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6-2006年昭通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昭通市麻疹流行特征及发病原因.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86-2006年昭通市麻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6-2006年昭通市麻疹病人27 57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26/10万,发病率波动在5.40/10万~72.20/10万之间.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3~6月.以低年龄组儿童发病为主,0~14岁占总病例数94.56%,7岁以下占发病总数68.44%.局部低接种率及免疫空白是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 控制或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是提高常规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率,加强对麻疹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2.
缪国励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2):898-899
近年来广州地区麻疹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成人麻疹发病明显增加,现将我院1991年4月~1998年3月间收治的麻疹87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87例,男53例,女34例,男:女≈1.6:1。年龄6月~36岁,其中≤14岁的儿童组26例(29.89%),>14岁的成人组61例(70.11%)。1~12月均有发病,以4~6月发病率较高,分别占1512%、1860%和15.12%,11、12月及1、2月较少,分别占3.45%、2.30%、3.45%和2.30%。1991年收治1例,1992年没有收治,1993年及1994年各收治7例,1995年8例,1996年和1997年收治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流行麻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2月~5月收住的234例麻疹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结果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及大于30岁者为主(79.9%);部分患者临床不典型:使用激素后出疹时间延迟,发热到出疹时间〉6d著39例,占16.7%;并发症发生率高:肝功能酶谱异常者占65.7%(132/201),电解质紊乱占41.8%(84/201)。结论为预防和控制麻疹:婴幼儿应提前接种麻疹疫苗、成人需加强接种;麻疹患者应加强监测,注意不典型病例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乐山市沙湾区1986~2005年20年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研究麻疹的流行因素,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乐山市沙湾区1986—2005年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86~2005年,乐山市沙湾区共发生确诊麻疹病例32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86/10万;病例分布地域广泛,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偶有暴发;4—5月为高发季节;3—6岁幼儿和7-14岁青少年发病较多,近年〈8个月和〉18岁年龄组麻疹发病有增多趋势,呈双向移位现象;对麻疹病例免疫史分析,无免疫史占10、75%,未全程免疫的占54,30%,免疫史不详的占28,50%。结论保持儿童麻疹疫苗有效的高水平的基础免疫,加强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同时,提高对麻疹病例监测的敏感性,防止麻疹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5.
强化免疫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强化免疫对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比较2007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麻疹发病状况。结果2004~2007年该区共报告麻疹病例数460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04/10万、23.53/10万、11.84/10万、33.57/10万。4~7月份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73.91%(340/460)。83.70%(385/460)的麻疹患者为15岁以下儿童。其中婴儿麻疹病例构成比分别为0、10.81%、13.51%和25.82%,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的病例仅占总病例数的20.00%(92/460)。2007年9月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8年仅发生麻疹病例数10例,年发病率为1.58/10万,较2007年下降95.29%。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2006-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麻疹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日胜  张宏  朱轶妲  张钧 《疾病监测》2009,24(10):789-791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近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2006-2008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苏州市共报告麻疹病例513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7/10万;麻疹发病高峰为每年3-5月。6岁及以下儿童及16~50岁人群是麻疹发病主要人群。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11.24%。8月龄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88.32%,免疫史不详者占2.31%,16岁病例中96.13%无免疫史。各年度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高于常住人口。结论苏州市麻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免疫空白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麻疹发病呈现低龄儿童和成年人两个高峰。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采取措施控制流动人口和成年人发病。提倡育龄期女性接种麻疹疫苗,以减少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地区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收入院的189例麻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患者中成年人55例(29,10%),0~3岁人群109例(57.67%),4~16岁25例(13.23%);发病高峰集中在4、5月份,并发气管支气管炎87例(46.03%),肝损害119例(62.96%),心肌损害76例(40.21%)。结论:婴幼儿及成人发病率高,与麻疹抗体滴度下降及成人未规范接种麻疹疫苗等有关;婴幼儿患者临床病毒血症重,易合并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8.
麻疹 西藏:2005年10月麻疹报告发病118例,报告发病率为4.48/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率上升11700.00%,与本年上月相比发病数下降32.57%,无死亡病例。发病数女性稍高于男性,男性发病是女性的0.82倍。本月麻疹发病职业构成以学生和儿童(幼托、散居)所占比例最高,为88.98%,其次为农牧民(9.32%)。  相似文献   

9.
谭炳芹  王昌源  杜磊  张立华 《新医学》2009,40(8):509-511,535
目的:分析近1996—2004年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及改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31例确诊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1996—2004年麻疹患者住院病例数在低水平波动[(11—38例)/年]。自2005年麻疹住院病例数开始增加,2008年最多,达811例。1731例麻疹病人的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分别为8月龄-9岁(54.59%)和20—29岁(15.02%)。此外,计划免疫接种前婴儿(8月龄内)发病人数占11.84%。全年均有发病,高峰为2—6月份(62.68%)。均有发热及皮疹,多有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等发生并发症711例(41.07%)。死亡4例,均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麻疹仍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出生于强化免疫(1999年)后的8月龄-9岁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必须加强该年龄段的儿童麻疹计划免疫,减少漏种;鉴于8月龄内患儿占相当比例,建议麻疹计划免疫时间适当提前至6月龄;有必要对成年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强化或补种,以降低其发病率;重视并发症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丽水地区实施计划免疫前后麻疹发病情况比较浙江省丽水地区卫生防疫站(323000)涂国强,俞栋棋麻疹是我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常规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前(1951~1960年)。年平均发病率为999.42/10万,1959年最高达3179.05/...  相似文献   

11.
陈秀云  王曼 《疾病监测》2018,33(5):433-437
目的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1964-2016年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脊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6种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不同阶段6种疫苗可预防疾病变化趋势。结果 1964-2016年,广东省中山市累计报告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流脑、乙脑发病166 229例,死亡5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8.99/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67/10万。突击预防接种阶段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比疫苗使用前阶段下降了27.43%。计划免疫阶段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年平均发病率比突击预防接种阶段分别下降了88.96%、95.66%、99.48%和97.76%。扩大免疫规划阶段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比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87.73%,麻疹发病率在2004-2008年大幅回升;自1989年以来,除1997年和2015年分别报告1例百日咳病例外,其余年份均无病例报告;自1992年以来连续25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自1991年以来连续26年无脊灰病例报告。疫苗使用阶段流脑、乙脑年平均发病率比疫苗使用前阶段分别下降了99.61%和97.51%,扩大免疫规划阶段流脑、乙脑年平均发病率比疫苗使用阶段分别下降了81.82%和95.16%。结论 广东省中山市6种疫苗可预防疾病比实施计划免疫前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疫苗免疫规划对控制传染病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1978-2006年湖南省娄底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娄底市麻疹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系统数据库收集个案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M和IgG抗体。Excel和SPSS作统计分析。结果1978-2006年共报告麻疹32642例,年均发病率30.71/10万,各时段各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极显著。29年共报告麻疹死亡79例,病死率0.24%。整个发病趋势呈从高到低而后回升,分为3个时段,第I时段形成3个高峰之后,1987-2000年一路走低,至2004年再度形成一个相对高峰。1991-2006年整个发病季节集中在3~6月;但2004年回升高,发时发病高峰在2~4月。人群分布5岁以下儿童占60.47%,散居儿童占总数的55.48%。2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为71.50%~99.76%,发病率与MV接种率呈明显负相关,免疫监测结果麻疹IgG总阳性率91.18%。2005-2006年病例有明确免疫史者仅为15.30%。结论娄底市麻疹发病率总体下降89.14%,近年回升较明显,上升原因主要为规划免疫滑坡,存在免疫空白人群。最近的较高流行年份,发病季节早而流行强度大,为典型的小年龄发病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2012 — 201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2 — 2018年报告的新疆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2018年共报告麻疹9 817例,死亡24例。 2012年以来疫情处于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峰,报告发病率为12.09/10万,2017年和2018年发病率下降明显,2018年发病率最低,为0.36/10万;新疆麻疹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等地区,病例数占全疆总病例数的71.48%;每年3 — 6月报告发病数达到最高峰,2015年11、12月麻疹疫情开始上升,2016年1、2月达到高峰;2012 — 2018年<8月龄组和8~17月龄组构成比下降;18~47月龄和15~39岁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4~14岁组和≥40岁组构成比逐年上升;8~23月龄儿童中有20.94%的儿童有1剂次免疫史、1.40%有2剂次免疫史,2~6岁儿童中14.73%的儿童有1剂次免疫史,21.30%有2剂次免疫史,0剂次和免疫史不详病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1.93%、25.86%;2012 — 2018年2 595例(26.43%)麻疹病例发生了并发症。结论新疆2016 — 2018年麻疹报告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薄弱地区和人群,应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95%)、做好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加强麻疹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相似文献   

14.
1957-2006年浙江省奉化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奉化市1957-2006年5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麻疹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将50年麻疹疫情分为麻疹疫苗接种前、麻疹疫苗推广应用、麻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一年一次突击接种和麻疹疫苗冷链装备按月接种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年均发病率用几何均数,第Ⅳ阶段用算术均数.结果 四个阶段麻疹年发病率和年龄构成有显著差异;发病年龄构成由幼儿和学龄儿童为主向8月龄小婴儿和15岁以上人群转移,2005-2006年奉化市本地人口8月龄小婴儿和15岁以上人群发病占总病例数的96.92%.结论 为降低大小两端年龄麻疹发病,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建议对初中学生加强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5.
孟德权  张萍 《疾病监测》2013,28(3):213-215
目的 分析太原市2006-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SIA)前后发病情况,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太原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 全市共监测到麻疹病例2994例,年度发病率在0.14/10万~35.35/10万之间,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6月为发病高峰,2008-2011年先后开展7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平均接种率达到98%,2009-2011年麻疹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7/10万,≥14岁和U=28.11,P结论 高质量的MV SIA 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提高免疫接种率保护小月龄儿童和成年人是目前消除麻疹的关键,为此须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2剂次MV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减少免疫空白,适时开展MV SIA,同时对外来务工人员、育龄妇女进行接种,尽可能地提高人群整体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6.
On account of the measles vaccination campaign, with vaccinations carried out on the first birthdays of children,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ases of measles was reduced to 545 in 2005, which is the lowest so far in Japan. We conducted a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easles virus to determine the circulating measles virus genotypes in Japan since 1984. Different genotypes, C1, D3, D5, and H1, were the major strains isolated in outbreaks in 1984, 1987–1988, 1991–1993, and 2000, respectively. When measles was in the control phase, a sporadic outbreak was reported, but the causative virus was found to be of imported measles virus lineage. We also conducted a seroepidemiological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ersistence of vaccine-acquired immunity in Himeji City, Japan. Before 1990, vaccine coverage was 84.5% and it increased gradually, to 88.5% in 1991–1995, 92.7% in 1996–2000, and 94.6% after 2000. Measles outbreaks were observed annually before 1978 and in 1980, 1981, 1984, 1990, and 1996; there were no measles cases after 1997 in Himeji City. In 1994–1998, a serological study of 795 sera showed that measles neutralization test (NT) antibodies were sufficiently preserved, even 12 years after the first-dose immunization. In 1999–2003, 26 (3.7%) of 695 sera were negative for NT. The positive rate for measles NT decreased to approximately 90% as the elapsed time after the first-dose immunization increased to 6 or 7 years. The immunity obtained after receiving measles vaccine decays by 6–7 years after the first dose when the measles was controlled. A two-dose schedule of measles vaccine was implemented in Japan in 2006; we should continue molecular and 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相似文献   

17.
2001-2006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2001-2006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6年合肥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发病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表格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6年合肥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530例,报告发病率5.66/10万。2001-2004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55%上升到2004年的80%,2005、2006年逐年下降,病例构成分别为64%、52%。8月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增加,2001-2006年分别为4%、6%、11%、5%、13%、21%。市区麻疹发病率高于农村。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0%,主要是集中在市区的城乡接合部和各高校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根据麻疹流行的新趋势,对目前麻疹疫苗的免疫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4-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浙江省金华市2004-2008年麻疹疫情流行特征。方法对金华市2004-2008年麻疹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5年间金华市共报告麻疹病例5471例,年均发病率为19.47/10万。发病以高度散发为主,偶有暴发,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3-5月;经济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地区发病率高,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多,≥15岁组和8月龄至7岁组为麻疹高发年龄段,本地病例以(8月龄和≥15岁的人群为主,而流动人口病例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流动人口、(8月龄和≥15岁人群比例呈上升态势。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6.00%。结论金华市麻疹发病近年有上升趋势,控制麻疹的重点是确保麻疹疫苗的高接种率、高免疫成功率,消除免疫空白,把流动人口、(8月龄和≥15岁人群作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9.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SI) are a major cause of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medical cost, but few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have concomitantly evaluated BSI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Data on BSI episodes reported to 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surveillance by all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in Finland during 2004-07 were linked to vital statistics. Age-, sex and microbe-specific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were calculated. During 2004-07, 33 473 BSI episodes were identified; BSI incidence increased from 147 to 168 per 100 000 populatio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4.4%; p <0.001). Rates were highest among persons ≥65 years and <1 year, and higher among male patients than female patients (166 versus 152 per 100 000). The most common aetiologies were Escherichia coli (27%)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13%). Among male patients, 52% of BSI were caused by gram-positive bacteria compared with 42% among female patients (p <0.001). The overall 30-day case-fatality was 13%. Of the deaths, 32% occurred within 2 days, 70% were among people aged 65 years or more and 33% were caused by E. coli or S. aureus infections. The BSI mortality rate increased from 19 to 22 per 100 000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4.0%, p 0.01). Among people aged 25 years or more, the mortality rate was 1.4-fold higher in men than women (34 versus 25 per 100 000 population). Overall excess annual mortality from BSI in the population was 18 per 100 000. The substantial BSI burden among the elderly and among adult men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particularly for BSI caused by E. coli and S. aureus. One-third of BSI deaths occurred earl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