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舌像诊断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察舌辨证的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舌  相似文献   

2.
“宛陈则除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州350003)黄碧玉"宛陈则除之"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张介宾《类经·针刺·七》:"宛,郁同;陈,积也。"宛陈在此当指瘀血阻滞。《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张志聪在《灵枢集...  相似文献   

3.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4.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5.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6.
中医儿科临床中闻诊的应用王世敏甘肃省农科院医务所(730070)关键词中医儿科诊断闻诊中图分类号R272.25中医儿科临床历来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位,但闻诊也不可忽视。先贤就有闻而知之谓圣之说。1听声音《内经》曰:“听声音而知所苦”。《景岳全书·小儿则...  相似文献   

7.
神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临床诊断时对神尤为重视.望神是望诊的第一个内容,舌诊有诊舌神之说,脉诊中的神更是构成正常脉象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故《灵枢·天年》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颜面五官的色泽变化,来判断整体及各相应内脏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认为:“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贵莫显于面,故望诊首察色,察色必重于面也”。这充分说明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法中的重要性。 1 面部色诊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确立。《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难经·十三难》说:“五脏有……  相似文献   

9.
望眼诊伤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应用于骨伤科。《灵枢·四时气》曰:“视其目色,明知病之存亡。”《望诊遵经》云:“凡观气色,当视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营也,神气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官也,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之所会也。”所以,望眼诊伤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在患者无眼部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根据结膜与巩膜之间的血管的改变和瘀血点的出现,来诊断受伤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及发病的时间等;并根据其颜色、形状等的不同进行判别受伤的轻重程度与性质。本文仅就其理论依据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内经》“扬刺”临床应用举隅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徐立群【关键词】刺灸法《内经》临床应用《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法是正入一针,旁入四针且浅刺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大而浅的病症。张景岳...  相似文献   

11.
《内经》对脑的认识及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脑的认识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在《管子·水地》就有了“脑”的记述 ,至《内经》成书后 ,对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部分脑病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如《灵枢·海论》云 :“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素问·五藏生成》说 :“诸髓者 ,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指出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在此基础上经后世不断发展 ,中医对脑的认识日趋完善 ,尤其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又达成了一些共识。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综述。1 解剖定位《灵枢·邪客》云 :“田圆地方 ,…  相似文献   

12.
望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为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如《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这说明了通过望色,可测知所病之脏腑。为此,笔者于八三年以来,共收集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的中医望诊资料,重点就其中出现睑缘青紫的115例资料,进进了初步整理。现将整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3.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察鼻辨病特色浅述王恒照王艳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医诊断望诊1.鼻中干燥,衄至先兆征诸自然,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推诸人身,其病欲作,亦必有先兆外见。故鉴此,仲景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与《素问·热论篇》以及《灵枢·百...  相似文献   

15.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诊断是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即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以获得病情资料。它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及望排出物等。《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就望诊在中医妇科中的临证运用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 ,内脏的病变可以反应在人体五官、手足上。通过五官、手足也可诊断内脏器官的疾病。正如《丹溪心法》云 :“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 ;诊于外者 ,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根据全息理论 ,通过望足色闻足气味就可诊断人体疾病。《灵枢·本脏篇》载云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在此仅介绍望足和闻足的气味诊断疾病显现过去、现在、未来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从而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1 望足诊病1 1 望诊操作程序主要观察足皮组织、足色、足趾甲色生理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腹诊的源流中医的腹诊自古以来一直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相似文献   

20.
<正> 《灵枢·海论》提出了四海的概念和四海有余、不足的证候表现,本文试对四海的生理病理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就四海有余不足针灸治疗的理法方穴作初步探讨。关于海,《说文》云:“天池也,百川所会者。”自然之海有东西南北之分。《灵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