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CT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患者CT.资料.结果,48例患者共48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30例、小肠7例、食管2例、直肠4例、肠系膜5例,良性12例,恶性30例,交界性6例,肿瘤大小2-18 cm,小于或等于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大于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气体者2例,伴有钙化1例,5例伴有转移.CT检查在GISTs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18例患者共18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8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5例、肠系膜3例;良性6例,交界性或潜在恶性7例,恶性5例;肿瘤大小2~18cm,小于或等于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大于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气体者1例,伴有钙化1例,2例伴有转移。结论 MSCT能显示更多的诊断信息,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石琴  苏晋生  李静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249-125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5例,直径〉5 cm,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呈类圆形或分叶样,边界不清,增强后静脉期明显强化;良性5例,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潜在恶性2例,瘤体密度较均匀。静脉期多平面重建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64排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瘤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多数延迟强化,邻近胃壁正常。20例胃间质瘤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6例;肿块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向腔内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多见于恶性间质瘤。结论 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CT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26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例、小肠5例、食管1例、肠系膜2例,结肠及直肠2例.2例为多发,1例发生在胃和小肠,另1例发生在小肠和乙状结肠;良性12例(46%),恶性9例(34%),交界性5例(19%),肿瘤直径2~l3cm,平均6.5cm.≤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呈均匀强化;>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欠清,密度不均,病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点状钙化2例,伴有远处转移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8.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MSCT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0.00%,其中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2.86%;对良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5.71%;肿瘤直径在1.7~21.55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19例,直径5~15cm的患者有1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患者有6例。肿瘤较小时CT平扫可见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肿瘤较大时CT扫描可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肿块,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块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持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有助于对胃间质瘤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陆映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4-105,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恶性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来源于贲门胃底部12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3例。腔外型4例,腔内型5例,腔内外型12例。肿瘤直径4.1~21cm。肿瘤呈圆形、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不规则状17例。平扫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CT表现: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6例胃腔面侧出现溃疡。3例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CT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CT显示肿块边缘不清7例,肿块边缘清晰13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1例,侵犯腹膜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0%(17/21)。结论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玉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6-16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和生长方式、增强特点等)。结果:12例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7例恶性,5例为良性。发生于胃部的8例,小肠的2例,结肠的1例,小网膜的1例。肿瘤直径在2.8 cm~13.6 cm,平均直径为7.6 cm,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2例有肝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多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瘤体较小、圆形、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瘤体较大、分叶、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1例。14例中恶性7例,交界性4例,良性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最大径范围1~23cm,<5cm者5例,≥5cm者9例,呈类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及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多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忠者的CT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20例GISTs发生在胃11例,小肠3例,肠系膜3例,食管1例,直肠1例,腹膜后1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3例;多边界较清楚;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的肿块17例,厚壁不规则形3例。良性GISTs多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0%(18/2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5%(17/20)。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及有无转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17.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GIST肿块直径2-4.5cm,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Hu;恶性GIST肿块直径5-12cm,6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7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有分叶或坏死征象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肿瘤多单发。2例发生在食道、9例发生在胃、1例位于十二指肠、3例位于小肠、1例位于结肠、7N位于胃肠道外。CT平扫表现为腔内、外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6例为良性,瘤体直径〈3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CT值增加10-35HU;5例为低度恶性,瘤体直径2.5~6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多均匀、中等强化,增强后CT值增加25~55HU;12例为恶性,瘤体较大为4.5~20em,呈分叶状、内见囊变坏死及钙化、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密度明显不均匀,CT值增加45~80HU,可见转移灶。对CT征象(肿块位置、大小、形状、密度、强化程度)与病灶良、恶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x2值分别为8.74、17.66、22.77、18.5、26.45,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清楚地显示肿块数量、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显著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手术及治疗有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