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13q14.3区,目前常用于检测ATP7B基因突变的方法有染色体单体型分析法、PCR-SSCP法及DNA直接测序法;ATP7B基因突变形式很多,以点突变为主,不同地域、不同人种存在不同的突变热区。现有的研究还未证实ATP7B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些关于ATP7B基因突变的研究为实现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铜转运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胆汁铜排泄及血浆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而导致肝和肝外组织铜的过度蓄积为特征,进而出现肝硬化、豆状核变性和角膜的K-F环等一系列异常临床表现.WD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变异超过515种(至少379种可能为致病突变),广泛分布不同人种和地域,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置换突变和剪接突变等.其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欧洲患者为14号外显子His1069Gln错义突变,亚洲患者为位于8号外显子的Arg778Leu错义突变.基因突变分析有利于准确诊断及早期治疗,遗传缺陷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开展实验性治疗和研究疾病的病理遗传机制.本文就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学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PCR-LIS-SSCP银染法,筛选WD基因外显子突变,并经DNA测序确定之。方法应用PCR-LIS-SSCP银染法,对34例WD患者及10例正常人的ATP7B基因第8、12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并对部分突变样品DNA测序。结果安徽WD患者的WD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率为38.2%,第12外显子突变率为14.7%,是安徽汉人WD基因突变的相对热区。结论PCR-LIS-SSCP加DNA自动测序,是一种操作较便捷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检出WD先证者、杂合子及进行症状前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4.
孪生姐妹同患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孪生姐姐,7岁,因面黄、全身浮肿3个月入院。其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精神不振,步态不稳,腹膨隆,肝肋下3cm,腹水征( )。辅助检查:血清铜蓝蛋白0 ;血清铜2 2 μmol/L;2 4小时尿铜为0 .5 5 4 8μg/ml;眼科裂隙灯下双眼均可见角膜色素环( K- F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例2 妹妹,因发热、咳嗽5天、乏力伴双下肢关节疼痛1天入院。因其姐患肝豆状核变性,怀疑类似病而就诊。体检:精神差,肝右肋下3cm,质中等。辅助检查:血清铜蓝蛋白9.5mg/L;血清铜3.2 5 μmol/L;2 4小时尿铜测定0 .4 5 2 μg/ml;眼科裂隙灯下可见K- F环。诊断同上。  讨…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及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的发病机理。方法 将活检获得的WD患者肝标本体外分离,培养肝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法对WD患者肝细胞WD蛋白进行检测,同时扩增其基因组DNA并直接测序。结果 3例WD患者中有2例出现肝细胞WD蛋白特异条带密度降低。DNA测序发现其中一例患者存在ATP7B778位点CGG→CTG(Arg778Leu)杂合突变及770位点CTC→CTG改变。结论 WD基因在WD患者肝细胞的蛋白表达存在异常。可能与ATP7B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二例汪广俐例1男,8岁,因肝脾肿大1月余入院。1年前患过“肝炎”(院外诊断)。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7cm,边缘钝、质中、表面光滑,无触痛。脾肋下4cm,质中,无腹水。实验检查:WBC7.2×10...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2 7岁 ,汉族。 13岁时因双手震颤就诊于我院儿科。当时查体 :双眼K F环阳性 ,实验室检查 :尿铜排泄量 90 2 μg/2 4h ,显著增加 ,铜氧化酶活性 0 5U ,明显降低 ,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予以D 青霉胺、VitB6等治疗 ,症状好转 ,病情稳定。近 7年来反复腹胀便血 ,予以保肝、利尿、止血等对症治疗 ,症状时重时轻。此次出现意识恍惚并发肝性脑病治疗无效死亡。尸检所见 黄疸明显 ,口唇青紫 ,杵状指 (趾 )。胸腔、腹腔和心包内均有大量黄色清亮液体 (2 0 0 0ml、5 0 0ml)。肝脏 :黄色 ,体积缩小 ,重 90 0 g ,…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一家系四例骆金芝,张琳,杨颖丽先证者女,9岁。半年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腹痛、腹胀,肝功能异常,按肝炎治疗无效。近一个月来性格改变,双手震颤,步态不稳。体检;皮肤及巩膜黄染,表情呆滞,腹膨隆,肝未触及,脾肋下2cm,腹水征阳性,四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可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本就近年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为先天性铜异常代谢所致,由于铜不能正常被利用而沉积于各种组织内产生相应脏器功能受损,临床上以肝、脑、肾病变最为突出,为探讨其临床特征,本文将我科.1984年5月-1994年10月收治的29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观察张光苓,张宏世,梁秀梅,王凤英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家族性疾病。我们用口服大剂量硫酸锌治疗4例患者均获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例1女,42岁。因双上肢震颤,...  相似文献   

12.
锌盐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锌盐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远期疗效,用法及长期大剂量锌制剂的不良反应。方法:96例患儿接受大剂量硫酸锌,病情严重的52例治疗开始时联合使用低剂量青霉胺,症状改善后停作,仅用锌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血液系统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7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生血液系统损害16例,占43.2%,包括各种原因的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溶血性贫血者并发暴发性肝衰,血液损害与肝型有一致性,可以是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表现,探讨了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生血液系统损害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方法。方法应用中西药物间歇疗法观察以肝部症状为主的52例HLD患者,茵陈、金钱草、大黄、柴胡等贯穿整个中药治疗期。结果52例患者中3例间歇治疗服用中药控制时间为1年;6例间歇治疗服用中药控制时间在6个月;20例间歇治疗服用中药进行控制时间在3个月;18例使用常规中西药物间歇治疗;5例疗效不佳。结论中西药物间歇疗法是治疗肝型HLD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几种能用药物治疗的先天性代谢病之一。因其发病症状各异,给临床的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站和市人民医院10年来诊治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发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54岁。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在本院治疗的1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肝脏是肝豆状核变性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多表现为肝损害、肝硬化、慢性肝炎及神经精神症状等,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结论发现肝功能损害和肝硬化或神经精神异常,要注意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及时检查血清铜蓝蛋白和24h尿铜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80年至1992年,收集15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则以锥体外系症状为首发较多。其中1例伴癫痫发作2次,3例合并肾脏损害,1例累及心脏。而以肝脏损害为首发者3例,其中1例误诊为肝硬化。本组采用青霉胺+10%硫酸锌糖浆口服,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可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本文就近年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暴发性肝衰: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年间收治小儿肝豆状核变性37例,3例(8.1%)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均为学龄期女孩,进展迅速,11-34天死亡,表现为急性溶血性贫血、肝衰,常规治疗无效,肝移植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手段。探讨了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暴发性肝衰的发生原因、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PCR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进行早期诊断及携带者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66例WD患者,5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30例其他疾病患者(作为非WD对照组)中,检测了中国人WD基因的突变热点Arg778Leu;随机抽取3例样本(2例来自WD患者组,1例来自对照组)进行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66例WD患者中检出5例Arg778Leu突变纯合子和21例突变杂合子,总检出率为39.4%,在55名WD家系成员中检出了12例杂合子,并确定其中11例是WD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是症状前患者;DNA测序结果与荧光PCR结果一致。结论 8号外显子Arg778Leu突变是中国人WD的高频突变点,荧光PCR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