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原因。HP广泛存在于病变胃黏膜的表面粘液中、细胞表面、胃小凹内及腺腔中和癌旁组织。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均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其中脾胃湿热型胃痛与HP的相关性,是从宏观角度说明HP致病趋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孙晓娜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病例,总结出幽门螺杆菌相关感染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孙晓娜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重视病因病机,辨证精良,用药精准,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虚实辨证,并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糜烂性胃炎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62.50%)多见,明显高于虚证(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37.50%)(P〈0.05)。虚证之Hp感染率明显高于实证(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实证所占比例高于虚证,两证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虚证Hp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的主要致病菌。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耐药幽门螺杆菌株不断增加,研发高效及高选择性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成为趋势。本文对近几年来文献报道的抗幽门螺杆菌的中药进行简要归纳,分为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制剂两方面,为研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采用清幽汤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取样4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为甲组,根据中医辨证将其划分为湿热证、虚寒证,分别采用清幽汤Ⅰ、Ⅱ实施辨证治疗,与36例采用西药治疗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为乙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乙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采用清幽汤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远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经胃镜检查确诊为疣状胃炎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中78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将幽门螺杆菌感染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内镜下微波治疗的同时,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内镜下微波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多数疣状胃炎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镜微波消除疣状隆起同时给与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胃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1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多与HP感染有关.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类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62例以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主的经“C尿素酶呼气试验(^14C-urease expiratory test,^14C-UET)检测的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作胆囊黏膜病理组织学和碱性品红染色法(basic fuchsin' magenta staining method,BFMSM)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n,Hp)观察,对各中医辨证分型中胆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研究,探索胆囊结石成石因果。  相似文献   

12.
吻合口溃疡是指胃切除术后发生于吻合口或吻合口附近空肠黏膜上的溃疡,发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以术后2~3 a最为多见,平均发病率为1%~10%.  相似文献   

13.
吻合口溃疡是指胃切除术后发生于吻合口或吻合口附近空肠黏膜上的溃疡,发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以术后2~3a最为多见,平均发病率为1%~10%。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①手术方法不当;②胃酸分泌过多;③应用致溃疡药物;④残胃内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笔者观察了吻合口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徐小芹  郑娇阳 《新中医》2014,46(3):118-1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65例,分为2组,观察组35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西药治疗。治疗前后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并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57%,对照组为8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胃痛、嗳气和泛酸3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确切,对症状的缓解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病患者黄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276100)孙固祖宋宝辰张桂芳关键词胃病黄苔幽门螺杆菌诊断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发现黄苔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关系密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38例,均是以胃病为主诉的门诊病人。其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妊娠剧吐(HG)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产检孕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将其分为A组(阳性接受治疗组,27例)、B组(阳性未接受治疗组,27例)、对照组(阴性正常组,26例),比较HG发生状况。结果:对照组孕妇的HG发生率低于A组、B组,A组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对预防HG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郑友生  李燕 《中医药研究》2013,(12):1422-1424
目的通过检测偏头痛湿热证病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阳性率,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偏头痛湿热证的相关关系.方法对偏头痛发作期病人60例和门诊健康体检者30名采用免疫印记检测血清HP抗体阳性率.其中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湿热型组(31例)和非湿热型组(29例),同时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偏头痛病人的血清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5.0% vs 26.7%,P<0.05).偏头痛湿热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LDL-C水平均高于非湿热组(P<0.05);HDL-C、TC、TG、FIB与非湿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病人血清HP抗体阳性组的TG水平较血清HP抗体阴性组高(P<0.05);HDL-C、TC、LDL-C、FI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偏头痛湿热证关系密切,并可影响TG水平.HP感染可作为偏头痛湿热证的微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自体性荨麻疹(CIU)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择了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26例病因未明的CIU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6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为70.6%,显著高于正常人40.7%的比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HP感染的CIU者使用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CIU的缓解率为88.6%,显著高于单用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使用卡介苗多糖核酸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疗效显著高于单用卡介苗多糖核酸进行治疗,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94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来我院就诊的健康体检者94例作为健康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1.7%,健康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9%,病例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为65.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