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比较螺旋CT与常规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敏感性,并选择最优化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14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男性41例,女性52例,年龄为32~87岁,平均67岁),其中,61例用螺旋CT检查,82例用常规CT检查。结果:螺旋CT与常规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5.08%(58/61)和92.68%(76/82),P<0.05;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80%(56/61)和75.60%(62/82)。螺旋CT显示梗阻部位的正确率随扫描期的不同而异,平扫为62.30%,动脉期为63.33%,而静脉期则高达93.55%,P<0.05。结论: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CT。当使用螺旋CT检查该病时,选择静脉期5mm薄扫可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经超声诊断不满意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梗阻局部薄层扫描。结果 32例梗阻性黄疸病例中,良性梗阻性黄疸23例,误诊2例(胆总管等密度结石及慢性炎性狭窄各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9例中,误诊1例(胆总管癌)。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收信人.梗阻平面的判定及梗阻端的征象分析,正确解释梗阻原因,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巩膜、皮肤、粘膜和其它组织被染成黄色。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umol/L。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时,临床上即可出现黄疸[1]。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肝外胆道系统任何一部分因肿瘤、结石、疤痕、炎症等因素的影响(不论管腔内、管壁内或管壁外压迫或牵拉),均可导致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循环导致黄疸。来自管腔内的梗阻多为胆管…  相似文献   

4.
临床就诊病人中黄疽病人常见,尤其是梗阻性黄疸病人症状很痛苦,危险性大。一般病史较长,且黄疸呈进行性加重。究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溶血性②肝细胞性③阻塞性(也称梗阻性黄疸)。统计学表明:其中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为最多常见病例。而传统的X线检查,包括拍片,透视,造影几乎作用不大,B超检查及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CT尤其是螺旋  相似文献   

5.
朱向会  杨运旗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107-110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资料完整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所有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螺距为1,扫描完毕后即作2.5mm薄层重建。其中9例作了造影增强扫描及5、10、15、20、30分钟后延迟平衡期扫描。结果螺旋CT对各种恶性病变的CT征象,特别是扩张胆管的移行段各种形态,管腔内细小结节及Vater壶腹部小肿块显示清楚,从而对各种恶性梗阻病变均能作出满意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另外肝内胆管癌3例平扫与肝癌难于鉴别,但增强后延迟平衡期扫描出现特征性改变而确诊。全组正确率94.2%。结论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有很高诊断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静脉注射胆道对比剂Biliscopin,对胆道不显影者给予血管对比剂。83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均行上腹部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利用软件将图像处理后得到胆道系统立体图像。结果 50例胆道显影者中,以胆管结石、炎症和胰腺炎致胆道梗阻多见,占48例;33例胆道不显影者中,以胆管癌、胰头或壶腹癌多见,占23例。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可以很好显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可准确确定梗阻部位以及梗阻的原因,区别肿瘤、结石或炎症等。结论 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作为一种准确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阻塞性黄疸的病因较多,CT检查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作者总结1998年~1999年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阻塞性黄疸26例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26例中,男20例,女6例,年龄28~78岁,平均55岁.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为右上腹疼痛、恶心、乏力、巩膜及皮肤不同程度黄染.采用Somatom DRH全身CT,矩阵512×512,扫描条件为120kV,100mA,3.6s,层厚、层距各10.0mm,个别病例根据需要在可能阻塞点采用层厚层距各2mm扫描,部分作间隔重迭扫描,常规扫描前半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800ml充盈肠管,所有病例均做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与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方法9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胆管癌31例,转移瘤28例,原发性肝癌16例,胰头癌11例,以及壶腹部癌4例均经介入治疗。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术(PTBIED)者43例,接受胆道支架置入术(PTIBS)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总血清胆红素(TSB)水平与术后3~7d及10—15d者进行了比较。结果90例患者的TSB水平从术前298.4(204.3~482.6)micromol/L降至术后3~7d的281.4(76.2~482.6)micromol/L(P〈0.05)。76例患者的TSB水平从术前的298.4(204.3~482.6)micromol/L降至术后10~15d的146.2(37.6~358.6)micromole/L(P〈0.01)。PTBIED与PTIBS二者间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介入治疗术对于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64层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MRCP检查和64层螺旋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组的诊断效果。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2种诊断方法在梗阻水平定位的诊断上,MRCP符合率均为100%,CT为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MRCP诊断符合率为94%,CT为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原因诊断MRCP符合率为91%优于CT的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CT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中,MRCP在梗阻原因诊断比CT精确,但64层螺旋CT操作更简便,且无创无痛、费用低,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 (SCTA)检查,层厚3mm,扫描时间0.8s,对比剂注射速度3.5ml/s,总量100ml,扫描延迟时间15s。结果:16例 共644支,其中134支肺动脉及分支显示了栓塞,占20.8%。228支肺段肺动脉中,有56支显示肺动脉栓塞,占分 析肺动脉支的24.5%。204支亚段肺动脉中37支显示肺动脉栓塞,占分析肺动脉支15.4%。肺动脉栓塞的CT形 态:①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中心型充盈缺损17支,偏心型充盈缺损44支,附壁血栓型 34支,完全阻塞型39支。②间接征象胸膜下肺梗死灶,内乳动脉一侧增粗,肺纹理稀少,胸水,肺动脉高压。结论: 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外胆管梗阻病变CT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通过分析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病变的CT表现,总结出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征象。材料与方法:复查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前均做了CT检查的肝外胆管梗阻病变117例,良性38例,恶性79例。结果:肝外胆管远段梗阻,梗阻部胆管呈漏斗样改变,肝外胆管壁呈环形弥漫型增厚,肝内胆管呈竹节状或小囊状轻、中度扩张,梗阻部肿块内钙化,边界清楚对良性病变诊断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中、近段梗阻或肝外胆管未显影者,梗阻部胆管呈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并伴肿块,肝外胆管壁呈环形局限型增厚,肝内胆管呈藤状或蟹足状中度或重度扩张,梗阻部肿块边界不清,其内可见坏死等征象,高度提示恶性病变。结论:良恶性肝外胆管梗阻病变均有其特征性的CT征象,注意观察胆管的形态改变,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并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螺旋CT螺旋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和间隔均为5 mm,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为1 mm、间隔为1.5mm的薄层轴位重建,并传入工作站进行薄层多平面重组,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98%和93%.结论 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胆系造影CT对胆系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24例手术证实病例的胆系造影CT扫描的分析,认为在B超和CT平扫后诊断仍不明确者,应做胆系造影CT,这对等密度胆石、梗阻性黄疸等胆系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T诊断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40例US提示胰头-壶腹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扫描,其中35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年龄最大75岁,最小47岁,平均年龄60岁。结果 梗阻平面位于胰头的36例,钩突1例,壶腹区3例。其中炎性梗阻19例,癌13例,结石8例。结论 CT有助于胰头-壶腹区梗阻的诊断,确定梗阻平面与US相仿,梗阻定性明显优于U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胆道梗阻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随访复诊证实的30例胆道梗阻病例,通过MSCT的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小密度投影等方法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胆管的结构、胆管壁情况及周围组织结构,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显示肝外胆道结石8例,肝门区胆管癌7例,胆总管癌3例,胆囊癌累及胆管1例,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乳头区炎症2例,壶腹癌3例,胰头癌6例,MSCT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道梗阻的定位准确率>90%,定性准确率>95%。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对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