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广州某鞋厂112名(男43名,女69名)工人的血苯浓度,应用微核试验及彗星电泳测定淋巴细胞DNA损伤。结果显示,苯接触者血苯浓度升高(P<0.001),以刷胶车间工人最高(0.0296μmol/L),其次为成型车间(0.0035μmol/L),对照组工人血苯值为(0.0004μmoL/L)。3组间DNA损伤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刷胶车间工人微核率为5.2‰,彗尾DNA含量为42.6%;成型车间工人两项指标分别为2.1‰,38,8%;对照组则为0.5‰和32.3%。提示苯可致淋巴细胞DNA损伤,损伤程度与苯接触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辛硫磷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硫磷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方法将60只健康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和10、20、40、80 mg/kg辛硫磷染毒组以及阳性对照组(40 mg/kg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2 d),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10 ml/kg,每日1次,连续染毒14 d。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辛硫磷的遗传毒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仅40和80 mg/kg辛硫磷染毒组小鼠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性升高,各剂量辛硫磷染毒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和DNA损伤专用单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辛硫磷染毒剂量的升高,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拖尾率和DNA损伤专用单位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辛硫磷对小鼠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3.
杀虫剂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检测乐果、甲基对硫磷、氯氰菊酯、扑灭司林等杀虫剂的遗传毒性。方法:分别用10,50,100,200μg/ml浓度的乐果、甲基对硫磷、氯氰菊酯、扑灭司林在37℃下染毒人外周血淋巴细胞0.5 h,同时用100μg/ml的过氧化氢(H2O2)作阳性对照,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阴性对照。用彗星试验检测以上4种农药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相比,乐果和对硫磷在100μg/ml浓度,扑灭司林和氯氰菊酯在200μg/ml浓度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明显增强(P<0.01)。结论:受试的4种农药可引起DNA损伤。 相似文献
4.
5.
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方法选择2家密度板厂151名甲醛暴露工人(暴露组)和某推土机厂112名非甲醛暴露工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作业环境的甲醛浓度,采用彗星试验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评价其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暴露组工人作业环境中的甲醛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0~7.88mg/m3)高于对照组(<0.01mg/m3)。高暴露组Olive尾矩为3.95,95%CI为3.53~4.43;低暴露组Olive尾矩为3.03,95%CI为2.49~3.67;对照组Olive尾矩为0.93,95%CI为0.78~1.1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彗星尾长为6.78,95%CI为6.05~7.6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2.59,95%CI为11.80~13.43;低暴露组彗星尾长为11.25,95%CI为10.12~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65±0.36)%,低暴露组的微核率为(0.41±0.25)%,对照组的微核率为(0.27±0.13)%,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均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按吸烟情况分层后仍有增高的趋势。结论甲醛暴露可导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和染色体损伤水平增高,并且有随暴露水平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3个遗传终点来评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长春新碱(VCR)后的遗传损伤。方法 外周血来自男女2名助血员,用终浓度为0.00(溶剂对照)、0.01、0.02、0.04、0.08μg/ml的VCR染毒24h,再用微核试验、彗星试验和hprt基因突变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微核试验以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核芽、核质桥、核分裂指数和凋亡细胞作为染色体损伤指标;彗星试验以平均尾长和平均尾相作为DNA损伤的指标;hprt基因突变试验以基因突变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3种试验均呈阳性。hprt基因突变率和凋亡细胞数从0.02μg/ml剂量开始与对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指标从最低剂量组开始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并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结论 VCR在体外可通过不同机制诱发人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7.
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基因型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石棉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和人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hum an8-oxoguan ine DNA glycosydase,hOGG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了解石棉肺与DNA损伤和hOGG1基因型的关系。方法以101名石棉作业工人作为观察组、141名非石棉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程度;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 erase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 ents length polymorph ism,PCR-RELP)法确定hOGG1基因Ser326Cys多态分布。结果(1)石棉接触组基础DNA损伤程度(basal DNA dam age,DB,34.8±16.8)、H2O2诱导后的DNA损伤程度(H2O2-induced DNA dam age,DH,136.7±36.0)及修复损伤4 h后的DNA损伤程度(repair DNA dam age,DR,51.0±1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石棉肺组DH(147.0±30.8)和DR(56.9±21.4)显著高于非石棉肺组(125.7±38.2和44.9±15.4)(P<0.01)。(2)石棉接触组和对照组hOGG1基因Ser326Cys多态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22,P=0.89)。而石棉接触组中,石棉肺人群Ser/Ser、Ser/Cys、Cys/Cys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5.5%、51.0%和23.5%,与非石棉肺人群(48.0%、36.0%和16.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3,P<0.05)。石棉肺组中Ser/Cys和Cys/Cys基因型人群,DH和DR均高于非石棉肺组相应人群(P<0.05)。(3)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hOGG1基因型对患石棉肺的风险无明显影响(OR=0.66;95%CI=0.38~1.13)。结论接触石棉会导致DNA损伤,携带Cys等位基因的人群DNA对H2O2氧化损伤敏感性增强且DNA损伤的修复能力降低可能是促成石棉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砷对人淋巴细胞 DNA 氧化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砷(As)引起植物血凝集素(PHA)刺激和无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氧化性损伤。方法:用10μmol/L砷处理细胞2h,经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或彗星试验)-FPG(甲酰胺基嘧啶-DNA糖基化酶)消化法检测砷引起的DNA碱基损伤。结果:砷引起的DNA链断裂的修复过程与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修复过程类似,FPG消化产生的单链断裂,或砷引起的碱基损伤在PHA刺激淋巴细胞较未刺激细胞显著,在PHA刺激的淋巴细胞,砷和H2O2引起的DNA链断裂2h分别修复63%和68%,但在未刺激细胞分别修复大约34%和43%,在PHA刺激的淋巴细胞,砷和H2O2引起的碱基损伤2h分别修复40%和49%,但在未刺激细胞分别修复大约19%和21%。结果:微量砷可引起人类细胞DNA氧化性损伤,损伤的碱基主要是嘌呤或甲酰胺基嘧啶,未分裂(刺激)淋巴细胞修复砷与H2O2引起的DNA损伤较慢。 相似文献
9.
煤烟对人群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不同种类的煤烟对人体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不同,研究煤烟对人体健康的潜隐性影响。方法:为期18个月的人群干预试验。以使用普通原煤为生活燃料的农村家庭妇女作为试验对象,其中一组妇女改用固硫型煤为试验组,另1组妇女仍然使用普通原煤为对照组。选择彗星试验检测实验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分别于试验前、实验12月和18月时测定1次。结果:试验组的彗星细胞率[COMET(%)]降低,对照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固硫型煤代替普通原煤作为生活燃料,可降低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对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硫化镉量子点(CdS quantum dots,CdS QDs)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设2.5、5.0、10.0、20.0、50.0、100.0μg/ml CdS QDs(乳化膜法合成)6个剂量组作用于CHL细胞,对照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CdS QDs对CH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CHL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CdS QDs 24 h后.测定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 CdS QDs染毒24 h后,细胞变形、收缩,胞体折光性脆弱.随着CdS QDs染毒剂量的增加,CHL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且各剂量组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dS QDs染毒24 h后,随染毒剂鼍的增加,各剂量组细胞LDH释放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0.0μg/ml CdS QDs剂量组的MDA含量分别为(1.284±0.025)和(2.182±0.699)mmol/mg,与对照组相比[(0.493±0.018)n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0.0、50.0、100.0μg/ml CdS QDs剂量组的GSH含量分别为(125.101±20.441)、(105.574±17.575)和(99.697±4.591)mg/g pro,与对照组[(242.852±20.821)mg/g pr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CdS QDs对CHL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浓度砷(50、100、200、400μg/L)对正常人淋巴细胞进行染毒后,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研究砷暴露对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砷染毒72 h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核分裂指数、核质桥、核芽与砷暴露浓度均呈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在本研究染毒剂量下,亚砷酸钠对人正常淋巴细胞有一定的遗传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1,3-二氯-丙醇(1,3-DCP)3-氯-1,2-丙二醇(3-MCPD)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方法 56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1,3-DCP、3-MCPD各3组,剂量分别为10,20,40 mg/kg,灌胃染毒每d 1次,连续7d.染毒后,取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彗星实验.结果 染毒1,3-DC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率分别为22.90%,46.75%和73.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中、高剂量组淋巴细胞DNA迁移度分别为(8.056±2.291),(9.378±3.658)μ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染毒3-MCPD,各剂量组小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DCP对雄性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DNA损伤作用,而3-MCPD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射线对人体淋巴细胞DNA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可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激发和电离 ,造成DNA损伤 ,染色体畸变率增加。染色体畸变已作为评价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参考指标。我们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技术对放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了检测 ,以探讨简易、敏感的评价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指标。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查阅某市区所有放射人员剂量档案 ,选出有确切累积暴露剂量的放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该市从 1989年开始要求放射人员佩带个人剂量监测仪 ,但由于多种原因 ,自 1989年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中仅 80人有确切受照剂量接触史 ,均为男性 ,… 相似文献
14.
改良彗星试验检测紫外线照射致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不同方法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彗星实验,以确认最佳实验条件。通过紫外线照射全血比较不同铺胶层数对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铺有细胞、凝胶混合物的玻片在pH10的碱性裂解液中作用1h,碱性电泳液中预电泳20min,25V300mA电泳20min,15min中和2次,5μg/mlPI染色15min,计算彗星细胞率。并用本实验室方法观察紫外线照射对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结果 用生理盐水、PBS作为缓冲液在冰浴下提取淋巴细胞的慧星细胞率与全血结果相近。但室温下提取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增加。30W紫外灯照射30min,45min与未照射组相比彗星细胞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一层胶与二层胶结果相比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结论 全血用于检测淋巴细胞DNA损伤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无人为操作引起的DNA损伤,紫外线可诱导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有明显的剂量-效应趋势,减少铺胶层数,节省时间,结果与二层胶彗星细胞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职业接触对生产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应用彗星试验对广州某客车制造厂6个车间的346名(男240,女106)工作人员,进行淋巴细胞DNA损伤检测,其中306名为生产工人,40名(男20,女20)管理人员为对照组。结果 6个工种的彗星矩(TM)各不相同(P=0.003),以喷漆工的TM最大[3.25μm(2.97~3.55)],其他依次为车床工[3,18μm(2.66~3.82):、辅助工[3.13μm(2.82~3.48)]、电焊工[2.89μm(2.63~3.19)]、管理工人[2.54μm(2.22~2.90)]和组装工[2.32μm(2.02~2.67)。吸烟可使DNA损伤增加(P=0.023)。经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职业暴露、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发现,职业暴露(P=0.001)和吸烟(P=0.019)可分别影响TM值的改变,使DNA损伤显著增加。结论 职业接触和吸烟可致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17.
氢醌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DNA及细胞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氢醌 (HQ)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DNA及细胞核的损伤作用 ,探讨其遗传毒性。方法 分别用 0、10、2 0、4 0和 80 μmol/L的HQ染毒HLF细胞 3h ,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再用相同剂量组HQ染毒HLF细胞 1h ,继续培养 2 4h后进行微核试验。结果 彗星试验结果表明 ,各剂量组细胞DNA拖尾率分别为 12 %、19%、4 2 %、79%和 95 % ,彗星尾长分别为 7 87、9 35、11 0 3、19 2 8和 2 3 32 μm ,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其中 2 0、4 0和 80 μmol/L剂量组的拖尾率和彗星尾长明显增加 ;且随着HQ剂量的升高 ,高度、重度DNA损伤的比例也逐渐增加。HQ也可致微核、核异常形成 ,各剂量组的微核率分别为 2 %、3%、10 %、9%和 15 % ,核异常率分别为 6 %、7%、16 %、2 7%和 2 8% ,剂量效应关系显著 ,其中 2 0、4 0和 80 μmol/L剂量组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显著增加。结论 HQ可致HLF细胞DNA和细胞核损伤 ,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彗星试验评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甲氨喋呤(MTX)后的DNA损伤。方法外周血来自男女两名助血员,淋巴细胞分离后用终浓度为0(溶剂对照)、0、5、10、25、50、100ug ml^-1的MTX分别染毒6h和24h,而后用彗星试验检测各组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以尾长(TL)和尾相(TM)作为DNA损伤的指标,并分析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染毒组DNA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彗星试验是一种快速、简便测定DNA损伤的方法。MTX对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细胞具有DNA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电子垃圾处理区域人群遗传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期居住在电子垃圾处理环境中居民遗传损伤.方法 于2005年11月在天津市郊县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采集居民1 256份血液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从中随机抽取171份血液标本进行微核实验,随机抽取12份标本进行彗星试验.对照组为远离电器拆废地区的60位村民(男女各半).结果 暴露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为6.23%,染色体数目畸变率为0.29%.随体相连、四射体等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微核出现率为16.99‰,对照组为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彗星试验结果显示,暴露组头、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彗星全长、尾矩、Olive尾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居住在该电子垃圾处理区域人群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发生率及彗星电泳检测的DNA损伤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不科学的电子垃圾处理产生的污染物是该地区人群潜在的遗传诱变剂. 相似文献
20.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苯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研究苯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将接苯工人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测定当时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观察指标包括DNA断裂分级(将DNA断裂损伤细胞按其损伤程度分级)及DNA彗星尾长(彗头末端到彗尾的长度)。结果 接苯工人DNA断裂程度及DNA彗星尾长[Ig(尾长+1)]两个参数,接苯组按累积浓度、历史平均浓度和8hTWA浓度计算,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彗星试验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苯引起的人类淋巴细胞DNA损伤,提示对于检测环境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可能是一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