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儿再发性腹痛(RAP)是3岁以上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以反复发作性腹痛为主要特征[1]。再发性腹痛是病因隐匿、体征不显、症状突出的腹部综合征。它表现为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每个月均有发作,且次数至少3次以上,发作间歇期表现如常,其中功能性约占再发性腹痛90%[2]。其腹痛可引起儿童痛苦不适,难以忍受,严重时可影响患儿的正常活动及生长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析钱乙的五脏辨证体系,阐述其在儿科临床上对小儿心肝疾病(主要是儿童多动症和抽动症)辨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继承与探讨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色,制定中医儿科学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确立中医儿科学诊断辩证体系的核心——“五脏证治”纲要体系,并将纲要列为表解,以便指导临床应用。在小儿“五脏证治”性能表现方面,最新提出心性为瘀、恶瘀的论点。笔者认为,新论小儿“五脏证治”纲要表解可作为中医儿科教学内容编入高等院校中医儿科教材。 相似文献
4.
5.
正小儿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大于4周,X线胸片正常,且无明显肺部疾患证据。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样,可由单个病因引起,也可由多个病因所致,也可能是一些严重基础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1]。同样,古代医家也清楚的认识到本病病因的复杂性,如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但"五行学说"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邓铁涛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经30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引起中西医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8.
9.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克服了五行理论的机械性,又综合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五脏相关,生理上相互促进和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疾病的防治中应注意调整兼顾五脏的内在关系。肝属木,性喜调达,恶抑郁,主疏泄、藏血,其功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四脏的功能。在五脏病症中,肝病十居六七,且发病最急,传变最快,病症最广,生理既复杂,病理亦纷繁。肝的生理功能虽多,但主要体现在主疏泄,因此病理变化也主要体现在气机失调上。从肝论治疾病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情志致病的比例逐渐上升,因此分析治肝法在其他四脏疾病中的应用,寻找其中的内在相关联系,指出治肝法在各疾病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五脏相关认识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从文献整理、证候调研和临床疗效验证3个方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规律进行总结,进而探讨五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其更有效地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学术渊源、主要内容、学术特色等方面对万密斋五脏证治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其五脏证治思想本于《黄帝内经》、遥承钱乙并予以发挥而自成体系,从而使得五脏证治理论趋于系统化和臻于完善.万密斋认为,小儿五脏具有“不足有余、虚实互见”的生理病理特征,且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小儿疾病临床辨证重在望诊,立法施治应坚持先攻后补、急标缓本的原则予以泻实补虚、不违其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9,(14)
中风病病位虽在脑,但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可上达于脑。孙西庆教授治疗中风病多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皆可令人中风,尤其看重脾、肺二脏对于中风病的影响。并提出治疗中风病应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不可把思维只局限于某一脏。五脏论治中风病不仅丰富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也为中风病的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肾性水肿是各类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位虽然在肾,但与五脏功能关系密切.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基于中医五脏理论辨治肾性水肿的进展情况,总结各家对肾性水肿的病因病机认识,探讨五脏在肾性水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多与过食肥甘 ,生冷杂物损伤脾胃 ,或病后中气未复 ,或素禀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其病在脾胃 ,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食滞胃肠及湿困中州 ,虚者包括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笔者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脾阳常衰 ,胃阴易损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分型治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食滞胃肠治以消食化滞小儿脾胃薄弱 ,乳食不能自控 ,加之有些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食物 ,盲目投以甘肥厚味或滥服补品 ,超越了小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受纳功能 ,致乳食停聚不消 ,… 相似文献
18.
19.
20.
作为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发病率高,一般辨治思路多集中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但疗效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五脏元真通畅”,认为五脏功能失调,或精气不荣,或邪气上攻,而产生偏头痛。可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