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慢性微电极技术观察电针和电刺激中脑中缝核群(以下称中缝核)对清醒活动家兔135个背侧海马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影响。实验见到电针“合谷”穴,使69.3%海马神经元激活。重复电刺激中缝核有23.5%海马神经元被激活。先予电针,停针5min后,在电针后效应的基础上电刺激中缝核则有68.5%海马神经元被激活。若同时电针和电刺激中缝核,海马神经元激活率进一步增高,达86.6%。上述结果表明:电针能调制背侧海马神经元活动,而且能提高电刺激中缝核激活海马神经元的机率。电针与电刺激中缝核可使多数海马神经元进一步激活。提示中缝核可能作为电针调制海马神经元的驛站之一,参与针刺镇痛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慢性微电极技术,观察了233个杏仁复合体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和电刺激中脑中缝核群的影响。实验见到,杏仁复合体的单位放电频率及型式,以低频单位、单个不均匀占较大比例,并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特点。重复电刺激中脑中缝核群,可调制部分杏仁神经元的活动,其中以激活性影响为主,受中缝调制的单位,主要分布于杏仁复合体的基底核。文中对清醒活动家兔杏仁神经元的自发活动特点和中脑中缝核群对杏仁活动调制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电针厥阴俞与足三里穴位对电刺激家兔下丘脑室旁核(PVH)诱发的室性早搏(ES)均有抑制作用,而以厥阴俞作用较强;电针同侧厥阴俞对电刺激T_(2~3)中间外侧柱(IML)诱发的ES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电针对侧厥阴俞、左和右侧足三里无明显抑制效应。实验提示电针厥阴俞对电刺激PVH诱发的ES比电针足三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原理可能是厥阴俞的传入冲动,在下丘脑、中脑中央灰质及同侧T_(2~3)IML两个水平上,对PVH下传的交感性冲动发挥抑制作用,两者效应叠加,故作用较强,而足三里穴的传入冲动可能仅在下丘脑、中脑中央灰质水平发挥抑制作用,故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以往的工作中看到,损毁大鼠背中缝核可明显降低动物脑干五羟色胺(5—HT)含量,同时,电针的镇痛作用也较明显减弱,提示了5—HT递质及其中枢色胺能神经核团——中缝核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为了了解中缝核与感觉传入活动的关系,本组实验观察了用直流电局部损毁背中缝核前后,电针对大鼠刺激牙髓诱发皮层电活动的抑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戊四唑点燃型癫痫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戊四唑(PTZ)致痫大鼠脑电图的变化及电针对其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Z致痫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脑电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大鼠脑电痫波潜伏期较PTZ致痫组延长(P《0.05);痫波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发作频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6.
观察50只家兔刺激额区对中脑网状结构痛敏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结果:227个痛敏神经元有145个痛兴奋神经元,刺激额区引起放电数目增加,82个痛抑制神经元,刺激额区引起放电数目减少或暂停。电针穴位,能使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受到抑制;痛抑制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或解除。提示:额区与中脑网状结构痛敏神经元的电活动有一定联系,并可能参与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7.
<正> 以往曾有资料报告,中枢蓝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元和中缝核的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分别对针刺镇痛起着拮抗和增强作用。如果这种关系存在的话,中缝核和蓝斑核功能活动的变化很可能会制约针刺镇痛效应的强弱。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初步观察了电针及吗啡对大鼠蓝斑核及中缝核神经元放电的同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尾核中P物质(SP)在电针“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胃电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霍尔效应原理慢性记录胃运动的方法,同时记录胃电。结果 尾核中注入SP,使家兔胃运动及胃电慢波频率下降、波幅降低。注入SP后再予电针,使电针的抑制效应明显增强。尾核中注入SP拮抗剂(DADTL)对家兔胃运动及胃电慢波无明显影响。尾核中注入DADTL后再予电针,能够部分阻断电针的抑制效应。结论 尾核中SP加强电针“足三里”穴的抑胃效应。  相似文献   

9.
陈健  罗勇  陈傅华 《浙江医学》2022,44(5):484-487,492
目的探求单相抑郁症患者中脑中缝核经颅超声(TCS)回声与帕罗西汀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2例,行中脑中缝核TCS检查,根据回声强度进行半定量分级,回声消失为1级,回声断续或中断为2级,回声连续为3级,其中回声1级、2级为低回声。均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计算治疗前后的HAMD-17差值,分析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HAMD-17差值的相关性。治疗6周后行临床总体印象改善量表(CGI-I)评分,分析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CG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HAMD-17差值及CGI-I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3、-0.409,均P<0.05)。结论帕罗西汀对中脑中缝核低回声的单相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 丘脑是痛觉及其它躯体感觉由脊髓向大脑皮层传递的整合中枢,在感觉知觉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有材料提出丘脑束旁核内存在对痛刺激表现为高频放电反应的病敏神经元,穴位电针可以抑制这类神经元的电活动,说明痛觉信号与镇痛结构的活动有可能部分是在丘脑束旁核里相互作用并进行整合的。以后的许多实验材料证明,刺激隔区、外侧视前区、丘脑中央中核和中脑中缝核等结构都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丘脑束旁核痛敏神经元的自发  相似文献   

11.
Like electroacupuncture (EA),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dorsal raphe nucle-us (DRN)also inhibits the cAMP induced cortical epileptic waves and the EA inducedinhibition can be abolished or markedly reduced by iv cyproheptadine (CYP) or destruc-tion of DRN by electrolysi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5-HT neurons in the DRN may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 inhibi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cAMP induced elec-trocorticogram (ECoG) epileptic waves.  相似文献   

12.
中缝大核内神经降压素对大鼠痛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中缝大核(NRM)内神经降压素(NT)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分析内源性NT和5-HT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观察中缝大核内神经降压素对痛和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 大鼠中缝大核内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后,大鼠电针镇痛的效应明显增加;注入抗神经降压素血清或NT拮抗剂后,大鼠电针镇痛效应则明显降低。大鼠中缝大核内注入噻庚啶后,可阻断NT电针镇痛的效应。结论 大鼠中缝大核内的神经降压素在电针镇痛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少其部分效应可能是通过内源性5-HT系统中介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缝大核(NRM)内催产素(OT)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观察NRM内催产素对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 NRM内微量注入抗催产素血清后,大鼠电针镇痛的效应明显减弱;与注射正常兔血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RM内的催产素在电针镇痛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同一切片,顺序Fos-ABC-DABni和5-HT-PAP-DAB法在电针及痛组大鼠中进行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中脑中缝背核(dr)和延髓头端腹侧区5-HT神经元和Fos免疫阳性胞核的共存研究。观察表明,针刺和痛组动物均可在dr、中缝大核(rm)和巨细胞旁网状外侧核(PGCL)部位观察到Fos和5-HT神经元的共存。但针刺动物在延髓头端腹侧区的共存数较多,远远超过Fos表达数的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在颅内肿瘤切除前后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95例颅内肿瘤患者,于病灶切除前后进行ECoG监测,根据ECoG上多棘波密度、波幅变化分为术后痫性放电增多组(A组)、不变组(B组)及减少组(C组).术后癫痫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术后1周内)与晚期癫痫(1周后).随访4年,比较各组术后癫痫的发生率.结果 95例颅内肿瘤患者病灶切除后ECoG显示A组13例(13.68%),B组37例(38.95%),c组45例(47.37%).95例中术后早期癫痫32例(33.68%),分别为A组8/13例(61.54%)、B组13/37例(35.14%)、c组11/45例(24.4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P<0.05);晚期癫痫17例(17.89%),A、B、C组分别为1/13例(7.69%)、7/37例(18.92%)、9/45例(20.00%),3组问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P>0.05).32例早期癫痫中有7例(21.88%)出现晚期癫痫,63例术后无早期癫痫的病例中有10例(15.87%)出现晚期癫痫,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结论 颅内肿瘤切除前后的ECoG变化有助于预测术后早期癫痫.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家兔胃电的调节及与弓状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家兔“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及下丘脑弓状是否参与此调节。方法:描记胃电,分别观察正常组,弓状核插管组及弓状核损毁组家兔在电针“足三里”穴后胃电频率,波幅变化。结果:电针家兔“足三里”穴能明显抑制胃电活动;弓状核插管不影响电针对胃的抑制;损毁弓状核后,电针对胃的抑制效应减弱。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抑制胃活动,下丘脑弓状核参与电针对家兔胃电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及成瘛相关脑区FosB的影响.方法:用累进固定比率程序建立大鼠海洛因复吸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捆绑组、留针组、电针组,用小剂量海洛因引燃诱导海洛因觅药行为;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相关脑区的FosB表达.结果:与捆绑组相比,电针组大鼠有效鼻触数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P<0.01)和留针组(P<0.01)扣带前皮质、扣带后皮质的FosB阳性细胞均显著降低;在中央杏仁核,电针组、留针组阳性细胞均显著降低(P<0.01).在伏隔核核区和壳区及腹侧被盖区,电针组FosB阳性细胞显著低于捆绑组和留针组(P<0.05).而在蓝斑,留针组的FosB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捆绑组(P<0.05).结论:电针和留针对大鼠海洛因诱导的觅药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扣带前皮质、扣带后皮质、基底杏仁核、中央杏仁核、伏隔核核区、伏隔核壳区、腹侧苍白球、腹侧被盖区、蓝斑等部位Fos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7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 穴位注射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30 d.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和功能独立性评估(FIM)评分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FIM分值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单纯用电针治疗,它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实际完成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脑电图为指标,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观察了电针心经循行路线上的3个测试点和电针肺经循行路线上的3个测试点、以及不电针的对照组对脑电活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心经对脑电活动的调节作用比电针肺经显著,有相对特异性。说明心经经脉与脑电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模型外周血血浆中自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影响有无差异性,探讨不同经穴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青紫蓝家兔90只,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80只以股静脉静滴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复制成功的模型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内关”组、电针“支正”组、电针“太渊”组、电针“三阴交”组,每组10只。ELISA法检测电针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外周血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P〈0.01),乙酰胆碱释放增加(P〈0.01);电针“内关”、“神门”、“支正”穴10 min后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减少乙酰胆碱释放(P〈0.01或P〈0.05),其中“内关”效果优于“神门”,“神门”效果优于“支正”;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对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外周血释放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电针“内关”、“神门”对提高外周血中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抑制乙酰胆碱释放的效果最为显著,电针“支正”的效果次之,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对上述指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