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时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 (LBP)和脂多糖受体CD14的改变及其与高迁移率族蛋白 - 1(HMG - 1)诱生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P)致脓毒症模型 ,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CLP组及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治疗组 (rBPI2 1治疗组 )。检测肝、肺、肾和小肠组织LBP、CD14及HMG - 1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CLP组术后 2h ,肝、肺、肾和小肠组织LBP CD14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P <0 .0 5~ 0 .0 1)。与CLP组比较 ,rB PI2 1治疗组CLP后 12h和 2 4h肝、肺组织LBPmRNA表达明显受抑制 (P <0 .0 1) ,12h各组织及2 4h小肠CD14mRNA表达亦明显降低 (P <0 .0 5 )。同时 ,CLP组术后 6h肝、肺、小肠HMG - 1mR NA表达显著增高 (P <0 .0 5 ) ,2 4h达峰值 (P <0 .0 1) ,并持续至 72h。rBPI2 1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12h各组织和 2 4h肝、小肠HMG - 1mRNA的表达。相关分析表明 ,CLP后肝、肺、肾及小肠组织LBP CD14mRNA表达与相应组织的HMG - 1mRNA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脓毒症时LBP CD14增敏系统可能参与了晚期炎症介质HMG - 1的诱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14基因多态性与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及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相关程度。方法 采集103例烧伤体表总面积〉30%患者血标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使用QuantiBRITE^TM Anti—HLA—DRPE*Anti—Monocyte PerCP—Cy5.5单克隆抗体)对患者烧伤后1,3,5,7,14,21,28d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体的结合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71例),CD14基因多态性携带TT型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72.2%)及死亡率(50.0%)高于TC基因型(分别为60.9%、23.9%)和CC基因型(分别为57.1%、28.6%)(P〈0.05)。特重度烧伤患者中脓毒症组(45例)HLA—DR结合抗体量伤后逐步下降,而非脓毒症(26例)组伤后第5天以后持续升高,伤后第3,7,14,21,2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3,14,21d,CC纯合子患者HLA—DR抗体结合量均明显高于TT纯合子(P〈0.05),而与TC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4—159C/T多态性与严重烧伤后并发脓毒症及患者预后有关,TT纯合子可能是特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异常的相关“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鼠2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复合金葡菌攻击致脓毒症模型,探讨内毒素及其增敏系统-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脂多糖受体CD14在G+菌脓毒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机体过度炎症反应的关系。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烫伤对照组(10只)和烫伤脓毒症组(50只),检测动物心,肝,肺,肾等组织中LBP,CD14和TNF-α mRNA表达的改变,同时测定组织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小肠组织二氨氧化酶(DAO)的活性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烫伤合并金葡菌感染后动物小肠组织DAO活性显著降低,并且至感染后24h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于金葡菌攻击后2h达峰值(P<0.05),6h则迅速恢复至正常范围,心,肝,肺,肾等组织中LBP,CD14和TNF-α,mRNA表达广泛上调,至24h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肝脏LBP mRNA与肝组织TNF-α基因表达的改变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烫伤后金葡菌感染可导致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和内毒素增敏系统LBP,CD14表达广泛上调,后者作为金葡菌致病因子和内毒素的共同受体对金葡菌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重烧伤脓毒症病人骨骼肌蛋白降解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分析严重烧伤脓毒症病人骨骼肌蛋白降解变化及其生物学机制。收集同期收治的 9例严重烧伤脓毒症病人 (烧伤脓毒症组)和 9例整形病人 (对照组 )的血、2 4h尿及股四头肌标本 ,通过放免法测定血皮质醇和TNF α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 2 4h尿中 3 甲基组氨酸(3 MH)的排出量 ,核糖核酸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股四头肌泛素系统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 ,烧伤脓毒症组外周血内皮质醇和TNF α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2 4h尿内 3 MH排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3 MH排出量与外周血皮质醇和TNF α的浓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r=0 93或r=0 95 ,P <0 0 1) ;股四头肌泛素mRNA 2 4kb条带和1 2kb条带的表达分别较对照组增强 5 2 %和 34% ,C2 亚基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强 4 6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股四头肌泛素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明显 ,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重症烧伤脓毒症病人骨骼肌蛋白降解显著增强 ,体内糖皮质激素及TNF α含量增加 ,从基因水平激活细胞内蛋白降解途径———泛素系统可能是重症烧伤脓毒症病人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内毒素的跨膜信号转导及其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失控性炎症反应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理现象,是创伤后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细菌脂多糖(LPS)是最常见的诱导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单核/巨噬细胞表面LPS相关受体是机体识别并启动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是诱导炎症反应失控的关键环节之一,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LPS相关受体,其中清道夫受体(SR)、CD14、Toll样受体4(TLR4)为高亲和力或敏感性LPS受体。SR与单核/巨噬细胞清除、灭活LPS有关;CD14和TLR4是介导LPS激活细胞的重要受体。TLR2、β2整合素、L-selectin等为低亲和力LPS受体,作为“二级受体”在促进LPS诱导的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TLR4可能是LPS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受体途径。单核/巨噬细胞表面防御性受体(如SR)下调、兴奋性受体(如CD14、TLR4、TLR2等)上调,可能是感染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由早期的防御性(清除、灭活LPS)转化为后期的效应性(释放大量的炎症和抗炎症介质)的重要机制。深化研究LPS跨膜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可望为有效控制失控性炎症反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烧伤后脓毒症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烧伤后脓毒症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100037北京解放军第304医院郝岱峰郭振荣高维谊贺立新关键词烧伤;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44近年来,随着对烧伤后全身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和烧伤救治水平的发展,危重病人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CD14膜蛋白(mCD14)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Ⅲ度烧伤大鼠检测早期外周血LPS浓度。AM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免疫组化检测mCDl4蛋白表达变化;ELISA检测培养液中川TNFα和IL—6浓度。结果:烧伤血清和LPS刺激后.mCD14蛋白表达从1h起就开始增加,2h达峰值,尔后逐渐减弱,上述改变在12h内持续,细胞因子分泌相应增加;抗CD14抗体阻断CD14作用后,mCD14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因子分泌亦相应减少。结论:严重烧伤后随LPS增加,激活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加,此作用可以被抗CDl4抗体所阻断,提示严重烧伤后可以通过调节CD14的作用而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的机制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的骨骼肌高分解代谢 ,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单纯增加热卡和蛋白供给并不能较好地改善负氮平衡。生长激素等治疗 ,尽管可减少骨骼肌蛋白降解 ,但同时有很多副作用。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研究的进展 ,使作者对骨骼肌蛋白消耗的分子机制有了较好的了解 ,它是严重烧伤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内毒素、TNF、糖皮质激素等介质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骨骼肌蛋白降解的重要诱导或调节因子。抑制炎性介质NF κB途径可有效降低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蛋白降解率。早期切除烧伤的焦痂 ,泛素转录、蛋白表达下降 ,骨骼肌蛋白降解减少。应用泛素 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减少实验动物骨骼肌蛋白降解率。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防治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的骨骼肌蛋白高分解的有效方法 ,首先是消除其根源 ,防治脓毒症 ,即治病 ;其次是针对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机制进行调控 ,这将是降低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蛋白降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组织清道夫受体A(SR-A)和脂多糖(LPS)受体CD14在内毒素介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90只,随机均分为内毒素血症(LPS)组和生理盐水注射(NS)组,LPS组经尾静脉注射LPS 5rng/kg,建立内毒素血症和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NS组尾静脉注射0.2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注射后0、1.5、3、6、12h检测血浆LPS、TNF-α、IL-1、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含量,肝组织中SR-A和CD14蛋白表达情况.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库普弗细胞(KCs)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测定KCs的吞噬功能.结果 随时间延长,LPS组KCs从形态和功能上呈现激活改变(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吞噬功能增强),血浆TNF-α、IL-1含量明显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以及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同时肝组织中SR-A表达明显下降、CD14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肝组织中进行性的SR-A表达下降和CD14表达增强可能是内毒素介导急性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烧创伤破坏皮肤连续性及完整性,影响机体免疫反应,甚至诱导免疫抑制。感染是重度烧伤患者常见、严重甚至致死的并发症。创面脓毒症是创面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烧伤患者主要死因之一。创面脓毒症的治疗重在预防。对创面及时、有效的处置是防治创面脓毒症的基础及关键。在传统抗感染治疗策略基础上,探索抗感染治疗的新方向、新制剂对于缓解抗菌药物耐药、改善创面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创面脓毒症病原菌的免疫治疗亦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的表达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4月-2009年4月的住院患者140例,其中ICU急重症疾病组101例,其他疾病组39例,以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表达率,并测定急重症疾病组C反应蛋白(C...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及其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严重创伤、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确切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缺乏切实有效的免疫功能监测手段和调理措施.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参与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紊乱理论尤其值得关注.对机体免疫状况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动态监测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  相似文献   

14.
樊霞  韩忠学  付景林 《武警医学》2015,26(4):387-390
 目的 探讨早期烧伤脓毒症患者外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CD64水平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烧伤科2013-01至2014-01收治的80例烧伤患者,根据是否诊断烧伤脓毒症分为两组,烧伤脓毒症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补液抗休克治疗,创面积极换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比烧伤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以及不同烧伤面积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结果 烧伤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64分别为(65.2±18.6)%、(16.8±5.7)%, 两组CRP水平为(157±34.8)mg/L、(19.6±2.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烧伤面积小于60%)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烧伤面积大于60%)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分别为(46.8±13.5)%、(135.7±32.8)mg/L;(76.9±24.3)%,(189.6±40.5)mg/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7.9,P<0.05)。在烧伤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CD64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优于CRP(P<0.05)。采用约登指数(正确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最大值所对应值,得出有意义指标的最佳截断点(cut-off point),得出对CD64、CRP对诊断烧伤脓毒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显示CD64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RP(P<0.05)。结论 在烧伤伴脓毒症的细菌感染中,CD64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R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HuH7细胞系CD13+CD133+和CD13-CD133-肝细胞癌(HCC)细胞的生物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CD13+CD133+ HCC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培养10d分化情况、裸鼠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对5-FU和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分析CD13+CD133+HCC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结果 CD13+CD133+HCC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13-CD133-HCC细胞,78.45%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2.19%处于G2/M期,19.36%处于S期;62.18%的CD13-CD133-HCC细胞处于G0/G1期,11.88%处于G2/M期,25.95%处于S期.在裸鼠体内,1×103个CD13+CD133+HCC细胞即可成瘤,而1× 105个CD13-CD133-HCC才可成瘤.CD13+CD133+HCC细胞对5-FU和吡柔比星具有抵抗特性,而其他3种亚群较易被杀灭.FACS分选的CD13+CD133+HCC和CD13-CD133-HCC细胞经过10d培养后,CD13+CD133+HCC亚群的CD13、CD133标志表达与HuH7细胞系相近,而CD13-CD133-HCC细胞不具有此能力.结论 CD13+CD133+HCC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临床肝癌复发和转移有关,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需要杀灭的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CD64、PCT及hs—CRP的变化并评价三者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新生儿败血症组100例及同期入院的非感染对照组100例分别检测CD64、PCT及hs—CRP三项指标,1周后选败血症组中临床好转患儿50名作为恢复组,复查三项指标。CD64,PCT和hs—CRP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感染对照组,恢复组三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项检测相比,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均明显提高。结论:联合检测三项指标的水平及变化,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静脉血白细胞过滤法对脓毒症犬白细胞CD11/18、CD14的影响。方法 大肠埃希杆菌(O111∶B4)经静脉注入健康犬体内建立大肠埃希杆菌型脓毒症犬模型。将脓毒症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白细胞过滤组(过滤组, n=9)。过滤组犬行静脉血白细胞过滤。以开始注入大肠埃希氏杆菌点为T0′, 开始静脉血白细胞过滤时间点为T0。检测两组犬T0′、T0、T1、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温、红细胞浓度(RBC)、血小板浓度(PLT)、白细胞浓度(WBC)、血浆TNF-α浓度、IL-6浓度、中性粒细胞CD11/18与单核细胞CD14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过滤组心率、RBC浓度、PLT浓度、血清TNF-α浓度、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时MAP升高, 体温降低, WBC浓度下降 (P<0.05); T5时中性粒细胞CD11/18表达下降(P<0.05);T1, 5时单核细胞CD14表达下降(P<0.05)。结论 静脉血白细胞过滤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大肠埃希杆菌型脓毒症犬的血流动力学, 降低白细胞浓度, 降低中性粒细胞CD11/18和单核细胞CD14的表达, 对血浆中炎症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科脓毒症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外科脓毒症病人入实验组,20例同期相似APACHEⅡ评分但无脓毒症的外科病人入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再分别根据病情严重度分为sepsis组和septicshock&MODS(SM)组,根据原发病分为SAP组、肠瘘组和其他组。检测病人入组后不同时间点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临床代谢指标和血浆TNF-α浓度,并评价APACHEⅡ、SOFA和SS评分。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结果脓毒症状态下胰岛素抵抗存在占84%,所有脓毒症病人lgHOMA-IR检测峰值均显著大于正常值。实验组lgHOMA-IR从24h(P〈0.01)到第7天(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AP组、肠瘘组和其他组之间lgHOMA-IR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SM组lgHOMA-IR在各时间点显著高于sepsis组,相关分析显示lgHOMA-IR与APACHEⅡ(r=0.591,P〈0.01)、SOFA(r=0.496,P〈0.01)、SS评分(r=0.553,P〈0.01)和血浆TNF-α(r=0.658,P〈0.01)呈显著正相关。lgHOMA-IR独立相关于LDL、前白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R2为0.188。结论外科危重病人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与导致感染的原发病无关,可以作为代谢紊乱和病情严重度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剂量补充精氨酸(arginine,Arg)对严重烧伤患者白细胞介素-16(IL-16)、白细胞介素-17(IL-17)、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脓毒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重度以上烧伤住院患者20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12)和对照组(n=89),对照组精氨酸剂量0.1g/kg,试验组剂量0.4g/kg,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血清IL-16、IL-17、CRP变化,并统计两组脓毒症发病率。结果治疗7d后,试验组患者IL-16、IL-17、CRP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脓毒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Arg的补充能够降低严重烧伤患者体内炎症反应;降低脓毒症的发病率,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IL-16、IL-17、血清CRP的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骨骼肌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的机制。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治疗组。脓毒症组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10mg/kg)诱导脓毒症(n=24);治疗组(n=24)在伤前2h分别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10mg/kg)灌胃,余处理同脓毒症组。同时设立对照组(n=6),于伤后24、6、1、2h取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肌组织重链肌球蛋白(MHC),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GR和HIF-1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内毒素注射6h后,脓毒症小鼠骨骼肌MHC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伤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灌胃,于6h后骨骼肌MHC含量增多,后期均高于脓毒症组。脓毒症小鼠GR与HIF-1αmRNA表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显著增加;使用RU38486灌胃后,于伤后6h GR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HIF-1α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脓毒症中GR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体内GR表达增高是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作用可能是在基因水平与HIF-1α协同作用,进而导致骨骼肌蛋白分解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