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电图上以Q波的深度>R/4波及(或)时间>0.04s,为异常Q波。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考虑心肌梗塞或非心肌梗塞。本文主要对非心肌梗塞性疾病在心电图上所表现的异常Q波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2~1994年间本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共120例,所有病例均经血清酶多次测定及临床症状、体征排除心肌梗塞,诊断非心肌梗  相似文献   

2.
无 Q 波(非透壁)或有 Q 波(透壁)初发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预后问题已引起关注。作者曾报道无Q 波初发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范围通常较小,与有Q 波心肌梗塞者相比有较低的住院期死亡率(分别为3%与11%,p=0.007)。本文报道初发梗塞者出院后的预后,指出初发梗塞的某些特征可作为梗塞后存活的预测指标。方法与结果:593例年龄≤75岁不伴持续LBBB、有典型病史、心电图或/和酶学改变的初发心肌梗塞出院患者,其中499例有 Q 波(84.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证明,病理性Q波并不足以鉴别心内膜下或透壁心肌梗塞。Raunio等在80例尸检资料中发现,半数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病例生前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而半数透壁性心肌梗塞病例却无Q波。临床和病理相关研究证明,心内膜下与透壁心肌梗塞产生的病理性Q波,在心电图上无法鉴别;因而,目前主张采用“Q波型”和“非Q波型”心肌梗塞的分类法。习称的“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一词,应改称为“非Q波型”心肌梗塞。一般来说,非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组,平均血清肌酸  相似文献   

4.
无 Q 波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心肌梗塞发生后在心电图上不能记录到病理性 Q 波的一种心肌梗塞类型。它既可发生于非透壁性急性心肌梗塞中,亦可作为透壁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表现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其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均与有病理性 Q 波的急性心肌梗塞不尽相同.本文概述此型心肌梗塞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从四十年代以来,传统上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心电图上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为依据的:即在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没有Q波的形成。病理学上,透壁性心肌梗塞是指全层的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是指梗塞范围在室壁的2/3以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关于心肌梗塞心电图 ST 段和 QRS 波改变在估价心肌梗塞患者左心室功能、心肌梗塞范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预后的作用。结合作者以往的研究发现,综述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若干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一、心肌梗塞新的分类—Q波心肌梗塞、非Q波心肌梗塞按传统观点,心电图如有新的Q波出现称为穿壁心肌梗塞,如有ST—T改变则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都认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出现Q波,而穿壁心肌梗塞一般均应出现Q波。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塞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人认为对心肌梗塞应重新分类。因  相似文献   

8.
临床经验表明心电图有低电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本文旨在确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低电压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作者复习了确诊的急性穿壁性心肌梗死304例所有病例均在冠心病监护病房连续监护,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定血压和尿量,并作肌酸磷酸激酶(CPK)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和乳酸脱氢酶(LDH)、及胸片检查。心电图低电压的诊断标准为各标准肢导联QRS综合波主波电压<0.5mv或心前导联最大QRS波幅<1.0mv。304例中,低电压(1组)67例(22%),其中49例见于肢导联,18例见于所有导联,与304例中67例电压正常(2组)的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进展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张志寿综述王思让审校急性心肌梗塞(AMI)按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是否发生,可分为穿壁性心肌梗塞及非穿壁性心肌梗塞,二者临床病程,结果不一。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其梗塞面积较小,预后较好,但再梗塞率及远期死亡率高,亦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将有无病理性Q波作为鉴别穿壁性与非穿壁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作者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病理资料,并与心电图进行对照,发现此标准并不完全可靠。作者通过对114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观察,将心肌梗塞分为Q波型与无Q波型,后者又进一步分为S—T段型、T波型与正常心电图型。以上诸型在病理生理、临床及预后方面存在以下差异:①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临床根据心电图有无异常Q波将心肌梗塞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TMI)和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后者又称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EMI)。70年代以来,此传统概念受到挑战。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与心肌梗塞病理之间并无密切联系,早先认为SEMI不致影响左室除极化综合波,仅有ST段改变。Durrer在结扎犬的冠状动脉时发现,最小的SEMI也可引起异常Q波。一些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进一步显示,心肌梗塞占左室壁内层1/5至1/4也可出现Q波。Raunio的80例尸检结果表明,53%的NTMI有Q波,35%的TMI无Q波。可见心电图Q波的有无,不能用以判别心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并发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8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54例老年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及54例非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非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为实验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对照组非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及实验组糖尿病并发心肌梗塞患者之间对比的心肌梗塞发生时有无胸骨后剧痛、感染率、病死率及心肌梗塞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临床中应加强对糖尿病进行预防及治疗,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异常Q 波是心肌梗塞患者典型心电图表现之一,人们经常根据异常Q 波的存在以及发生异常Q 波的导联,对心肌梗塞进行诊断和定位。但是,心电图上所显示的异常Q 波决非均由心肌梗塞所致。有很多情况可形成非梗塞性Q 波。因此,我们对存在异常Q 波的  相似文献   

14.
大块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常示有Q波和ST段及T波的演变性变化。但亦有许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仅示非特异性ST段及/或T波变化。对这些非诊断性心电图变化的诊断意义,意见不一。作者于2年内在2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见到78例示有非诊断性心电图,本文联系临床病程和尸检发现,对这7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非诊断性心电图进行分析。根据血清酶变化,将患者分成二组:(1)甲组为肯定急性心肌梗塞,45例,有典型心肌梗塞史,其血清酶的最高值至少较最低值大100%以上,(2)乙组为急性心肌梗塞可能,33例,有典型心肌梗塞病史,但血清酶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概念认为,心电图病理性Q波表示透壁性心肌梗塞;仅有ST-T改变而无Q波时,则表示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但近来一些尸检-心电图相关研究陆续证明,“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也可有病理性Q波,而“透壁性”心肌梗塞反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再发性心肌梗塞28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初发性心肌梗塞11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吸烟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再梗塞的重要因素,再梗塞者具有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易发生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等特点,发作次数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有关术中心肌梗塞对术后生存率和病废率影响的报道甚少。本文目的是报道1978年10个医院1,340例单纯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的围术期心电图上穿壁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术前临床、血管造影、外科等方面的变量因素对预计并发围术期心肌梗塞的意义,以及比较术后出现新 Q 波病例与未出现 Q波病例的三年累积生存率,以确定术后新 Q 波对即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较多,可从仅有胸痛发作而无酶或心电图变化直至明显的穿壁性心肌梗塞。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将心肌梗塞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两型,一般认为非穿壁性的预后较好。为了评价这一假定,本文对104例心肌梗塞患者,包括穿壁性61例和非穿壁性43例,进行临床对比及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于急性心肌梗塞PCI术后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CI术后行追踪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 ST段早期回落至及T波早期倒置组较ST段未回落组及T波未倒置组心功能恢复好。结论体表心电图不仅是诊断心肌梗塞,判断部位和范围、分期的重要依据,且心肌梗塞PCI术后,通过观察ST段和T波的动态演变对于临床分析、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QRS波振幅的形成机制一直无定论,但与心室壁的厚度和心室的半径明显相关。当心电图导联QRS波振幅增高时,常提示心室肥厚或扩大。而QRS波振幅降低形成低电压时则认为与心衰、心包积液、肺气肿等病因相关。心电图低电压分别有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低电压,全导联低电压,而左胸导联低电压则提及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