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群惠  马和平  张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72-373
目的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 DSA,E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怀疑和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120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RDSA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比不同方法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0例,经常规DSA和RDSA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3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7例,脑血管狭窄及脑缺血78例。然而,与常规DSA.极少数病例可显示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结论R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尤其对脑血管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CT血管造影(MS—CTA)对超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作用。方法 临床怀疑超早期(出现症状6小时内)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20例,均在CT平扫后进行CTA检查。结果 20例病人MS—CTA都得到了可以达到诊断目的的高质量动脉图像。在所有影像和临床随访证实为非腔隙性脑梗塞的13例中.MS—CTA均看到了潜在的血管病变。结论 对于急性早期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例,MS—CTA是迅速和综合评价脑血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疑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VRT,MIP等技术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其中9例随后DSA脑血管造影。结果 30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2例,动脉狭窄9例。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1~5级分支,清楚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约4~15mm)、瘤颈及与载瘤动脉位置关系;能明确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血管团形态大小;清楚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影以及Willis环与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比较其中经DSA检查的9例(4例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DSA与SCTA图像,发现S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符合率达100%。结论 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可成为临床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4.
郑穗生  周勇  陈坚 《安徽医学》2007,28(4):288-29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的58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使用GE Light Speed V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58例中脑血管无异常21例、发现动脉瘤21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及烟雾病2例。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脑内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方法,它可以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科2004年5月~2005年9月期间,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使用CTA软件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脑血管,诊断31例颅内血管性病变。评价其诊断病变的价值。结果 31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瘤2例,动脉狭窄2例。SCTA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动静脉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的发生与脑动脉造影的表现及血管变异的关系,从病因上找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方法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20例均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及全脑血管造影,1例经左侧颈内动脉穿刺造影,采用日本岛津MH-200S大型C臂DSA经多体位造影,发现脑动脉瘤11例,观察与分析脑动脉瘤的发生、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结果 21例脑血管造影病例,其中13例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造影证实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共11例.其他病例:动静脉畸形2例,脑梗塞1例,烟雾病1例,未发现病变者4例,且11例脑动脉瘤患者中有9例为右侧大脑前动脉由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且与CT表现部位相符合,2例未找到动脉瘤.结论 利用大型C臂DSA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不但能有效的发现脑动脉瘤,而且对血管变异造成的后果及其他与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从而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解释了脑动脉瘤的发病机理,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16例患者行旋转DSA检查。结果 16例中,经旋转DSA技术检出脑动脉瘤10例15枚,颅内动静脉畸形(AVM)4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2例(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例、烟雾病1例)。结论 旋转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更为安全。为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临床与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脑血管造影证实21例烟雾病患者,出血症状者11例,缺血症状者1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与全脑造影的影像改变。结果:19例为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闭塞性病变,21例见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19例皮层侧枝开放。成人组12例,儿童组2例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19例脑循环时间延长。结论:烟雾病脑血管造影特点:①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中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②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③广泛的侧支循环建立,以成人组侧支代偿好。④循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9.
徐林 《大家健康》2016,(10):43-4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应用于脑血管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60例经CT血管造影检查的疑似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处理、研究与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全方位评定并给予诊断,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与治疗脑血管当中的实际价值。结果:经CT血管造影诊断,血管性病变51例,无异常9例,脑血管病变检出率为85.0%。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可能患有脑动脉瘤病症19例,经检查没有发现其异常现象,其他病人与诊断一致。结论:在诊断与治疗脑血管当中,CT血管造影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介入神经放射学用于颅内及血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氏法股动脉径路,对30例脑血管病变及11例脑膜瘤患者作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将同轴微导管经6F引导导管作超选择性插管,送入颅脑靶血管内。结果:成功地栓塞治疗了大脑动静脉畸形11例,须硬膜动静脉瘘2例,脑动脉瘤6例,脑膜动脉静脉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7例,脑膜瘤11例,以及将血管内支架置入1例颈内动脉狭窄伴慢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处。结论:介入神经放射学治疗技术可有效 治疗颅内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0例疑脑血管病变、脑动脉瘤术后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44例显示异常,其中动脉瘤21例,动脉瘤支架术后1例,夹闭术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静脉窦血栓4例,直窦闭塞伴永存镰状窦1例,大脑大静脉和直窦瘤样扩张1例,永存舌下动脉1例。结论 64层螺旋CT对多种颅内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雪  刘会玲  李韬  王枫 《疑难病杂志》2009,8(4):204-20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2周内行TCD与头颅CTA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CD与头颅CTA符合性以CT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4.1%,符合率为84.3%;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3.7%,特异性为84.3%,符合率为89.2%。结论TCD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可靠性好,CTA为脑血管狭窄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检查手段,TCD与CTA互补应用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建  鹿红军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19-8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破裂病人行CTA检查,分别用后处理软件VR、MIP、MPR进行成像,并与同期进行的DSA检查8例图像及1例手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2例CTA共发现动脉瘤25个,其中大脑前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瘤7例。3例为多发动脉瘤。DSA共发现9个动脉瘤,7例与CTA相符。1例患者行动脉瘤手术夹闭。结论CTA用于脑动脉瘤诊断,快速准确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CT血管成像,且应用同步减影技术(ssCTA)。扫描数据在AW4.3后处理工作站上使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后处理。结果: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142段,闭塞26段,动脉瘤11例,血管起点变异15例,血管正常患者17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初步诊断,并且头颈部CTA能够成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首要检查及主要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32例CT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6~24小时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滑动薄层块技术(STS-MIP)对血管进行重组、评判,并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2例中,CTA共检出动脉瘤17例,脑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各1例,17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CTA检出18枚,遗漏了1枚颈内动脉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4.74%(18/19).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明确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成像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动静脉畸形的16层螺旋CTA及CTV表现。结果动脉期CTA能较好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部分早期引流静脉;静脉期CTV显示了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扩张的引流静脉。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特征,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同时随机选择40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