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发生坏死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166位乳腺癌患者术后皮瓣情况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传统根治术326例出现皮瓣坏死51例,占15.6%;改良根治术593例出现皮瓣坏死74例,占12.5%;保乳术210例出现皮瓣坏死20例,占9.5%;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37例出现皮瓣坏死5例,占13.5%.结论 皮瓣游离过薄、电刀的不恰当使用、术后加压包扎不当等是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乳腺癌术式的选择、正确的使用电刀、缝合术口方法以及适压包扎等有助于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  相似文献   

2.
轴型血管蒂投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1)皮动脉穿出深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霆浅筋膜涂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2)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3)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 不超薄,其余周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 从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开始,全面评估患者术前的全身情况,包括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注意有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护理.纠正营养不良,加强基础病的治疗,注意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以及皮瓣坏死后的精心护理.结果 46例皮瓣坏死者经过精心护理成活45例,1例合并糖尿病以及皮瓣坏死范围大无法成活经过烧伤科植皮获得成功.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瓣坏死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皮瓣供血不足是术后皮瓣坏死的根本原因,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方式、包扎技巧、术后双管引流、术后精心护理与观察等有很大关系,通过积极术前准备和术后精心护理,将有助于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对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热压伤的临床应用中,促进皮瓣与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2例手部严重热压伤患者行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创面,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实验组皮瓣转移后,在皮瓣下均匀放置3~6根硅胶管(直径0.2cm,带侧孔6~8个),各管另一端穿出皮瓣两侧集中成一束,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压力0.02~0.06MPa),皮瓣边缘以医用粘贴手术巾封闭。对照组常规皮瓣转移缝合,皮瓣下放置1条橡皮引流条。两组术后,适当加压包扎创面,72小时拔出引流管(条)。术后第5天开始皮瓣蒂部阻断血运训练,皮瓣阻断1h以上无血运障碍后实施断蒂手术。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率及断蒂时间,所获数据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法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实验组皮瓣100%成活率16例,98%~99%成活率5例,对照组皮瓣100%成活率8例,98%~99%成活率13例;实验组平均的断蒂时间为(10.4±2.4)天,对照组则为(15.0±5.3)天。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断蒂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的应用中,可促进皮瓣与创面愈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及缩短断蒂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原因,对产生并发症原因如何预防.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98例乳腺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发生皮下积液11例;皮瓣坏死5例,其中皮瓣血运不良6例;上肢淋巴水肿7例.少量积液一般不需要处理,皮瓣坏死<3cm,行换药处理; >3cm给予切痂、植皮处理.上肢淋巴水肿轻中度水肿不需特殊处理,重度水肿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应用透热疗法后好转,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较多且复杂,常与术前是否行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切口的选择、术中操作技巧、保留的皮瓣厚薄、术后创面引流是否有效、护理是否到位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机皮瓣存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rMSCs体内促进大鼠随机皮瓣存活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rMSCs。将SD大鼠随机分成rMSCs组和对照组,于其背部形成超长随意皮瓣。以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标记rMSCs,注射于皮下。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并计算皮瓣坏死率。取皮瓣远端标本,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r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5代。术后七天,在移植组皮下能检测到DAPI标记的细胞,移植组大鼠皮瓣坏死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的皮下血管数及VEGF的表达密度和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大鼠背部,局部移植rMSCs,能存活并增加皮瓣局部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形成,减轻皮瓣的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侧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2例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被分为两组,其中肋间臂神经保留组38例,肋间臂神经切除组34例。术后对病人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与不保留肋间臂神经两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2周时分别为63.16%和94.12%,术后3月时分别为13.16和58.82%,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及预后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乳腺癌(Ⅰ、Ⅱ期)改良根治术中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它保存了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沙培林腔内注射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抽净积液后腔内注射沙培林混合液,3h后抽净药液,再用绷带加压包扎积液创面;对照组仅以50%葡萄糖腔内注射,其余步骤相同。观察两组皮下积液改善的效果以及发热和局部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45±36.22ml vs 172.41±45.37ml,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二次治疗后,观察组积液量均少于对照组(55.43±36.29ml vs 132.31±41.65ml,18.39±15.47ml vs 69.42±38.75ml;P0.05),积液完全消失时间(3.22±0.64天vs11.84±1.8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率均为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皮肤坏死事件。结论:局部腔内注射沙培林可很快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成形术中的临床作用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05年7月~2007年11月采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治疗手部、腕部及前臂皮肤套状撕脱伤14例,并采用LDF对围手术期皮瓣供区、皮瓣组织及皮瓣断蒂前血流灌注量(PU)进行监测,评价治疗及监测结果。结果:14例患者在皮瓣成形术后10~17天断蒂,平均13.2天,其中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1.3年(平均为8个月)。12例患者随访时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正常,皮瓣PU/周围皮肤PU均大于65%,认定皮瓣断蒂术后成活;1例皮瓣远端断蒂前发生局部坏死。结论:LDF对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的临床观察结果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8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下积液35例(42.68%),皮瓣坏死32例(39.02%),患侧上肢不同程度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28例(34.15%),切口愈合困难27例(32.93%),局部复发9例(10.98%)。经治疗73例痊愈,9例局部复发予以放疗化疗延长生存时间。结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功能障碍、切口愈合困难、局部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术中及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1996年113例乳腺癌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体会。结果:手术治疗111例。有随访资料82例,5年生存率86.6%,局部复发6例,皮瓣下积液22例.皮瓣坏死16例.上肢水肿8例,远处转移4例。结论:通过触诊配合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手术以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与改良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过程,对比成活率及探讨其成活机制。 方法 将 20只新西兰大白兔40侧后肢制成包含2根纵行的浅静脉2.5cm×3.5cm皮瓣,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侧。对照组:将皮瓣直接移植同侧耳背2.0cm×3.0cm创面,制作双干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皮瓣进行改良。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并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70%(14个),部分存活20% (4个),坏死10%(2个)。对照组皮瓣存活20%(4个),部分存活25%(5个),坏死55%(11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干静脉动脉化皮瓣经改良后有利于皮瓣内血液进入微循环,改善动脉血灌注量与静脉回流量平衡,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皮肤撕脱伤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技术对皮肤撕脱伤皮片原位回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皮肤撕脱伤3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19例行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结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和或中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其中17例患者经过1次治疗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经过2次植皮治疗后,创面愈合。16例行常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和或中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局部加压包扎,9例创面愈合,7例患者经过2次植皮治疗后,创面愈合。结果VSD组较常规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和伤口愈合时间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结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和中厚皮片原位回植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改良横切口在内侧乳腺肿瘤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横切口(Stewart切口)的基础上对内侧乳腺癌患者手术切口进行改良,成为逗号形横手术切口,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80例可以行横切口的内侧乳腺癌手术(非保乳)病人,采用横切口(对照组)和逗号形横手术切口(实验组)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病人皮瓣坏死和肩关节活动恢复等指标。结果采用逗号形横手术切口的内侧乳腺癌病人,切口皮肤坏死率较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结论逗号形横手术切口应用滑行皮瓣原理,较好地利用了外侧过多的皮肤,解决内侧乳腺癌可用皮肤较少的问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行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行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6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分期I期19例,Ⅱ期32例,Ⅲ期14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29例。结果65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64±19.54)min;手术出血量(75±23.79)ml;术中清除淋巴结14.63枚,39例患者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发生皮瓣下积液12例(18.46%)、患肢淋巴水肿2例(3.08%)。术后随访时间为0.5~4年,无局部肿瘤复发和转移,无患者死亡。结论 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并保持胸部外形饱满和肢体功能,根治效果良好,不会增加局部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瓣延迟转移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实验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术.术后患者进行愈合评分,评定标准包括术后皮瓣肿胀消退时间、愈合时间、水疱出现情况、皮瓣皮缘发黑情况、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愈合评定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皮瓣肿胀消退时间(3.19±0.38)d、愈合时间(13.34 ±0.21)d分别少于对照组(5.54±0.35)d、(15.49±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5、-20.637,P=0.001、0.001);实验组水疱发生率0(0/20)、再次手术发生率0(0/20)分别低于对照组30.0%(6/20)、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02、4.902,P=0.027、0.027);皮瓣皮缘出现发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20) vs 30.0%(6/20),χ^2 =2.771,P=0.096].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转移术相对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能够明显提高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愈合评分,显著改善受瓣区位于踝关节平面以远的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