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儿再发性腹痛(RAP)是3岁以上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以反复发作性腹痛为主要特征[1]。再发性腹痛是病因隐匿、体征不显、症状突出的腹部综合征。它表现为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每个月均有发作,且次数至少3次以上,发作间歇期表现如常,其中功能性约占再发性腹痛90%[2]。其腹痛可引起儿童痛苦不适,难以忍受,严重时可影响患儿的正常活动及生长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析钱乙的五脏辨证体系,阐述其在儿科临床上对小儿心肝疾病(主要是儿童多动症和抽动症)辨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继承与探讨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色,制定中医儿科学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确立中医儿科学诊断辩证体系的核心——“五脏证治”纲要体系,并将纲要列为表解,以便指导临床应用。在小儿“五脏证治”性能表现方面,最新提出心性为瘀、恶瘀的论点。笔者认为,新论小儿“五脏证治”纲要表解可作为中医儿科教学内容编入高等院校中医儿科教材。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63-765
古代癫、痫、狂、痉、惊、厥等常混称,相关论治较混乱。基于钱乙"凡治五痫,皆随脏而治之"提出"五脏神志辨证体系",将五脏(肝心脾肺肾)与对应之五神(魂神意魄志)相结合。治疗上,统筹调节五脏阴阳虚实与五神亢任盛衰,选用对相应脏腑和神志均有作用的药物与穴位,身心同治,针药并用,重在缓解期分10型论治,剂型以膏方为主,以期为癫痫的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小儿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大于4周,X线胸片正常,且无明显肺部疾患证据。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样,可由单个病因引起,也可由多个病因所致,也可能是一些严重基础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1]。同样,古代医家也清楚的认识到本病病因的复杂性,如  相似文献   

6.
陈树东 《光明中医》2010,25(4):585-586
"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但"五行学说"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邓铁涛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经30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引起中西医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上,脾胃病常可见超出脾胃病象以外的"复杂病象",若单纯从脾胃论治,疗效多不佳。梁超教授深入挖掘《内经》"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等相关经文,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脾主五脏"理论,并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便于初学的辨治方案,名之曰"五脏评估法",临床应用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咳喘为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康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肺病,对咳喘的五脏辨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其临证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曹利民 《陕西中医》2018,(3):387-389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克服了五行理论的机械性,又综合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五脏相关,生理上相互促进和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疾病的防治中应注意调整兼顾五脏的内在关系。肝属木,性喜调达,恶抑郁,主疏泄、藏血,其功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四脏的功能。在五脏病症中,肝病十居六七,且发病最急,传变最快,病症最广,生理既复杂,病理亦纷繁。肝的生理功能虽多,但主要体现在主疏泄,因此病理变化也主要体现在气机失调上。从肝论治疾病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情志致病的比例逐渐上升,因此分析治肝法在其他四脏疾病中的应用,寻找其中的内在相关联系,指出治肝法在各疾病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五脏相关认识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从文献整理、证候调研和临床疗效验证3个方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规律进行总结,进而探讨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其更有效地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11.
方和谦教授认为,心与其他四脏密切相关,提出“五脏相关治心病”的学术思想。方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首都国医名师李文泉教授,提出了“安和五脏治胸痹”的观点,针对不同脏腑所致胸痹的病机拟定了5个经验方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此经验也成为传承和发展方和谦教授“五脏相关治心病”学术观点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李德新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擅长脾脏象学说,在继承了传统的脾胃学说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在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今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其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结合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调脾胃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通过跟师出诊、研读导师学术著作、对导师进行深度访谈等学习方法,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凝炼导师学术特色,从学术思想的内涵、发展的渊源、立论依据以及学术特色等4个方面对导师调脾胃安五脏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魏娟  张喜莲  戎萍  刘璇 《天津中医药》2022,39(7):826-828
儿童癫痫是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特色。文章总结了马融教授运用五脏辨证体系论治小儿癫痫经验。认为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以痰浊雍盛、引动肝风为标,以肝肾阴虚、脾肾亏虚、心脾气阴两虚为本,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与肺的关系亦相关。治疗时应首辨虚实,再辨病位,实证以豁痰息风为主,虚证则以补脾肾为主,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及遣方用药,为临床癫痫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颖娟  潘桂娟 《中医杂志》2012,53(13):1092-1095
从学术渊源、主要内容、学术特色等方面对万密斋五脏证治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其五脏证治思想本于《黄帝内经》、遥承钱乙并予以发挥而自成体系,从而使得五脏证治理论趋于系统化和臻于完善.万密斋认为,小儿五脏具有“不足有余、虚实互见”的生理病理特征,且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小儿疾病临床辨证重在望诊,立法施治应坚持先攻后补、急标缓本的原则予以泻实补虚、不违其制.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病位虽在脑,但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可上达于脑。孙西庆教授治疗中风病多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皆可令人中风,尤其看重脾、肺二脏对于中风病的影响。并提出治疗中风病应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不可把思维只局限于某一脏。五脏论治中风病不仅丰富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也为中风病的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吕笑  王琛 《河北中医》2021,43(11):1914-1917
肾性水肿是各类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位虽然在肾,但与五脏功能关系密切.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基于中医五脏理论辨治肾性水肿的进展情况,总结各家对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认识,探讨五脏在肾性水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多与过食肥甘 ,生冷杂物损伤脾胃 ,或病后中气未复 ,或素禀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其病在脾胃 ,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食滞胃肠及湿困中州 ,虚者包括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笔者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脾阳常衰 ,胃阴易损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分型治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食滞胃肠治以消食化滞小儿脾胃薄弱 ,乳食不能自控 ,加之有些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食物 ,盲目投以甘肥厚味或滥服补品 ,超越了小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受纳功能 ,致乳食停聚不消 ,…  相似文献   

18.
小儿过敏性紫癜早期多为风热伤络证和血热妄行证,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热,兼有风邪、血瘀,刘教授治疗其概括为治火、治风、治血,故早期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和活血化瘀为主,加以体外培育牛黄辅治,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认为人体疾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内经》云:偏阴偏阳谓之疾[1]13。中医治病养生的大法就是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纠正人体的偏阴偏阳,使人体重新恢复平衡,人的疾病自然康复。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致使人的元阳耗损过多,引起正气不足,邪气易侵,导致疾病产生,而且病情顽固,难以治愈。所以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发病率高,一般辨治思路多集中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但疗效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五脏元真通畅”,认为五脏功能失调,或精气不荣,或邪气上攻,而产生偏头痛。可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