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淋巴毒素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淋巴毒素A(LT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DPD)的遗传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122例COPD患者与163名健康对照6个LTA基因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tSNP)位点(rs2844482,rs071590,rs2239704,rs909253,rs2229094,rs1041981)的基因型分布.用χ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数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 LTA基因6个tSNP位点在CDPD患者中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在COPD患者中,4个tSNP位点(rs2071590、rs2239704、rs909253、rs1041981)在轻度COPD患者与中、重度以上患者的基因型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LTA基因的功能性tSNP可能影响COPD患者的严重程度.结论 LTA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易感性无关,但与CDPD病程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亚基p40(IL-12B)3'非翻译区+1188(A/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HBV 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1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肝组)和122名健康对照(对照组)IL-12B 3'非翻译区+1188(A/C)位点的基因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浆HBV DNA水平.结果 慢性乙肝组IL-12B+1188(A/C)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4.4%、42.0%、23.6%,对照组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5%、39.3%、13.2%.慢性乙肝组与对照组间CC基因型和非CC基因型(AA+AC)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4,P=0.027;ORCC=1.797,95%CI 1.051~3.073).慢性乙肝组等位基因A、C分布频率分别为55.4%、44.6%,对照组分别为67.2%、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04,P=0.005;ORA=0.824,95%CI 0.722~0.941;ORC=1.360,95%CI 1.094~1.691);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水平≥5.0×102拷贝/ml(HBVDNA组)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低水平<5.0×102拷贝/ml(HBV D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50,P=0.002).结论 IL-12B 3'非翻译区+1188(A/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相关,其中C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肝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更有利于HBV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淋巴毒素A(LTA)基因多态性与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症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6-12月因COPD急性加重收住院治疗的122例COPD患者,在排除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后,最后纳入101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患者的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根据骨密度情况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67)和非骨质疏松组(n=34).以PCR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的6个LTA基因的tSNP位点(rs2844482, rs2071590, rs2239704, rs909253, rs2229094, rs1041981)的基因型分布,用χ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COPD患者LTA基因6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TA基因多态性与COPD并发骨质疏松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CR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3136685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3月—2011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578例,其中病例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一支或多支血管狭窄50%以上)287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没有其他粥样硬化证据)291例.冠心病组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单只病变组(n=104),双支病变组(n=89)和3支病变组(n=94).提取患者血液白细胞基因DNA,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趋化因子CCR7基因rs3136685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冠心病及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CCR7基因rs3136685单核苷酸多态性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即GG型、AG型和AA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2.9%、45.6%、11.5%,在对照组分别为43.0%、44.3%、12.7%,两组基因型分布皆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3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4.3%、34.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CCR7基因rs313668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3支病变3个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R7基因rs313668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可能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rf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 AM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研究方法,以603名急进3700 m高原的中国汉族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根据路易斯湖评分系统( LLSS)分为病例组(n=369)和对照组(n=234),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 质谱阵列技术检测两组人群Nrf2基因位点rs10497511和rs2364722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中rs10497511和rs2364722位点分别检测出T、C和A、G等位基因;两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2个位点的基因型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分析也未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2基因rs10497511和rs2364722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人群AMS发病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HBsAg和抗HBs双阳性(简称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毒S基因主要亲水区(MHR)新增N-糖基化突变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解放军302医院就诊的284例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通过巢式PCR方法扩增血清样本HBV S基因全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MHR新增糖基化突变和其他临床指标与HCC发生的相关性并动态分析18例双阳性HCC患者临床确诊HCC前后S区新增N-糖基化的突变情况.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40岁、HBsAg>中位数、HBeAg阴性和MRH新增N-糖基化突变是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发展为HCC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4.281,95%CI 1.843~9.941,P=0.001;OR=3.146,95%CI 1.633~6.060,P=0.001;OR=2.097,95%CI 1.010~4.357,P=0.047;OR=4.381,95%CI 1.842~10.417,P=0.001),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抗HBs>中位数、抗HBe阳性和HBV DNA水平与HCC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8例双阳性HCC患者样本中有8例在发生HCC 1~4年前已携有新增N-糖基化突变.结论 在双阳性患者中HBV S基因MHR区新增N-糖基化突变与HCC发生密切相关,HBsAg和抗HBs双阳性叠加MHR新增糖基化突变可作为慢性HBV感染患者HCC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2WI肝门区淋巴结与慢性乙肝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的关系。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32例,健康成人18例(对照组)。在MR脂肪抑制T2WI上观察肝门区短径>5mm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和相对信号强度,并分析其与慢性乙型肝炎G和S的关系。结果:肝门区短径>5mm的淋巴结预示G2及以上炎症活动(P<0.05),淋巴结数目≥2为最佳诊断点,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1%和90.47%;淋巴结的存在与S无关。淋巴结的大小与G有相关性(r=0.362,P=0.010),与S无相关性(r=-0.046,P=0.753);淋巴结的相对信号强度与G(r=0.260,P=0.071)和S(r=0.031,P=0.831)均无相关性。淋巴结的大小预示G2及以上炎症活动准确性较高(ROC曲线下面积=0.920,P<0.001),以>90mm2为最佳诊断点,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6%和80.95%。结论:MR脂肪抑制T2WI能显示慢性乙肝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肝门区出现2个及以上、短径>5mm淋巴结或淋巴结大小>90mm2提示G2及以上炎症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反转录酶基因上的多位点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相关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1 121例患者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方法 扩增HBV反转录酶(RT)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对12个位点上的耐药相关突变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拉米夫定(LAM)耐药突变228例,阿德福韦(ADV)耐药突变32例,恩替卡韦(ETV)耐药突变13例,替比夫定(L-dT)耐药突变4例.多药耐药5例.LAM耐药突变中以M204V和M2041最常见,前者通常伴随U80M突变,后者常单独出现;ADV耐药突变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为主;ETV耐药突变发生在LAM耐药基础上,以T184位碱基替换为主;L-dT的耐药突变为M2041.结论 用基因序列测定法检测HBV RT基因多位点耐药相关突变,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乙肝患者是否存在HBV基因耐药,合理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编码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第133位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北方汉族人群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76例结直肠癌患者(结肠癌109例,直肠癌67例)和189例健康对照者的RASSF1A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基因-疾病关联分析和基因-性别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RASSF1A基因Ala133Ser多态位点在结直肠患者中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基因型与性别在直肠癌中存在交互作用,Ala/Ser+Ser/Ser基因型可增加女性直肠癌的发生危险(OR=3.78,95%C I1.31~10.89)。结论 RASSF1A第133位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直肠癌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6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在解放军463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50例,设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450例,设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趋化因子CXCL16表达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收集的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剥脱术后患者的颈外动脉组织标本CXCL16的表达变化;利用测序的方法分析检测CXCL16基因rs374470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CXCL1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显示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剥脱组织中CXCL16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CXCL16基因rs3744700多态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L16基因rs3744700多态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酶1(PON1)基因rs85457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共人选850例沈阳军区总医院冠心病住院患者,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2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残余血小板聚集率(RPA),当RPA≥70%时,即定义为CR.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n=215)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n=635),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测定PON1基因rs854572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PON1基因rs854572多态位点在两组间基凶型分布频率皆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三种基凶型(CC、CG和GG)分布频率在CR组和NCR组分别为23.7%、49.3%、27.0%和24.1%、50.2%、25.7%,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C、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63).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PON1基因rs854572单核苷酸多态性仍与冠心病患者CR的发生无相关关系.结论 PO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854572与冠心病患者CR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人群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方法在社区体检人群中选择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SCN5A基因的H558R、P1090L、4299+53T〉C及CA457T(D1819D)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并随机选取样本采用ABI3700毛细血管电泳进行序列测定验证酶切结果。结果SCN5A H558R、P1090L、4299+53T〉C及C5457T(D1819D)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1%、5.2%、28.2%及31.8%,与日本及国人先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结论SCN5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鼠NR2B基因核心启动子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筛查及分析.方法:提取16只健康SD大鼠海马组织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NR2B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序列和SNP库已报道的rs8169392所在区域序列,结合DNA测序方法进行SNP筛查和验证.结果:在大鼠NR2B核心启动子区705bp中,发现1个新的SNP位点,为-217位C/T多态;本研究中未筛查到NCBI-SNP库报道的rs8169392.结论:-217位C/T多态的发现为NR2B基因多态性数据库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成熟microRNA(miRNA)-196a2在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对预测的靶信使RNA(mRNA)IL-2 3'非翻译区(UTR)结合能力的影响,探讨miRNA-196a2 SNP是否与皮肤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联。方法在HaCaT细胞中转染构建miR-196a2-T(野生型)和miR-196a2-C(突变型)的表达质粒,RT-PCR检测表达效果;将两种基因型的表达质粒与预测的靶mRNA IL-2 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别检测结合能力,并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成功构建miR-196a2-T/C表达质粒和IL-23'UTR报告基因质粒;miRNA-196a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表达质粒在HaCa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IL-2是miR-196a2的靶基因,SNP影响miR-196a2与IL-2 3'UTR的结合(P〈0.05)。结论 MiR-196a2可与IL-2结合调节其转录后水平,从而参与免疫反应,可能影响多种皮肤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5(AQP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RD)的遗传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12年5月在解放军306医院呼吸科获得诊断的COPD急性加重(AECOPD)患者220例,男142例,女78例,年龄37~101(74.0±10.0)岁,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且年龄、性别与COPD患者相匹配的285例健康人群列入对照组,男183例,女102例,年龄44~97(72.5±8.6)岁.将COPD组分为4个亚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 <70%,第1秒用力呼气肺容积占计值百分比(FEV1%)≥80%为轻度组;50%≤FEV1%<80%为中度组;30%≤FEV1<50%为重度组;FEV1≤30%为极重度组,将轻度与中度合并为轻-中度组,重度与极重度合并为重度-极重度组.搜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SNaPshot法检测AQP5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SNP)位点(rs3736309,rs296754和rs296759)的基因型分布.采用x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数比(OR)及95%可信区间(CI).比较AQP5 3个tSNP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健康对照组和COPD患者间的差异,以明确AQP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罹患COPD的相关性.比较轻-中度与重度-极重度COPD患者AQP5基因多态性的差异,以进一步明确AQP5基因多态性与COPD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AQP5基因rs3736309、rs296754和rs296759位点基因型分布在COPD患者与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在COPD患者中,rs3736309在轻-中度与重度-极重度患者中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s3736309多态性位点可能与COPD患者气道阻塞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AQP5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易感性无关,但与COPD的肺功能损害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1年解放军302医院明确诊断的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7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248例(肝硬化组),以同期26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实时荧光PCR扩增仪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ELISA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共390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参照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进行肝脏炎症程度(G0-G4)及纤维化程度(S0-S4)评价。结果全血细胞分析结果表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8.93%±3.05%、9.85%±3.61%)明显高于对照组(8.16%±1.88%,P<0.01),且肝硬化组明显高于肝炎组(P<0.01);血清HBV DNA定量分析表明,239例HBV DNA≥100U/ml的患者单核细胞比例(8.61%±2.83%)显著高于206例HBV DNA<100U/ml的患者(8.12%±2.53%,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肝硬化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Ⅲ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且同组内肝纤维化指标升高者的单核细胞比例高于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者;390例患者的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结论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升高与肝脏病变程度关系密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e系统与HBV DNA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e系统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 ,检测 60例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乙肝病毒标志 (HBV M)及血清HBVDNA含量 ,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进行对比。结果 慢乙肝患者e系统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 (ALT)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HBeAg阳性组血清HBVDNA含量显著高于抗 HBe阳性组 (P <0 .0 1 ) ,在各级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组 ,其HBeAg阳性率与抗 HBe阳性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临床上不宜单独凭慢乙肝患者e系统的检测结果作为评判病人是否有HBV的复制的指标 ,而应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动态观察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的变化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开展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术 ,以正确判断肝组织的病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