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彩超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兰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1):926-926
本文利用彩超这一无创性检查手段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本文报道冠心病组患者30例 ,男23例 ,女7例 ,年龄50~72岁 ,其中心绞痛25例 ,心肌梗塞5例均经临床确诊 ,另有无高脂血症及无高血压的非冠心病者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年龄50~60岁 ,作为对照组。使用仪器HPSONOS1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使用7 5MHz的探头。患者取平卧位 ,薄枕 ,头偏向对侧 ,将探头沿血管走行方向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纵切面 ,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血管内径、内膜 -中层…  相似文献   

3.
杨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22):468-469
目的将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与探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医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所有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均是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本次试验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测量与观察的指标有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程度等。将测量以及检查结果与正常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照。患病组作为病变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病变组患者的TMT厚度、板块形成情况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出异常,TMT增厚、斑块形成概率较高,在本次试验中有12例患者出现了TMT增厚的现象,占12%。64例患者不同大小的斑块,其中有软斑、硬斑、混合斑,分别有18例,29例,17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18%,29%,17%。对照组患者出现TMT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比例分别为9%,3%和1%。病变组与对照组CCA、EDV、PSV进行统计学比较均存在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测的结果较好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预测,并且彩超检查没有创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约68%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50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病人,探讨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收集38例经CT、MRI证实并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使用SONOLINE Versa Plus彩超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38例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34例,发生率为89.47%,多好发于颈动脉窦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动脉起始部.12例经DSA证实.结论 脑梗塞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便、准确,对协助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及防治依据。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35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25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率呈正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丘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45-247
目的探讨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利用彩超检查颈动脉,以同期60例非脑梗死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斑块形态及数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7例脑梗死患者中,59例患者颈动脉有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8.1%,而对照组检出率为16.7%,两组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发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左侧斑块较右侧多,但两侧斑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以软斑及溃疡斑居多,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硬斑和扁平斑较少,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超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68例,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68例作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有斑块形成43例,发生率63.2%,以低回声斑块为主。而对照组仅9例有斑块形成,发生率13.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斑块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但左右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狭窄率16.11%,以轻度狭窄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彩超分别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正美  胡明  王甫香 《安徽医药》2010,14(12):1431-143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90例脑梗死患者,65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形态。结果脑梗死组中71例患者颈动脉共有115块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中有15例共有15块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1%;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26±0.27)mm和对照组IMT(0.53±0.2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软斑块且不规则为主,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钙化型硬斑块且规则型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形态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脂的关系。结果梗死组78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8%。对照组11例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1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8):1143-1145
目的:对于高血压患者,分析彩超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结果:选取某院自2020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非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组间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径、斑块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研究组颈总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斑块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斑块性质组间存在明显区别(χ~2=57.700,P0.01);研究组颈总动脉RI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SV、EDV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可充分评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情况,为临床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采用颈动脉彩超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斑块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的38例老年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中,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例数,其中,观察组有38例患者被检查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8.4%;对照组有12例被检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1.6%。两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对比两组患者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其中,观察组患者为(1.25±0.03)mm,对照组患者则为(0.57±0.21)mm。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能够有效诊断出老年患者脑梗死粥样斑块,并且能够真实反映斑块的性质、大小以及形状等,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患病组98例确诊为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95例门诊查体者进行检查。结果:患病组有76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占78%(76/98)共128处,右侧斑块56处,占44%(56/128),左侧斑块72处,占56%(72/128),有65%(49/76)存在2处以上斑块。对照组发现有动脉硬化斑块36例,占38%(36/95)共45处,P<0.005。结果:硬斑为多见,软斑次之,混合斑少见。两者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彩超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约 6 8%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其中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15 0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8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8例,以患者为是否伴随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依据,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患者31例,伴随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乙组患者27例,不伴随颈动脉粥样硬化。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研究对象的HbAlC(糖化血红蛋白)、IMT(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通过测量身高与体重来计算BMI(体重指数)。除此之外,还要对比三组研究对象MAGE(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BGFC(血糖波动系数)、DMMG(血糖波动最大幅度)。结果甲、乙两组患者的IMT值、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的IMT值、HbAlc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乙两组患者的MAGE、BGFC、DM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的MAGE、BGFC、DMM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GE、BGFC和IMT之间的相关性r=0.251,甲组疾病复发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糖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密切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王建平  陈亮  李昕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474-147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问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六型,比较六型患者颅脑CT平扫梗死灶的数量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其中Ⅳ~Ⅴ型、Ⅵ型与其他四型患者缺血性病灶数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Ⅳ~Ⅴ型,与Ⅵ型相比及其他四型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超下确定的斑块不稳定性与临床发现有着一致性,可以作为确定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一种致死、致残率高的常见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病的75%以上.引起脑梗死的病因很多,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1,2].本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超声表现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