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及其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内镜下黏膜活检或手术活检证实胃肠道组织中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药物。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及内镜下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为诊断关键。对于临床表现严重患者,糖皮质激素需早期足量应用,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oisnophilicgastroeritis ,EG)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 3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结果 EG确切病因未明 ,临床表现多样 ,内镜检查无特异性 ,临床上极易误诊 ,以保守治疗为主 ,病情可有反复 ,但预后良好。结论 EG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生 ,外周血及腹水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主要线索 ,胃肠道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刘威  倪陈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762-764,767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例以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入院患儿,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 确诊为EG, 给予抗过敏药物、白三烯抑制剂及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EG有反复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肠梗阻、肠穿孔;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内镜检查:黏膜粗糙、充血水肿, 点片状红斑或糜烂;活组织病理检查:病变部位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嗜酸性粒细胞。皮质激素等治疗后, 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直至消失。结论:EG是一种胃肠道变态反应性良性疾病,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对E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首诊误诊率高达92.3%,有既往过敏史占65.3%,过敏诱因者占26.9%;腹痛23例,占88.5%;6例患者腹水,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EG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无明显特异性,实验室及病理结果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诊断的关键,早期激素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l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及多样性,减少误诊。方法:对l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生化和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分析EG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变累及整个消化道,以胃及小肠常见,临床表现与其病变部位及累及深度有关。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胃肠道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内镜检查包括腹腔腹水检查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对15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3.3%,9例(60%)病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粘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慧君 《中原医刊》2011,(16):58-59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EG)的病因、诊断、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7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C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误诊原因:①嗜酸性胃肠炎为少见病;②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并性;⑧特殊检查不能有效的提示,肌性属罕见,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作用迅速。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易误诊、肌型属罕见、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好、作用迅速。  相似文献   

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罕见疾病,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和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的,易造成临床误诊误治。现对EG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医师认识此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偶可累及胃肠道以外的器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漏诊率较高。现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7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G患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2.9%患者既往有过敏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0.6%),其次为腹胀(41.2%)。实验室检查中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内镜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降段,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病理活检和/或腹水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部CT可见胃壁或局部小肠管壁水肿增厚,肠系膜增厚。糖皮质激素是EG主要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较易复发,复发率53.8%,复发后再次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有效。结论: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下多点活检是该病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内镜下表现.方法 对12例确诊的EG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中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占92.5%,7例(58%)病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计数增多.内镜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降段、回盲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小溃疡等,个别病例粘膜正常,腹腔内镜检查空肠浆膜节段性充血水肿.结论 外周血EC增多对诊断EG有提示作用,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意义,腹腔内镜检查对浆膜型EG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分析对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结果:EG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不同分型(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外周血及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健,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胃肠疾病,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的异常浸润为特征.由于其临床表现为多样性、非特异性,易发生漏诊、误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从1995至2002年共确诊3例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和病理、治疗及预后作一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7例患者中有5例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多次内镜检查确诊为EG并用激素治疗,另2例术前诊断为瘢痕性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EG,术后用激素治疗。结果 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吻合口溃疡,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E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内镜应行多点活检,激素疗效好,对肌层病变型伴有幽门梗阻患者可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43.75%的患者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腹泻(43.8%)、呕吐(43.8%)、腹水(31.3%)。77.8%的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内镜检查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16例患者均予以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腹水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内镜下黏膜活检和腹水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明确诊断的关键,CT、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无特殊症状,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上表现无特异性.所有病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应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进行诊断并确定手术方式,明确诊断需依据术中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应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整理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例EG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为5∶4,年龄为22-57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8/9)、腹泻(6/9)、呕吐(5/9)、腹胀(4/9)、腹水(3/9)。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胃镜、肠镜下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EOS)浸润,1例胃镜、1例肠镜下黏膜正常。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EG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道黏膜多点活检病理检查对EG诊断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