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预后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非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8例进行分析。治疗方法:脑部放疗采用Co-γ线或6MV-X线两侧平行野对穿全脑放疗,每次DT180—200cGy,剂量达DT40Gy,单一转移病灶缩野加量放疗至DT56Gy-64Gy。放疗的同时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对症治疗。放化组全脑放疗结束后行顺铂+盖诺方案化疗2周期-4周期。部份病例化疗结束后,肺部原发病灶加用Co-γ线或6MV-X线局部小野照射治疗,每次DT2Gy,剂量DT56Gy~66Gy。结果:全部病例均随访2年以上,随访率100%。全组1年生存率39.7%,2年生存率20.6%。放化疗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48.8%、25.6%,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脑单发转移灶1、2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0.4%,明显高于多发转移病灶组(P〈0.05)。只伴发颅内转移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59.5%,37.8%,均明显高于伴有颅外转移患者(P〈0.01)。结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预后因素主要与治疗方法、脑转移数、有无合并颅外转移有关。积极有效的放、化疗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调强放射疗法(IM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共面5野同步补量(SIB)IMRT治疗13例NSCLC脑转移患者,全脑剂量[计划靶区(PTV)-临床靶区(CTV)]2 Gy/次,DT 40 Gy,脑转移灶[PTV-肿瘤靶区(GTV)]2.5~2.8 Gy/次,DT 50~56 Gy,均为5次/周,共20次。同步结束,95 %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放疗结束后行脑部CT或MRI评价疗效。结果 CR为4例,PR为8例,SD为1例。治疗有效率92.3 %(12/13)。结论 全脑及脑转移灶IMRT治疗NSCLC脑转移有较高的局控率,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脑放疗联合尼莫司汀同步化疗治疗实体肿瘤伴多发脑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9例实体肿瘤脑转移患者分别采用全脑放疗联合尼莫司汀同步化疗和单纯全脑放疗方案治疗。同步放化疗组:全脑照射(WBRT)为DT2Gy/次,5次/周,总剂量40Gy。放疗开始的第1天同时给予尼莫司汀(ACNU),2mg/kg,d1,每4-6周重复,共使用2-4个疗程。单纯放疗组:全脑照射(WBRT)为DT 2Gy/次,5次/周,总剂量40Gy。放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同步放化疗组总有效率65.0%(13/20)高于单纯放疗组(42.1%,8/19);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同步放化疗组优于单纯放疗组;不良反应以放疗脑充血水肿及尼莫司汀引起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主。结论:全脑放疗联合尼莫司汀同步化疗治疗实体肿瘤脑转移的近期疗效、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单纯放疗,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实体肿瘤脑转移患者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埃克替尼同步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eer,NSCLC)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ll例,所有患者均全脑放疗DT3000cGy/15f.并同期口服埃克替尼每次125mg,每日3次,放疗结束后继续口服埃克替尼直到疾病进展、死亡或发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6例(54.5%),部分缓解4例(36.4%),无变化O例(0).进展1例(9.1%),总有效率90.9%。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5例),皮疹(9例),均为轻中度,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埃克替尼联合全脑放疗对NSCLC脑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作为NSCLC脑转移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脑转移瘤伽玛刀配合全脑放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配合全脑放疗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脑转移瘤患者79例。原发灶控制稳定,脑转移患者中,44例采用伽玛刀配合全脑放疗,35例单纯给予伽玛刀治疗。伽玛刀治疗处方等剂量线采用45%~75%等剂量包绕计划靶区,边缘剂量15~20 Gy,中心30~45 Gy;全脑放疗每次分割剂量为2~3 Gy,1次/d,每周照射5次,总剂量25~30 Gy。结果伽玛刀治疗开始后3个月,复查MRI,影像学结果显示总的有效率为83.5%(66/79)。伽玛刀配合全脑放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29.5%,2年生存率9.1%;单纯伽玛刀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17.1%,2年生存率2.9%。随访期内未见严重放射性并发症。结论对脑转移瘤采用伽玛刀配合全脑放疗是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式,副反应轻,均能耐受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同步加量放疗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应用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时间,探索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76例NSCLC脑转移患者以不同分割模式分为A组(42例)和B组(34例)。A组患者全脑放疗DT 40Gy/(20f·4周)后局部推量DT 20Gy/(10f·2周),B组患者全脑放疗DT 36Gy/(20f·4周)全程同步加量适形放疗DT 24Gy/(20f·4周)。比较两组放疗疗效、不良反应、半年、1年总生存率。结果:采用 RECIST 1.1标准,A组放疗有效率为95.2%(40/42),B组有效率为97.1%(33/34),两组疗效未见统计学差异。A、B两组患者在血液毒性、神经系统受损、消化道反应、脱发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异常。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94个月,患者半年、1年生存率为71.4%、35.7%;B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47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为82.4%、38.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分割模式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时间方面疗效相当。全脑照射全程同步加量治疗脑转移近期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很好,可缩短放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合并1~4个脑转移灶的肺癌患者采用图像引导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age-guid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G-IMRT)技术行全脑放疗(wholebrain radiotherapy, WBRT)同步瘤床推量及序贯瘤床推量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肺癌脑转移患者最佳放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确诊为肺癌脑转移患者共98例,选取接受WBRT+同步瘤床推量放疗的49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接受WBRT后序贯瘤床推量放疗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两组患者均采用IG-IMRT,治疗过程中每天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校对摆位误差。结果 观察组的放疗总有效率、肿瘤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7.80%(43/49)、95.92%(47/49)、65.31%(32/49)高于对照组的61.20%(30/49)、81.60%(40/49)、44.90%(2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生存期观察组(15月)高于对照组(12月)。安全性评价:无3、4级急性及晚期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脱发、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损伤。结论 图像引导下适形调强全脑放疗同步瘤床推量可能是临床治疗肺癌脑转移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全脑放疗联合同期推量调强技术治疗多发脑转移瘤7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脑调强放疗同期推量照射技术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7例脑转移瘤患者,运用Corvus6.3逆向调强计划系统行调强同期推量照射技术(SIB-IMRT)治疗,全脑预防放疗剂量30Gy,转移瘤同期推量20Gy,均分10次,2周完成。计划应用Mattrix验证。[结果]所有病例靶区剂量分布满意,95%以上的计划靶区(PTV)体积接受处方剂量,99%以上的PTV体积接受93%的处方剂量,接受110%的处方剂量的体积不超过靶区体积的5%,重要器官的照射剂量限制均达到要求。剂量验证γ值为87.78~96.11,中位值92.2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临床不可接受放疗不良反应。[结论]全脑调强放疗同期推量技术在临床、放射物理及安全性角度评价是可行的,对颅外转移病灶控制、KPS评分较好、原发病灶控制的脑转移瘤患者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伽玛刀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64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组(A组,32例)和全脑放疗加三维适形放疗组(B组,32例)。 A组先行伽玛刀照射1次,周边剂量15~20 Gy;再行全脑放疗,总剂量40 Gy/20次。B组行全脑放疗,总剂量40 Gy/20次;然后转移灶行三维适形放疗追加剂量20 Gy/10次。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A组近期有效率为93.8 %(30/32)明显高于B组71.9 %(23/32)(χ2=5.38,P<0.05),同时A组32例Karnofsky评分提高者28例(87.5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29例(90.6 %),均优于B组(χ2=5.33、χ2=4.73,均P<0.05);急性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结论 伽玛刀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能提高脑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同时不增加放射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分割放疗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1~4个脑转移瘤患者接受全脑放疗30~36Gy/(15~30f·3~3.5w)后加立体定向分割放疗25Gy/(5f·1周)(WBRT+SRT组)。30例1~4个脑转移瘤患者接受单纯全脑放疗30Gy/(10f·2周)(WBRT组)。分析两组患者的1年局控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WBRT+SRT组和WBRT组1年局控率分别为76.3%、23.5%(P〈0.01),1年生存率分别为46.7%、13.3%(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分割放疗(WBRT+SRT)治疗脑转移瘤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1~4个脑转移瘤病灶患者的1年局控率和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基于VMAT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混合调强技术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基于固定角度IMRT的混合调强技术和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设计两组放疗计划。第1组仅以全乳作为放疗靶区,处方剂量50 Gy分25次完成;第2组以全乳及瘤床同步加量区为放疗靶区,处方剂量全乳50 Gy、瘤床同步加量区60 Gy,分25次同步完成。分别比较两组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及计划执行效率。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与基于固定角度IMRT的混合调强技术相比,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未能提高单纯全乳照射者靶区CI、HI值(P=0.866、0.056),反而全面增加了OAR受量和调强野机器跳数(P=0.000~0.050和P=0.002);但对全乳加瘤床同步加量照射患者,能减少肺受量、脊髓受量、调强野机器跳数、计划执行时间(P=0.004、0.001、0.000、0.000)。结论 对全乳加瘤床同步加量照射患者,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能更好保护OAR,提高计划执行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脑放射治疗(WBRT)分别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与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13个脑转移瘤病灶疗效的比较。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0例,随机分为WBRT加IMRT组(38例)和WBRT加SRT组(42例),以中位生存时间、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和周围器官受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疗效与组织损伤的评价和比较。结果 WBRT加IMRT组和WBRT加SRT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6月和11.9月(P=0.144);局部率控制分别为73.7%和90.5%(P=0.002);1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81.0%(P=0.070);单个转移灶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90.0%,23个脑转移瘤病灶疗效的比较。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0例,随机分为WBRT加IMRT组(38例)和WBRT加SRT组(42例),以中位生存时间、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和周围器官受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疗效与组织损伤的评价和比较。结果 WBRT加IMRT组和WBRT加SRT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6月和11.9月(P=0.144);局部率控制分别为73.7%和90.5%(P=0.002);1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和81.0%(P=0.070);单个转移灶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90.0%,23个脑转移灶者分别为37.5%和55.6%,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脑干最大受量(D max)分别为(275±285)Gy和(17±25)Gy,平均受量(D mean)分别为(144±152)Gy和(9±14)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全脑放射治疗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加量能更好地提高病人的局部控制率,对周围组织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13.
The results of cranial irradiation for brain metastases in 164 consecutive patients have been reviewed to evaluate a policy of localized high dose irradiation for solitary metastases. Fifty of the 164 patients receiving whole brain irradiation (35 Gy in 15 daily fractions) were selected for boosts delivering 15 Gy in 8 daily fractions to the site of solitary deposits. No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or the incidence of death from progressive brain metastases was seen between the patients receiving a boost and those who did not. Overall median survival was 112 days with 62% of patients dying from metastatic disease outside the brai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urvival were early response to radiotherapy and,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disease-free interval of 2 years. Palliation of presenting symptoms was achieved in 86% of patients at 3 weeks from starting radiotherapy. It is concluded that whereas whole brain irradiation results in useful symptom control, there is no advantage for high dose treatment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solitary metastase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metastatic disease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调强放疗(IMRT)在脑转移患者全脑照射保护海马计划中的剂量分布。方法 收集2013-2016年46例脑转移患者,在CT定位图像与MRI融合后图像上勾画海马。海马分别外扩3、5、10 mm形成3级减量区域。以全脑减去海马外扩5 mm区域为PTV,处方剂量均为30 Gy分10次。每名病例分别设计7个野IMRT和单弧VMAT计划,评价2种计划中靶区、海马及其他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分布。结果 VMAT与IMRT PTV剂量分布比较:V95分别为95.90%、94.97%(P=0.000),V90分别为98.17%、97.48%(P=0.000),适形指数分别为0.825、0.813(P=0.013),均匀指数分别为0.277、0.289(P=0.025);海马剂量分布比较:海马Dmax分别为1698.9、1784.9 cGy (P=0.002),海马Dmean分别为1183.8、1112.7 cGy (P=0.000)。VMAT和IMRT计划中除了视交叉(3262.6、3529.3 cGy,P=0.000)外其他危及器官VMAT与IMRT计划均相近(P>0.05)。VMAT与IMRT的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分别为651、2768 MU (P=0.000)和188、504 s (P=0.000)。结论 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明显优于IMRT,对海马的保护VMAT也有较大优势,此外VMAT计划能够显著减少MU和治疗时间,提高设备使用率,VMAT计划能够实现在满足靶区处方剂量要求同时达到保护海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3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设定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1rvl为需要加量照射的淋巴结靶区,给予69Gy(2.3×30次);PT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4Gy(1.8×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调强计划。结果:5野调强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所有患者完成了放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CT,病灶达CR(complete response)占66.7%(36/54),Pit(partial response)占33.3%(18/54),总有效率(CR+PR)达到100.0%。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物理学优势明显,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40例脑转移瘤患者均接受了颅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数>2个者全脑放疗DT40~46Gy/(20~23)次;≤2个者全脑放疗DT40Gy/20次后,局部三维适形加量至DT54~60Gy/27~30次;孤立脑转移瘤者病灶直接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至DT54~60Gy/(27~30)次。其中34例接受了放化疗综合治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4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2.5%(37/40),总有效率(RR)为62.5%(25/40),临床疾病控制率(CBR)达97.5%(39/40)。颅内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7.2个月,颅内6个月及1年局部控制率为47.5%、10.0%。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为65.0%、25.0%和5.0%。放化疗综合治疗者生存期较单纯放疗者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PS体力评分、颅外原发灶控制情况是脑转移瘤适形放疗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适形放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显著延长生存期。体力状况、颅外原发灶控制情况是脑转移瘤适形放疗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陀螺刀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国产陀螺刀治疗脑转移瘤118例,用50%~60%等剂量曲线包裹靶区,全组周边处方剂量3 800~4 200 cGy,中位处方剂量4 000 cGy,350 cGy/次,5次/周,评价其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18例患者完全缓解26例(22.03%),部分缓解74例(62.71%),稳定16例(13.56%),进展2例(1.69%),总有效率为84.74%,临床获益率98.31%。1年局部控制率为32.20%,1年总生存率为43.13%。结论陀螺刀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1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