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乳房早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岁前女孩乳房发育不伴有其他性早熟征象者称为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新生儿不论男女均可有双侧乳腺增大,多出现在生后2~4天,且可继续增大,持续数天或数周,少数可2~3个月之久。这是由于母体雌激素引起的正常生理反应,足月儿较早产儿多见且乳腺增大更明显。新生儿时期由于反馈系统尚未成熟,血清促性腺激素可达青春期水平,所以血浆雌二醇可暂时升高。新生儿乳腺增大一般不属本病之列,如乳腺增大持续存在或消退后又增大者乃属本病范畴。  相似文献   

2.
乳房早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房早发育(prematurethelarche,PT)是指女孩8岁前孤立性乳房发育,而无其它第二性征成熟体征出现,由Wilkins[1]首先提出。疾病好发年龄是自出生后至2岁时。此病属于性早熟的一种变异型,大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仅极少数会发展成中枢...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乳房早发育( 简称乳早) 患儿的发病机理及寻找易行的反映雌激素水平的方法加以监护。方法 对50 例乳早患儿采用Shorr 染色技术行尿脱落细胞检查及放射免疫双抗法检测血清促性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结果 乳早患儿尿底层细胞构成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1),而中层及表层细胞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01) ;乳早患儿乳房发育均属Ⅱ级或Ⅲ级,Ⅲ级患儿尿底层细胞构成比显著低于Ⅱ级患儿( P<0-01),而表层细胞构成比显著高于Ⅱ级患儿( P < 0-01) ,中层细胞构成比两级患儿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05) ;乳早患儿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促性腺激素、雌二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05) ;乳早患儿血清雌二醇与尿底层细胞构成比呈弱度负相关(r= - 0-49, P < 0-01),与尿表层细胞构成比呈弱度正相关(r= 0-59 , P <0-01) ,与尿中层细胞构成比相关性不明显(r= 0-24,P> 0-05) 。结论 乳早患儿尿道上皮受到雌激素影响;尿表层细胞构成比能灵敏反映体内雌激素水平,可作为观察病情演变指标。  相似文献   

5.
女童乳房早发育的临床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房早发育与真性和假性早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36名乳房早发育患者的临床表现、盆腔B超、血激素、骨龄、身高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真性性早熟17例,假性性早熟19例,两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真性性早熟组骨龄/身高年龄高于假性性性早熟组;94.74%的真性性早熟腹部B超检查卵巢有发育;两组大部分患者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正常,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和  相似文献   

6.
乳房早发育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 PT)由Wilkins于1965年首先提出,其定义为:女孩8岁前孤立性乳房发育,而无其它第二性成熟体征出现;好发于出生后至2岁内;属性早熟的一种变异型;大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仅极少数演变成中枢性性早熟。其发病率尚未见报道,仅有Fara等调查了意大利3~8岁儿童,发现大约有5%的儿童可触及乳房组织。  相似文献   

7.
正常发育前,真性性早熟及单纯性乳房早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男性乳房发育患儿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乳房发育患儿逐年增多(其中女性多见),我院1995年以来门诊随访135例乳房发育患儿中19例为男性,说明青春前期暂时性男性乳房发育并不少见。对象:本组19例均为我院内分泌专科门诊随访患儿,诊断标准参照文献[李永昶-小儿内分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4]。起病年龄≤9岁14例,>9岁5例,最小年龄2岁4个月。就诊时乳房直径1~2-5cm9例,3~5cm7例,>5cm3例,最大为7-0cm。病程<2年18例,1例超过4年;均无乳房炎症及泌乳。方法:除测量乳房直径外,并对患儿进行睾丸、骨…  相似文献   

9.
47例乳房早发育临床及血清LHRH激发试验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47例幼女乳房早发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做了LHRH激发试验前后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测定。根据临床资料诊断A组(28例)为单纯乳房早发育,B组(10例)为部分性腺早熟,C组(9例)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LHRH激发试验显示,激发后LH峰值C组与A、B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01,P〈0.05),LH/FSH峰值比值C组〉B组〉A组,提示血清LHRH激发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55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患儿,女48例,男7例。食滋补品31例。55例除乳房发育外均无其它第二性征出现。测血清雌二醇(E_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E_2升高占多数,达32例。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兴奋试验33例,均无真性发育的应答。随访33例,26例乳房发育完全消退,血清激素水平均恢复正常,平均随访期8个月。  相似文献   

11.
小于2岁婴幼儿乳房早发育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小于2岁婴幼儿乳房发育的临床现况及转归,分析影响乳房消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间因乳房早发育来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863例2岁以下患儿临床及实验诊断资料并进行纵向随访研究。结果:小于2岁单纯乳房早发育患儿中绝大多数(89.3%)在3周岁内消退,乳房消退平均年龄为17±6月龄;小部分(10.7%)反复或持续增大,3岁后仍不消退,极少数转变为中枢性性早熟。初诊时乳房Tanner分期和基础E2值升高与否是影响乳房消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于2岁婴幼儿乳房早发育在临床并不少见,大多呈自限性病程,3周岁内可消退,但对2岁以上乳房增大持续不消退者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5岁内女童乳房早发育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90年代初上海市5岁内女童乳房发育状况及社会生物医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80年代末该市两社区初婚夫妇队列婚后6年内避孕、生育及儿童健康状况的随访调查及体检。结果 由该队列出生女童乳晕增大状况估计90年代初上海市5岁内女孩乳房早发育的患病率为15.15‰(52/3432)。其中59.6%(31/52)是由本次随访医生首次体检发现,在非首次发现的21例女童中,仅5例(23.8%)治疗后增大已消失。检查显示87.2%的女童乳晕增大伴结节为双侧,74.5%乳晕增大范围在1.0-1.4cm。16.2%生后服过滋补品。由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曾服用营养保健品、平均月收入偏低夫妇或孕期其母亲从未采取自我保健优生措施等的女童,其乳房增大的机会均略增多(OR值分别为4.38、2.52及2.17,可信限分别为2.41-7.96,1.26-5.02及1.11-4.23)。结论 上海市90年代初5岁内女童乳房早发育的患病率为15.15‰。除过早给小儿服用营养保健品为一重要因素外,改善家庭经济及做好孕期保健,提高妇女一般健康状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女童乳房早发育。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意义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630014)内科陈源邓蕾丽朱岷核医学科雷培芸我们测定了43例心肌炎患儿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并与健康小儿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其变化机理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肌炎病情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7a骨结核活动期儿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42例结核(TB)抗体阳性和46例结核菌素(PPD)阳性的骨结核儿进行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TB抗体阳性的骨结核儿上述4项指标水平分别为66.28±13.76ng/L,64.74±13.86ng/L,52.32±16.78ng/L和587.64±121.64ng/L,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1。PPD阳性的骨结核儿上述4项指标分别为87.64±15.36ng/L,82.34±18.56ng/L,77.68±19.32ng/L和768.73±153.86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TB抗体阳性组,P<0.01。两组TNF-α和IL-8分别呈正相关(r1=0.63,r2=0.68P<0.01)。结论1.急性感染期细胞因子变化与骨结核的病损程度及病理变化联系密切,可作为本病的分期、活动情况及判断预后指标之一。2.本疾病中IL-8和TNF-α是一对辅助因子,在加强机体抗感染的过程中,激发的抗菌性炎症反应,对骨关节组织有所损伤。抗TNF-α单克隆抗体和IL-8抑制剂可减少TNF-α和IL-8合成,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L-2、IL-6、IL-8、TNF-α及IFN-γ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HPS患儿血清IL-2、IL-6、IL-8、TNF-α及IFN-γ水平变化,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2例HP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TNF-α、IFN-γ水平均升高。IL-6、TNF-α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IL-2、IL-8、IFN-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细胞因子IL-2、IL-6 IL-8、TNF-α、IFN-γ在HP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细胞因子对于HPS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与感染病因,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比色法检测15例细菌性脑膜炎、27例病毒性脑炎及20例正常对照儿脑脊液NO含量。结果 细菌脑、病毒脑脑脊液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前两组之间无明显区别;合并颅高压、脑损伤程度重者NO含量更高,即使是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的病毒脑患儿。结论 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NO含量均高于正常,升高的幅度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与感染病因无关,NO含量的测定有助于那些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的病毒脑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内皮素显著增高,并与患儿病情分型的严重程度呈正比,病情愈重,这种升高愈明显,各型过敏性紫癜血浆内皮素与对照组相比,恢复期与急性期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内皮素在过敏性紫癜各型患儿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变化,对各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患儿血浆内皮素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儿和30例正常儿童血浆内皮素浓度,对36例患儿进行了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心衰患儿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且与病情轻重有关,心衰程度越重,内皮素浓度越高,心衰治疗好转后内皮素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血浆内皮素浓度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作者认为,在病程中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不仅可用于判断心衰严重程度,而且可作为判断疗效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脑炎患儿白细胞介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可发生变化。我们测定了19例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0水平,报告如下。对象:(1)病例组:1995~1996年于我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与感染病因 ,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用比色法检测 15例细菌性脑膜炎、2 7例病毒性脑炎及 2 0例正常对照儿脑脊液NO含量。 结果  细菌脑、病毒脑脑脊液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前两组之间无明显区别 ;合并颅高压、脑损伤程度重者NO含量更高 ,即使是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的病毒脑患儿。 结论  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NO含量均高于正常 ,升高的幅度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与感染病因无关 ,NO含量的测定有助于那些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的病毒脑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