0.6g和2.4%。第188d时各为11.8±2.7g和21.7%;8.1±5.1g和15.4%;8.4±8.3g和26.7%。灰仓鼠和子午砂土鼠在第91d时,原头节已发育成熟。而NIH小鼠在188d原头节才发育成熟。结论:灰仓鼠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易感性高于其他两种动物,其感染率高,囊泡发育佳,生长速度快。该鼠是感染多房棘球蚴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细粒棘球蚴实验感染鼠体液免疫动态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胶乳凝集试验(LA)、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试验(EIT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ELISA试验(Dot-ELISA)以及免疫荧光试验(IFA)5种免疫血清学方法,对细粒棘球蚴实验感染鼠的抗体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这5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抗体,其中以Dot-ELISA及IFA最敏感,于感染后2周即有部分鼠测到抗体。ELISA、EITB和LA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依次为4周、2月和3月。感染8月及1年的病鼠全部阳性,而对照鼠则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细粒棘球蚴(Eg)或多房棘球蚴(Em)微囊对小鼠肝脏Em感染及致病的影响。方法收集Eg和Em原头节,分别体外成囊培养6周和8周。将60只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Em/Em感染组、 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和假手术组等4组,每组15只。Em/Em感染组、 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感染Em微囊50个(1×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 Eg微囊50个(1×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生理盐水1 ml,1个月后小鼠开腹,经肝门静脉注射感染2 000个(200μl)Em原头节;假手术组小鼠腹腔和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腹腔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 3和6个月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中抗包囊囊液蛋白抗体情况。肝门静脉感染后1、3和6个月,每组各剖检5只小鼠,肉眼观察肝脏病灶感染情况,并进行量化计分。取各组小鼠大叶肝脏,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肝脏病灶组织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体外培养6周的Eg微囊直径为300~500μm,培养8周的Em微囊直径为150~300μm。ELISA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后脾脏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脾脏和血液中T、B、Th1、Th2、Treg、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Th1和...  相似文献   

7.
8.
江莉  温浩 《地方病通报》1998,13(1):7-10
对囊型棘球蚴和泡型棘球蚴的不同组织及犬泡状带绦虫和豆状带绦虫、猪囊尾蚴,细颈囊尾蚴等四种异源绦虫组织共14种抗原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两种棘球蚴同种组织的主要蛋白质区带的电泳图谱差别不大,不同组织的电泳图谱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棘球地细胞系及棘球绦虫的遗传分类提供依据,本实验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拗染色体。从外科手术的包虫病人体内获取棘球蚴原头节和生发层细胞,按染色体的常规制备方法并加以改进,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对141个分裂像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在5~20条之间,14~18条占明显优势。每一核型有一对染色体呈大棒状,似呈中间或亚中着丝粒,其余染色体呈方点状,似呈端着丝粒。本实验建立了适合棘球蚴染色体制备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测定了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小鼠细粒棘球蚴不育囊的超微结构。其囊壁由角皮层和生发膜构成,角度层含有纤维基质和不规则形颗粒,生发膜又可分皮层区和细胞区。在皮层区基部见到线粒体,微毛间见到“吞饮泡”样质膜凹陷;在细胞区主要有皮层细胞、肌细胞、含糖原细胞等,在有的含糖原细胞中还见到“核仁管系统。”  相似文献   

11.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证实家犬体内是否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方法 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现场收购的30条牧羊犬,经麻醉后处死解剖,在1只雌性牧羊犬小肠内发现棘球绦虫成虫1万条以上,经显微镜观察,疑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用Eg1f/r和EM-15/17EM引物分别对两种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孕节长大,生殖孔偏后,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侧囊),内含虫卵200~800个。多房棘球绦虫较短小,4~5体节。孕节中子宫呈简单的囊状,无侧囊。生殖孔开口于侧缘的前半部。线粒体12S RNA序列鉴定,扩增样本DNA经同源序列比较发现,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具有相同的序列;扩增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具有相同的序列。分别确定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虫种。结论 首次证实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棉羊源细粒棘球蚴对不同品系小鼠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差别。用NIH小鼠、CR鼠、BALB/C小鼠和昆明株小鼠,在实验感染新疆南部和田和新疆北疆绵羊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的不同时间剖检,比较观察细粒蚴在其体内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3.
婴儿利什曼原虫实验感染草原兔尾鼠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不同量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结果表明,不同量的原虫感染对动物体重及肝重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脾重则有一定的差异。肝脏原虫负荷随感染虫量的增加而加大,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草原兔尾鼠是一种对利什曼原虫非常敏感的实验动物,同时在用级差较小的不同量的原虫接种后,可以显感染程度的差别,这就为利什曼病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5.
子午砂土鼠,NIH小鼠和昆明株小鼠在实验感染绵羊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在不同时期剖检,观察了细粒棘球蚴在其体内的发育状况,三种鼠平均湿囊重及其占体重百分比,子午砂土鼠均高于其他两种小鼠。子午砂土鼠在感激后274天时,部分原头节已发育成熟,在357天时,全部成熟,结果表明,子午砂土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高于其他小鼠,表现为包囊发育好,生长快,是细粒棘球蚴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6.
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小鼠的细胞因子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观察经实验诱发棘球蚴病小鼠体内几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研究棘球蚴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对小鼠腹腔接种棘球蚴原头节,持续220d观察其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比较,IL-2始终低于正常值,在220d达到峰值;IL-4在140d前呈增高趋势,以后逐渐下降;GM-CSF始终在正常水平以上波动,其中在100d达到峰值;IFN-γ在100d后超过正常值,140d后又急剧下降,说明机体在抗包虫免疫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是Th2辅助的体液免疫与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草原兔尾鼠几种同工酶等位基因位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严蕾  蒋卫 《地方病通报》1996,11(2):32-35
本文报告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草原兔尾鼠的肝脏和心脏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苹果酸酶(ME)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的结果。结果表明草原兔尾鼠同种脏器中同种酶的同工酶谱基本相同,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存在着遗传多态现象。不同脏器的同种酶谱差异明显。讨论了实验结果作为这种动物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资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新疆西部天山区域和阿尔泰山区域牛源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原头节实验感染不同品系小鼠后的不同时期剖检,比较观察细粒棘球蚴在其体内的发育情况。结果为四种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在雌性鼠中的发育较雄性间的为快,在四种小鼠中,西部天山牛源E.g比阿尔泰山牛源E.g的发育较好,生长亦较快,感染后10个月,西部天山牛源E.g在鼠体内出现了发育成熟的原头节,而阿尔泰山牛源E.g到第12个月时仅有一只鼠出现发育成熟的原头节,表明西部天山牛源E.g与阿尔泰山牛源E.g在四种小鼠中的发育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草原兔尾鼠主要脏器及毛发中无机元素测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25只健康草原兔尾鼠(雌雄各半)心、肝、肾、脾、肺及毛发中无机元素铜,铁、锌、铅、镉、砷的含量,发现锌、镉、铅、砷在毛发中浓度最高,铜、镁在脾脏中浓度最高,铁在肝脏中浓度最高,铝在心脏中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棘球蚴AgB抗原家族的不同亚单位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参考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我国新疆、甘肃和四川来源的细粒棘球蚴(Eg)和多房棘球蚴(Em)虫体DNA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TA载体中测序。用Bioedit分析软件和Blastn、NPS@和IEDB等在线分析系统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从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中克隆获得AgB抗原的全部5个亚单位基因,经测序确定为正确的目的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mAgB的5个亚单位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而EgAgB的亚单位基因变异性较大。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种间差异分析显示,相同亚单位基因的序列一致性为87.69%~100%。AgB各亚单位抗原主要的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等3个类型。其中,AgB1、AgB2和AgB4等3个亚单位抗原中无规卷曲所占比例较高。AgB各亚单位抗原预测表位区共10个,分别是AgB1:1~7和21~27,AgB2:1~7和29~36,AgB3:1~11和18~28,AgB4:1~13、27~37和39~60,AgB5:1~11。结论 EgAgB和EmAgB亚单位抗原表位区的大部分序列一致或相似,预测的10个表位区主要位于序列N端。在5个亚单位抗原中,AgB1、AgB2和AgB4的抗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