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78例AMI患者(AMI组)和2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8例AMI患者中,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3例,其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5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较健康成人长,且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AMI的预后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电图结合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并发VA分为VA组(124例)与非VA组(181例)。比较两组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血清CK-MB水平,分析AMI并发VA的影响因素,分析Tp-Te、Tp-Tec、血清CK-MB水平对AMI并发VA的诊断价值。 结果 VA组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例数占比、肌钙蛋白I、血肌酐、白细胞计数、Tp-Te、Tp-Tec、血清CK-MB水平高于非VA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2.832)、Tp-Te升高(OR=3.611)、Tp-Tec升高(OR=4.315)、血清CK-MB升高(OR=3.770)为AMI并发VA的影响因素(P<0.05)。Tp-Te、Tp-Tec、血清CK-MB水平及三者联合诊断AMI并发VA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0、0.802、0.813、0.895(P<0.05),且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诊断的AUC值(P<0.05)。 结论 心电图(Tp-Te、Tp-Tec)结合血清CK-MB水平诊断AMI并发VA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苏杭  刘思丽  吴婕 《海南医学》2023,(2):180-184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重构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结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并于入院后第2天和出院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9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28例,室性早搏21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分为重构组33例和非重构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对其Tp-Te值、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和Tp-Te/Q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从出院后6个月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调查,比较不同结局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Tp-Te、Tp-Tec和Tp-Te/QT水平分别为(137.34±23.92) ms、(128.48±21.35) ms、0.29±0.0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2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有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生,分为A组为恶性心律失常组与B组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测定每位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即Tp_Te值,以及超声心动图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LVEF.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_Te、(LVEDD)值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0.05),而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Tp_Te与LVEDD显著正相关(r=0.72,P<0.01),与LVEF显著负相关(r=-0.68,P<0.01).两组用药前、后Q-T间期\Q-Td、Tp-Te、Tp-Ted的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间期\Q-Td、Tp-Te、Tp-Ted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Tp_Te可能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能预测CHD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评价心功能不全的预后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QTc、Tp-Te、Tp-Tec间期)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45例STEMI患者,其中行pPCI治疗(干预组)188例,未行急诊PCI(对照组)57例,采集其入院即刻及入院第3天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无明显变化(P =0.277),Tp-Te间期、Tp-Tec间期均明显减小(P <0.001);对照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较前增大,Tp-Te间期、Tp-Tec间期均较前减小(P 分别为:0.018,0.003,0.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入院第3天Tp-Te、Tp-Tec间期减小更明显。(2)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降低(P < 0.05)。结论:急诊PCI术可使Tp-Te间期、Tp-Tec间期明显减小,比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顶点至T波终末段(Tp-Te)心电图特征、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子(TNF-a)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AMI患者,根据患者处在急性期时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别为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组(6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64例),以及同期参与体检的55例健康人群作为此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观察分析三组Tp-Te心电图相关指标、CD40L、TNF-a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急性期发生过VT或VF所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组的Tp-Te相较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D40L、TNF-a水平均要比对照组高(P<0.05);健康对照组的Tp-Te、CD40L及TNF-a水平均比观察组及对照组低(F=176.258、186.635、333.816 ,P<0.05);ROC曲线显示,Tp-Te、CD40L及TNF-a水平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AUC为0.979、0.866、0.927,诊断灵敏度、特异度:Tp-Te为100%、95.3%,CD40L为70.9%、78.1%,TNF-a为100%、8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CD40L、TNF-a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检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艾庆  申强  包忠武  周俊  邹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68-169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后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检测Tp-Ted、Tp-Tecd、QTd、QTcd变化情况,并选取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其差异性。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者手术后Tp-Ted、Tp-Tecd、QTd、QTcd和手术前对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提高心肌复极稳定性,减少Tp-Te间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PCI)前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QTc、Tp-Te、Tp-Tec间期)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45例STEMI患者,其中行p PCI治疗(干预组)188例,未行p PCI(对照组)57例,采集其入院即刻及入院第3天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无明显变化(P=0.277),Tp-Te间期、Tp-Tec间期均明显减小(P<0.001);对照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较前增大,Tp-Te间期、Tp-Tec间期均较前减小(P分别为:0.018,0.003,0.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入院第3天Tp-Te、Tp-Tec间期减小更明显。(2)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急诊PCI术可使Tp-Te间期、Tp-Tec间期明显减小,比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间期变异度(△Q-Tc)变化特点,分析△Q-Tc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60例AMI与5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SDNN、△Q-Tc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c与SDNN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311,P<0.05),与室性早搏的多少呈负相关(r=-0.325,P<0.01)。结论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较正常明显减低,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AMI患者QTV及HRV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比较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心肌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性、QT变异度、QT变异系数等。结果健康对照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22,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QT间期与心率呈直线相关(r=-0.891,P<0.01)。SDNN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511,P<0.01);QTV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613,P<0.01);QTCV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r=-0.64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心率、QTV、QT间期、SDNN均发生变化,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Tp-Te间期离散(Tp-Ted)的变化,为预测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60例T2DM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组的Tp-Ted进行比较,并分析Tp-Te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Tp-Te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是Tp-Ted延长的危险因素(P<0.01);Tp-Ted延长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血糖的增高会加重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易诱发心血管危险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和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结果72例(65.8%)QTc延长;AMI时不同临床状态下(有无心律失常、衰竭、心源性休克和预后),QTc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心律失常组QTc间期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QTc间期延长可作为评估和判断AMI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疑似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Tp-Te/QTc及其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5月既往无冠心病病史因胸痛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阴性(A组,20例),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B组,69例),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阳性(C组,88例),记录3组患者一般资料、运动平板试验前与运动峰值时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及Duke评分。结果 C组男性比例、吸烟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P<0.05)。B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QTc间期较运动平板试验前升高(P<0.05)。C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QTc间期、Tp-Te/QT、Tp-Te/RR较运动平板试验前升高(P<0.05)。B组患者Tp-Te间期差值较A组升高(P<0.05);C组患者QT间期差值较A组升高(P<0.05);C组患者Tp-Te间期差值、Tp-Te/QT差值、Tp-Te/RR差值、Tp-Te/QTc差值较A组和B组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Duke评分较A组降低(P<0.05);C组患者Duke评分较B组降低(P<0.05)。Tp-Te间期差值(r=-0.26,P<0.01)、Tp-Te/QT差值(r=-0.35,P<0.01)、Tp-Te/RR差值(r=-0.32,P<0.01)、Tp-Te/QTc差值(r=-0.17,P=0.03)均与Duke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后QT间期、QTc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和Tp-Te/QTc变化不同,其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Osborn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Osborn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Osborn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②方法 将87例AMI病人按心电图有无0sborn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③结果 Osborn波阳性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χ^2=39.4,P〈0.001)。④结论 心电图Osborn波可作为AMI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