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p16基因、人乳头瘤病毒与外阴癌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缺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外阴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3例外阴鳞癌,23例外阴基底细胞癌,25例疣状癌,21例VINⅢ级和2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p16基因和HPV16D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p16基因在正常外阴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VINⅢ中为61.90%,在外阴鳞癌中为27.91%,在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中未被检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DNA在正常外阴皮肤和外阴鳞癌中未被检出,在VINⅢ中为90.48%,在外阴基底细胞癌中为78.26%,疣状癌中为92%,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基因在外阴鳞癌Ⅰ~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34.62%,Ⅲ~Ⅳ期中为17.65%,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中为42_31%,与中分化和低分化的10%及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中为34.48%,与有淋巴结转移的14.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16基因的表达缺失与外阴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外阴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降低呈正相关;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VINⅢ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  相似文献   

2.
伍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44-45,48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高危型、低危型的感染情况,以及HPV各亚型在VIN病理中的分布情况、各亚型与VIN分级有无相关性。方法以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法分型检测各亚型HPV在100例VIN患者及10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VIN组织HPV感染率远高于正常组织(χ2=45.54,P〈0.05);随VIN级别增高,HPV感染率有增高趋势(χ2=8.45,P〈0.05),高危型HPV感染亦有增高趋势(χ2=6.25,P〈0.05);各级别VIN两两比较,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均显著不同(均P〈0.05)。三种类型VIN组织中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显著不同(χ2=13.24,P〈0.05),各级别两两比较,VINⅠ组和VINⅡ组、VINⅢ组高危型HPV感染亚型分布均显著不同(均P〈0.05),VINⅡ组和VINⅢ组高危型HPV感染亚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52,P〉0.05)。VINⅠ中以HPV58感染为主,VINⅡ、VINⅢ中均以HPV16、HPV18感染为主。经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HPV16/18感染与VIN等级有相关性(r=0.65,P〈0.05)。结论 HPV感染与VIN发生、发展可能有关系,HPV感染型别在不同级别VIN中有显著差异,HPV16/18可能与VIN的进展有联系,治疗HPV感染可能预防VIN。  相似文献   

3.
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玲 《西部医学》2009,21(6):948-949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早期发现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冰醋酸湿敷外阴后行阴道镜检查,以出现污浊白上皮为异常,并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阴道镜检查中以外阴出现污浊醋酸白上皮诊断VIN的敏感性为72.7%(8/11),特异性为84.2%(16/19),准确性为80.0%(24/30),假阳性率为15.8%(3/19),假阴性率为27.3%(3/11)。结论冰醋酸湿敷外阴后行阴道镜检查,观察是否出现污浊白上皮,对早期检出VIN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HIT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Vulvar condyloma acuminatum,VCA)、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VIN)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VCA,39例VIN及2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agih histidine triad,FHIT),p21的表达.结果:FHIT在VCA组和VINI~Ⅱ,VINⅢ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0 1);FHIT在VCA组和VINⅢ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592);p21在正常外阴、VIN和VCA组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p21在正常外阴、VIN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793),而在VIN和VCA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1)FHIT和p21基因异常表达与VCA和VIN的发生发展有关.(2)FHIT基因异常是外阴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4)及其抑制蛋白p16INK4a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发病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收集 NNEDV 患者外阴病变皮肤(病变组)及病变旁皮肤(病变旁组)标本各52例;同时收集行会阴修补术患者的外阴正常皮肤标本25例(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PCNA 、CDK4及 p16INK4a 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PCNA 的表达,病变组显著高于病变旁组和对照组(P <0.05),病变组3种组织学类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变旁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 CDK4的表达,病变组和病变旁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3种组织学类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略高于病变旁组(P>0.05)。 p16INK 4a 的表达,病变组显著低于病变旁组和对照组(P<0.05),病变组3种组织学类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旁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 PCNA 和 CDK4的表达在病变组3种组织学类型中均呈正相关(P<0.05),在病变旁组和对照组中均无相关性(P>0.05);PCNA 和 p16INK4a 的表达在病变组3种组织学类型中均呈负相关(P<0.05),在病变旁组及对照组中均无相关性(P>0.05);CDK4和 p16INK4a的表达在各组中均呈不相关(P>0.05)。结论 PCNA 、CDK4及 P16INK4a的表达与 NNEDV 细胞增殖和细胞增殖周期的调控相关,很可能成为治疗 NNEDV 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21、ILK及HPV6/11、HPV16/18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P21、ILK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6/11、HPV16/18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结果:外阴恶性肿瘤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组、正常组中,P21、IL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0%(12/30)、52.38%(11/21)、0(0/10)和63.33%(19/30)、47.62%(10/21)、0(0/10);外阴病变各组P21、ILK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HPV6/11、HPV16/1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18/301、42.86%(9/21)和33.33%(10/30)、28.57%(6/21),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出;HPV6/11在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HPV16/18在外阴恶性肿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P21、ILK及HPV感染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cl-2在外阴鳞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中,bcl-2蛋白位于基底细胞层。外阴上皮内瘤变Ⅰ级:bcl-2蛋白位于棘层中、下部,阳性率为75%;外阴上皮内瘤变Ⅱ、Ⅲ级:全部阴性。外阴鳞状细胞癌中,3例阳性,阳性率为25%;阳性细胞位于角化珠及其邻近细胞内。结论:外阴上皮内瘤变和外阴鳞癌的发展与肿瘤细胞凋亡抑制作用有关,bcl-2起一定作用,且主要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上皮内瘤变(VINⅢ)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1984年至2006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VINⅢ患者共12例,记录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病理特点、手术后随诊情况等等。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40.3岁(23-5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外阴瘙痒、3例外阴破溃、1例外阴疼痛。病灶单发者2例,多发者10例。合并其他部位瘤变者5例。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5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例单纯外阴切除术者中1例肛周病变切缘未净,9例局部病灶切除术者中4例切缘未净。术后8例患者随诊,其中有3例切缘未净者。平均随诊时间为9.0个月(1-22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11个月发现新部位病灶需再次治疗,其中1例切缘未净、1例切缘干净。结论对于可疑VINⅢ患者应高度重视,行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诊断中可使用阴道镜对宫颈、阴道瘤变进行检查,加强对HPV感染的检测。对于诊断VINⅢ的患者,以局部病灶切除手术后长期随诊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切缘未净者复发率较高,建议密切随诊,可以术后给予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联合壳聚糖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及副反应。方法诒疗对象为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共144例。按照门诊挂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7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治疗仪治疗;研究组超声治疗仪治疗后,局部加用壳聚糖。观察并比较两纽疗效及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副反应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聚焦超声联合壳聚糖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具有治愈率高、低副反应和低复发率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是用来描述外阴皮肤鳞状上皮异常增生的一组癌前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快速上升。基于有无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VIN可分为HPV阳性及阴性两类。前者通常发病年龄较轻,31%~40%可能进展为浸润性癌;后者常与硬化性苔藓相关,发生于老年患者,约60%可能进展为浸润性癌。VIN根据形态学特征及病变深度,可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VIN可自行消退,但也可能进展为浸润性癌。激素治疗可阻止其恶性转化,但不能达到治愈,外科手术切除是浸润性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甲状腺癌组织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EnVision)检测68例人甲状腺癌组织CD34和VEGF的表达,并对CD34表达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对VEGF表达阳性血管进行半定量计数,结合甲状腺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6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有50例VEGF表达,阳性率为74%.甲状腺癌组织VEGF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VEGF阳性和MVD在甲状腺癌中明显增高,VEGF阳性表达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VEGF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P法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高表达率为80%(12/1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35.7%(15/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VEGF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高表达率为20%(3/15),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率为88.1%(31/4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VD值在PTEN高表达、VEGF低表达的组织中明显低于PTEN低表达、VEGF高表达的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联合检测PTEN、VEGF和MVD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Graves病(GD)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8例GD甲状腺组织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甲状腺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均P〈0.01),二者的表达与GD甲状腺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1,r=0.49,均P〈0.01);VEGF、bFGF在GD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VEGF、bFGF与GD患者甲状腺内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食管癌CD34、VEGF表达与CT强化幅度的关系.方法:采集我院收治的40例食管癌患者和20例健康人群的食管粘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粘膜组织中CD34和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MVD值进行计数,测量CT增强扫描癌灶的CT强化值,进一步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病组组织CD34和VEGF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P<0.05),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1,P<0.05);食管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DV均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细胞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P<0.05);食管癌组织中VEGF(r=0.434,P<0.05)和MVD(r=0.463,P<0.05)均与螺旋CT强化幅度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组织中CD34和VEGF均呈高表达,并且与CT强化幅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CD34和VEGF的表达可以作为食管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乳腺浸润性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TGFβ1)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MVC)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治疗的乳腺浸润性癌62例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和CD34、VEGF及TGFβ1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C。记录乳腺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有无腋淋巴结转移等资料,并将MVC、VEGF和TGFβ1表达结果分别与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浸润性癌组织MVC值(55.62±11.07)、VEGF和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1%和56.45%)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分别为12.65±5.73,16.67%,16.67%)(P<0.05);MVC值在有腋淋巴结转组(65.53±20.36)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46.15±16.52),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和TGFβ1表达的阳性率在有腋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68.75%和78.13%)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均为3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当VEGF或TGFβ1表达阳性时,MVC值增高(分别为62.82±16.31和59.35±12.76),与VEGF或TGFβ1表达阴性组(分别为51.16±12.53和50.80±15.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和TGFβ1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VEGF和TGFβ1相互作用介导了肿瘤血管生成,MVC、VEGF和TGFβ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 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7例人NSCLC及10例正常 肺组织中脂联素和MMP-9的表达及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NSCLC组织中脂联素阳性表达 率(49.43%)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90.00%,P<0.05),MMP-9的阳性率(59.77%)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10.00%,P<0.05), NSCLC中MVD值(14.58±0.67)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MVD值[(0.80±0.12),P<0.05];脂联素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肿 瘤大小及临床分期组间及是否淋巴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患者年龄、大 小、临床分期组间及是否淋巴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转移组的MV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的MVD 值(P<0.05);脂联素表达与MMP-9表达、MVD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5,−0.22;P<0.05),而MMP-9表达与MVD值呈 正相关(r=0.21,P<0.05)。结论:NSCLC组织中脂联素低表达,可能负性调控MMP-9表达从而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口腔粘膜上皮恶性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口腔正常粘膜,10例上皮异常增生,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VEGF和Flk-1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JP〈0.05)。VEGF和Flk-1的表达强度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J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及其受体Flk-1与口腔粘膜上皮恶性转化和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口腔癌治疗的标靶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OPN的表达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法对85例肝癌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进行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的检测,用Weidner法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OP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OP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且OPN高表达和肝癌早期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0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表明OP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且OPN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和肿瘤包膜不完整(P=0.03)、感染HBV(P=0.03)和发生早期转移、复发(P=0.018)显著相关;OPN和VEGF在肝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P<0.01);OPN在肝癌组织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44,P<0.01).结论:OPN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且OPN与包膜是否完整、感染HBV和早期复发转移相关.OPN和VEGF、MVD的表达显著相关,OPN可能参与了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2007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8例MEC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MEC组织、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KiSS-1和VEGF的表达,统计学比较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E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光镜下计数利用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统计学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EC组织MVD值的差异,并观察KiSS-1和VEGF的表达对MEC组织MVD值的影响.结果 68例MEC组织中KiSS-1的阳性表达率为38.24%,明显低于正常涎腺组织的70.00%,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0.59%,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的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的表达与MEC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MEC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KiSS-1阳性组MVD值为(29.50±9.14),明显低于阴性组的(35.24±10.45),VEGF阳性组MVD值为(35.33±10.2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7.57±8.4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KiSS-1的表达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488,P=0.000).结论 在MEC组织中KiSS-1表达的下调可能促进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了MEC组织血管的生成,促进其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0例胆管癌及5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及MMP-9的表达。结果:VEGF和MMP-9在胆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胆管癌中VEGF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VEGF和MMP-9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其表达的检测有助于胆管癌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