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景利  陈更新 《新中医》2015,47(1):254-255
胃痞临床较为常见,是指以自觉胃脘痞塞、胀满不适为主症,常伴嗳气泛酸、纳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表现的病症。其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食后胀甚,嗳后缓解,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常见病因大致有外邪内侵、积久成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遂、气机逆乱等几个方面[1]。临证常见证型有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气犯胃、饮食积滞、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等几种[2]。岭南地处亚热带,全年气温较高,又濒临南海,受海洋暖  相似文献   

2.
湿热胃痞,医者一般习惯应用王孟英连朴饮、雷丰辛苦甘淡法等温病学派先贤的经验。在仲景五泻心汤的启发下,笔者认为,本病核心治疗原则即是苦辛开降。苦辛是指药物之味而言,苦能降能泻,常与寒合;辛能散能行,每与温配,两者相伍,苦辛并用,寒温不悖。有利于气机的升降,从而达到调畅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导致胃脘部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情志致病最为常见。胡师深谙“情志致病,肝胃不和”之理,在临床中辨治胃痞注重情志的调节,多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处方,常疗效甚佳。文章主要依据胡师长期临证经验总结,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肝与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来阐述肝与胃痞的关系,强调从肝论治胃痞的重要性,并附从肝论治胃痞一案以享同道。  相似文献   

4.
胃痞之病机多责之于胃气不和,气机失于和降,但又有气滞、湿阻、寒凝、热郁、气虚、津亏等证候之别,临证需明辨寒热、气血、燥湿、虚实之差异,灵活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5.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田德禄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博士生导师 ,业医 4 0载 ,师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又能兼采西学 ,析今病之特点诊疗疾病 ,学验俱丰 ,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 ,造诣颇深。从其对“胃痞”的治疗 ,可见一斑。笔者有幸侍诊 ,收获良多 ,试述一二 ,以飨同道。1 澄本求源 ,揆度病机胃痞一病 ,属内伤杂症 ,它可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汤、胃下垂等多种胃病。老师认为虽其病位在胃 ,但与诸脏腑尤其是肝、脾、肠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机不外邪中胃府 ,肝郁犯胃 ,脾胃不和 ,腑气不通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中焦阻滞 ,气机不利 ,和降失职。1.1 邪中胃腑 …  相似文献   

8.
对胃痞证机进行了概括 ,提出了湿遏气阻、湿热互结中焦、脾胃中虚等不同病机 ,针对病机拟定治法 ,并举例以兹说明 ,阐述了诊治体会 ,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和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9.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10.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仲瑛教授辨治胃痞,针对该病每多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特点,常通补兼施,温清并用,或温清消补合法之治之,并根据兼夹证候复合配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吴立文从湿辨治胃痞的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文教授善于从湿辨治胃痞,治则以辛开苦降为主,立法体现辛以散之,苦以泄之的特点,分寒热辨治,配伍严谨,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周仲瑛教授辨治胃痞,针对该病每多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特点,常通补兼施、温清并用,或温清消补合法以治之,并根据兼夹证候复合配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当今湿热病理论与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发现疑难皮肤病常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湿病多因火热怫郁,水液停滞而发,因此湿者多自内生。湿病又分为外感湿邪、从化与合病、内生湿热。临床中善于查找病患湿热的特征,是治疗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的关键。治疗此类皮肤病需先清热利湿。湿热病特点为发病广泛、黏腻缠绵、传变多端、湿热成瘀,如带状疱疹、光敏性皮炎、掌跖脓疱病、远心性环状红斑、足癣等。治疗时均可从湿热辨证。治疗可在清热利湿基础上结合理气止痛、祛风止痒、凉血解毒等法。无论临床上表现为单一湿热病机或兼夹病机、复合病机,湿热都是诱发皮肤病的重要原因。从湿热辨证治疗皮肤病有利于找到治疗突破口,为有效治疗皮肤病提供依据,从而避免僵化的固定分型,执简驭繁,提高皮肤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宪海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3-534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应在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即甭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16.
肖兴勇 《光明中医》2008,23(11):1741-1742
目的:观察《伤寒论》泻心汤类方辨治以“痞满胀痛”为主症的胆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以泻心汤类方为主辨证施治,配以西药利胆醇、西咪替丁、诺氟沙星、维生素K3口服和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的综合调护。结果:观察100例,痊愈48例;显效28例;有效24例;无效0;总有效率100%。结论:以泻心汤类方辨治,配合西药等治疗以“痞满胀痛”为主症的胆胃综合征,疗效确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与胃关系密切,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即有土需木疏的认识。肝病犯胃可以导致胃痞病,治疗胃痞病应将“治肝”与“安胃”结合,顺应胃主通主降、喜凉喜润的特性,并灵活运用辛散、苦降、寒凉、甘润之品,以达到消痞除胀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胃痞夹杂证的治疗,应从五脏六腑整体观出发,方能取得更好疗效,此正是周仲瑛教授所创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审证求机,针对复合病机,虚实夹杂者当以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当以寒热平调。扶正重在升降气机、健脾安胃,或滋肾或宁心,祛邪包括理气解郁、消食导滞、祛风除湿或清热化痰等复法制方,每方药味15~25味,看似杂乱,实则切合复合病机,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曾晓菡  金妙文  刘军楼 《光明中医》2020,(20):3187-3189
胃痞病为脾胃病中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多样,西医治疗多从促进消化等方面进行,疗效一般。中医在此病治疗中往往疗效颇佳。金妙文教授从医50余载,在治疗此病上颇有见解,强调以培补脾土、化湿和胃、行气消痞为治疗原则。在此将其治疗经验及常用药物稍加总结,并附验案以供同道交流探讨,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总结30余年应用扩肛疗法治疗胃痞的正反两方面的临床体会,扩肛疗法确是治疗胃痞与肛门狭窄合病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